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刘斯(中)与她的西藏学生们(资料图片)
刘斯指导昌都市骨干教师学习信息技术。(资料图片)
刘斯(中)在传授孩子们计算机知识。(资料图片)
刘斯,1964年出生,厦门信息学校正高级讲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见到刘斯那天,她梳着两条长长的麻花辫,甜甜地笑着,她说这是从西藏带回来的习惯,绑麻花辫工作起来更利索。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她曾两度赴西藏支教。她在厦门的“刘斯名师工作室”成果斐然,主编的《三维设计软件应用——3ds Max 经典案例(第3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开发教学成果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月2日,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学海领航,携名师输送文创人才
“这本教材已经被上百所中职学校使用了。”拿起《三维设计软件应用——3ds Max 经典案例(第3版)》一书,刘斯自豪地说。
《三维设计软件应用》新版编写时,刘斯正在西藏支教,但她没有遗漏教材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每逢寒暑假就与工作室核心成员走访企业,了解文创产业群的人才需求,回到西藏后,她时刻在线上与团队打磨教材案例,使其更具实践性、市场性。
待结束援藏工作,她已带领工作室成员一起撰写专业教材8本,指导学生开发动画短片5部,其中《老人与猫》《床母》分别获第二届“超星杯”中华历史文化动漫设计大赛金奖、银奖。
一枝独秀不是春。为了春色满园,刘斯工作室开展送教下乡,精准帮扶,其中就有厦门市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
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教研组是工作室的被带教研组,原先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刘斯提出,教研组应结合区域特色设置课程,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为此,刘斯工作室为教研组制定校本研修计划,开展线下讲座研讨课近20次,给予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再到研课一条龙指导;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共同探索特色课堂模式,引领教研组骨干教师带动学科成员,推进学科建设水平整体提高。
借助刘斯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教研组两名教师评上高级职称,新增3名市级骨干教师,文创专业群招生率上升33.3%。
倾囊相授,培养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不久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左贡县中学副校长冯静顺利结束课题研究,研究主题是《初中语文“参与式”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计划》。“以前,我们对课题的立项、开题、结题等流程很陌生,也没人指导。刘老师来后,牺牲休息时间带我做课题,从立项书撰写到调研报告、统计分析,手把手地教。”冯静说。
冯静口中的刘老师就是刘斯。
2016年,52岁的刘斯主动申请来到左贡县,开始了第一次援藏经历。那时,她担任左贡县教育局副局长。“那是我当过最大的官了。”她打趣道。
刘斯常往学校跑,跑着跑着她发现,当地中小学在课题研究领域处于空白状态,“大部分老师从业数十年,却从来没做过课题研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该怎么做”。于是,她决心把教学科研作为援藏重点工作,帮助当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为了推进工作进度,她组织动员大会,成立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亲自带领学科骨干进行课题的选题、申报书编写、开题等。
彼时,冯静还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在刘斯的悉心指导下,冯静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西藏自治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职业通道也由此打开,带领年轻教师完成各级各类课题研究。
不仅是县里的学校,刘斯还将教学研究工作的触角延伸至被称作“穷窝窝”的下林卡乡。从左贡县到下林卡乡只有一条悬崖天路,上方是岩石,外侧是峭壁,稍有不慎便跌落万丈悬崖。可刘斯去了,带去教学新理念、孩子们必备的衣物用品,在下林卡乡小学,与那里的老师孩子同吃同住,无比充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左贡县教学科研工作逐渐走上正轨。援藏期间,她先后帮助左贡县教师完成1个自治区规划课题、4个市级自主课题、18个县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如今,左贡县课题研究水平在昌都市教育系统处于领先位置。
不弃微末,全程培育格桑花怒放
两次援藏,刘斯都是主动申请,甚至带上丈夫冲到厦门信息学校校长家,请求校长让自己去西藏支教。
事实上,刘斯因长期过度劳累与严重缺氧,心脏出现严重的二、三尖瓣反流,但她说,西藏孩子那纯真、渴求知识的眼神,让她一刻都不能放下。
2019年8月,她第二次援藏,如愿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当一名教师,负责初中一个年级6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还开创了电脑应用社团,带领孩子们学习电脑动画及图像处理技术。刘斯说,电脑给孩子们打开一扇大门,之前学校大部分孩子没上过信息技术课,现在他们不仅会操作文档与处理电子表格,还会Photoshop图形软件运用和Flash动画设计。
她还利用名师工作室的资源,指导当地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与课题研究,在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搭建闽昌云课堂平台,探索“互联网+教育”援藏新模式。
时间久了,孩子们都叫她“阿妈”,不仅因为这位阿妈教给他们知识,更是因为阿妈的母爱深深浸润着他们。
扎西江村三兄妹长期受刘斯个人资助,就在二哥扎西江村考入西藏民族大学,妹妹向巴曲珍以左贡县中学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时,他们的大哥斯拉顿珠却不幸患上恶性脑瘤。刘斯多方奔走、牵线搭桥,筹措万元用于斯拉顿珠的手术费用。
2021年,斯拉顿珠离开人世,向巴曲珍万念俱灰,甚至萌生了退学的念头。“孩子,哥哥肯定希望你好好念书学本领,过上好日子,你千万不能放弃。”刘斯的耐心开导,让向巴曲珍重新振作起来,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解除疾苦。
“如果说上天会眷顾某个人,并且送给她一份人生中的大礼,那么对我来说,这个大礼莫过于遇见我的恩师刘斯妈妈……”与刘妈妈离别之际,18岁的向巴曲珍写下了这篇《我的援藏妈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9 08:45:2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