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警惕低价黑木耳被“狠活儿”增重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5-06-27 18:33:00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黑木耳是营养丰富的食材。按照目前生产技术水平而言,通常情况下,每斤黑木耳干品成本不低于22元。然而,《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家网络平台上销售的不少爆款黑木耳,每斤销售价格仅为16元至21元,有的甚至更低。那么,这些售价明显低于成本的黑木耳,凭啥能做到如此“实惠亲民”呢?

调查:多款黑木耳售价低于成本

6月15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登录某购物平台搜索黑木耳发现,首页显示的80余种木耳中,同样是500克净重的秋木耳,不同品牌价格差异显著。一款标称东北野生椴木秋木耳(干货)售价196元,“6•18”优惠价166元,而一款标称吉林长白山特产级野秋木耳(干货,小碗耳)20.9元,满两件还可享受9.5折优惠。

经销“东北野生椴木秋木耳”的“小雪山”店铺客服回复记者说,该店所售木耳分为两种,一种是农户到深山采摘的纯野生山木耳,另一种是依托野生环境在树上种植的“半野生”产品,价格相对略低;经销“长白山小碗耳”的“山里人土特产”店铺客服则称自家木耳属于“人工仿野生种植”。至于记者追问的两者价格差异原因,前者客服回复说“别家的情况不清楚”,后者客服则表示“价格不同,品质也不一样,但价格太高了,肯定没性价比”。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警惕低价黑木耳被“狠活儿”增重

同样是500克的东北黑木耳,不同品牌售价悬殊。资料图片

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黑木耳已全面实现人工栽培,所谓深山采摘的纯野生山木耳实际产量寥寥,而在野生环境中树上种植的黑木耳亦无规模化产出。基于此,这两种木耳在电商平台上大量售卖并不现实。

黄晨阳介绍说,人工袋栽黑木耳按采摘季节划分,北方以春耳、秋耳为主,南方则涵盖秋耳、冬耳和春耳3种。北方地区大都采用全日光露地栽培方式,前期在室内集中培养菌包,待菌包发满后,再移至室外进行出耳管理,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据黑龙江省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介驰测算,一般来说,每袋黑木耳的菌包生产(包括原料及灭菌成本等)和田间管理(包括摆放、浇水、采收、晾干等)成本合计大约2.5元至2.6元。每袋菌包能出产干耳50克至60克,由此计算可得每500克的成本应在22元至26元之间。虽然经过精心挑选包装的产品,因品牌效应产生价格上浮可以理解,发生溢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当黑木耳售价低于成本时,就难免让人对其定价逻辑产生疑惑。

实测:部分低价黑木耳疑用淀粉增重

《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浏览购物平台网页发现,每500克售价低于22元的秋木耳大都标注了“亏本求销量”或“百亿补贴品牌优选”等字样。黄晨阳分析认为,市场决定价格,现在黑木耳普遍供大于求,多数产品确实难以卖出高价。因此,不能简单认定价格实惠的黑木耳就一定有问题,但某些售价显著低于成本的所谓“野生黑木耳”,确实另有玄机。

今年5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安排相关专家从多家电商平台购买了6份不同商家的低价黑木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采收后晾干的黑木耳相比,部分低价黑木耳泡发后水质浑浊粘稠,淀粉含量异常偏高,很可能经过了淀粉类物质溶液浸泡复水处理,再进一步晾干,以达到增加木耳耳片重量的目的。

据介绍,本次检测除从网络平台采购6份黑木耳外,还采集了1份实验室栽培的黑木耳产品、2份木耳栽培基地的黑木耳样品作为对照样品。测定方法主要参照国家标准《黑木耳》(GB/T 6192-2019)相关规定。

依据《黑木耳》GB/T 6192-2019要求,黑木耳干湿比应在1:9以上,也就是说,在18至25℃条件下,1斤黑木耳干品在水中浸泡6至8小时,甩干后至少可泡发成9斤鲜木耳。在测定干湿比时,低价黑木耳样品仅泡发了3.5个小时,耳片就出现烂糊现象,无法继续泡发,此时低价黑木耳样品的泡发比仅在1:2.4至1:4.2之间,即每斤黑木耳仅能泡发成2.4斤至4.2斤。而对照样品泡发3.5个小时后,泡发比在1:9.8至1:15.1之间,符合国家标准。

从成分含量检测结果来看,对照样品的淀粉含量约为4.11克/100克至7.93克/100克,而低价黑木耳的淀粉含量为33.7克/100克至59.9克/100克。

从上述检测结果推测,增重黑木耳的主要加工处理手段是添加淀粉类物质,并通过黑木耳耳片复水吸收。根据增重前后干湿比粗略折算,本次网购样品增重达2至3倍,甚至更高。

据悉,目前市面上有公司专门提供黑木耳人工增重服务,且可以根据客户要求进行个性化增重,1斤黑木耳干品可以增重至2斤至3斤不等。

黄晨阳分析认为,增重黑木耳没有明确说明加工工艺、添加物种类,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扰乱了黑木耳产品市场正常秩序,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由于目前尚无针对黑木耳产品淀粉含量等指标的要求,管理部门对增重黑木耳的生产销售缺乏监管依据,从而导致木耳增重处理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

建议:流水冲洗木耳后再泡发

张介驰表示,从检测结果来看,低价增重木耳的成分除淀粉含量明显异常外,其他钙、铝、镁、锰、铁等矿质元素含量与对照样品未有显著差异。同时,本次检测暂未对黑木耳人工增重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开展系统评价,但由于分析样品和成分种类不多,不能排除其使用其他物质作增重处理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其存在其他质量安全问题风险。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警惕低价黑木耳被“狠活儿”增重

张介驰提醒,从黑木耳栽培管理成本来看,消费者慎选每斤售价低于20元的木耳。而对于已经买到的黑木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鉴别其是否“被增重”。

在自然光下观察,增重黑木耳耳片厚、卷曲、不舒展,色泽暗灰,光泽度差;耳片腹背两面可见较明显杂质异物;折断耳片,断面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晶莹光泽。而优质黑木耳品耳片舒展,正反面颜色差异明显,表面偶有杂质但可擦除,断面乌黑无光泽。

增重黑木耳手掂感觉重量大,手握感觉较僵硬;正常黑木耳大多手感轻,手握有刺痛感。同时,虽然用手捏握两种木耳都可能会破碎,但增重黑木耳更易破碎为小块。

增重黑木耳用鼻嗅有较明显异味,而优质木耳无异味;同时,增重木耳泡发后大多水质浑浊黏稠,食用口感黏软、不爽脆。

张介驰建议,干木耳泡发时用流动水冲洗2至3遍,以去除表面灰尘。另外,泡发黑木耳使用的水温和泡发时间尤为关键,冷水泡发时,若时间过短,耳片未完全浸透,质地硬,影响口感;若时间过长,导致口感变差。一般泡发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若温水泡发,不宜超过30分钟,以避免影响口感,严重时会滋生细菌等,常温条件下,泡发黑木耳过夜后不要食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8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食品安全消费提示|泡木耳,用热水还是用冷水 2023-08-02
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李建)一盘让人开胃又开心的凉拌菜,很多时候少不了黑木耳的参与。凉拌的木耳,无论“唱主角”还是当配菜,都一样的美味爽口。然而,木耳要泡多长时间、用热水还是冷水
2023-08-02 11:44:00
...客,因烹饪不当也曾造成多起幻视、幻听的中毒事件。从食品安全层面考量,大多数食用菌都不建议生吃。黄晨阳解释说,即便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也须足时高温煮熟,生吃可能引发系列不良反应
2024-07-09 16:52:00
隆林:黑木耳助力群众端稳“致富碗”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本报隆林讯 当下正是黑木耳采收旺季,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中棒村黑木耳种植基地,整齐排列的菌棒上,或黑色、或褐色的黑木耳,从菌棒中破孔而出。村民穿梭其间,熟练地
2024-01-21 08:41:00
黑木耳,被你忽略的“通便高手”
...到类似的效果。需警惕米酵菌酸中毒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虽然黑木耳本身无毒,但是很容易在泡发过程中疯狂滋长椰毒假单胞菌,它的代谢产物米酵菌酸毒素会导致中毒。建议大家掌
2024-05-27 00:17:00
小木耳托起“十亿元镇”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小木耳托起“十亿元镇”全国最大黑木耳交易集散地绥阳见闻东宁润乡山产品有限公司黑木耳生产现场。□文/摄 汪宇 本报记者 刘晓云木耳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2022-12-19 07:14:00
兰清秀:科技助推乡村绿色发展
...技特派员服务团食用菌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中,引进高山黑木耳新品种,推行绿色栽培示范。“我们针对栽培品种单一问题,筛选出适宜高山地区栽培的新品种。”她告诉记者:“我们还依据区域丰
2024-05-28 17:49:00
春耳绽开“致富花”
...注意事项。王国峰去年同其他村民共同出资种植了90万袋黑木耳,纯收入近百万元,今年种植量达到了240万袋。近年来,汤原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农业特色优势,牢固树立并深入践行大食物观,
2024-06-25 06:14:00
...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可追溯体系,推进农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工作,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标、有机食品认证,鼓励社会主体开展地方标准修订制定,鼓励行业协会、生产主
2024-02-29 07:59:00
认真检查食材  出现不适应就医
...该放在至少离地10厘米高的隔潮垫上,以防潮湿和污染。食品安全存储加工熟的饭菜如果没有吃完,应尽快放入冰箱。及时洗净餐具,不留食物残渣,不浸泡在水里,饭后立即清洗。出现不适,立
2023-07-20 09:5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今日寒露,健康养生注意这些→
大河网讯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天气由凉转寒,露水渐浓,昼夜温差增大。此时养生应注重“防燥、保暖”,以顺应自然规律,增强体质
2025-10-08 21:07:00
今天8时41分,福州正式进入……
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今天8时41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最早出现“寒”字的节气
2025-10-08 09:37:00
本草茶饮飘香武当,健康理念“圈粉”中外游客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柴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武当山景区内外,数家以“本草茶饮”为特色的体验店,以其独特的健康理念与清新口感
2025-10-07 17:40:00
四川友谊医院蒋林君介入治疗技术怎么样?
宫颈癌作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防治工作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手术与放化疗之外,微创、精准的介入治疗
2025-10-07 18:04:00
成都平安肿瘤医院邓文志主任:中西汇通,以患者为中心的肿瘤诊疗观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西方医学虽然占据主流地位,但中医药学在肿瘤防治领域的独特价值与临床潜力,仍有待深入挖掘。成都平安肿瘤医院邓文志主任
2025-10-07 18:05:00
素颜霜选对不浪费!五大高性价比品牌,学生党也能入
在日常美妆护理中,众多女性正受困于素颜霜选择难题:早八通勤想快速提亮却怕假面感;敏感肌换季泛红时,既想遮盖瑕疵又担忧成分刺激
2025-10-07 18:05:00
痔疮膏怎么选?2025年痔疮护理膏7款权威推荐:细分场景精准适配
《2025 中国肛周健康消费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痔疮患病人群突破 6.1 亿,25-50 岁群体占比 85%,细分场景痛点显著
2025-10-06 23:03:00
四川友谊医院:为不同病情患者制定更贴合实情的诊疗方案
针对肺癌、宫颈癌治疗“分期不同、需求各异”的痛点,四川友谊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依托多学科协作、尖端设备与个性化方案
2025-10-06 23:04:00
津力达从“治已病”到“防未病” 助力糖尿病的“防”与“控”
近年来,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攀升,中医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2024年12月31日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推荐津力达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的防治
2025-10-06 23:06:00
节日餐桌鲜味足 时令蔬菜扎堆上市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养生美味上餐桌、“药食同源”受青睐、火锅食材花样多。记者走访市场发现,厦门各种秋季时令蔬菜丰富“菜篮子”
2025-10-06 08:50:00
节日饮食“三注意” 吃得开心又健康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陈莼)国庆中秋佳节,正是亲朋好友欢聚好时光。无论外出就餐还是居家团聚,市疾控中心提醒:节日饮食“三注意”
2025-10-05 08:34:00
假期作息不规律 当心麦粒肿找上门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张玉榕 通讯员 陈芳)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过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接诊量增多
2025-10-05 08:34:00
“火烧第一,友谊第二,比赛第三”?别再纠结方的圆的!这个假期跟着美食游河北
“驴肉火烧必须是方的!”沧州球迷的呐喊声响彻沧州体育馆“地球可以是方的,但是驴肉火烧必须是圆的”保定球迷则亮出巨型条幅坚定回应10月4日晚“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的赛场上球
2025-10-05 18:19:00
记者走基层·假日消费 活力涌动|麻油月饼 老手艺做出年轻味
10月3日,张家口市裕兴长糕点店的生产车间内,糕点师傅们正在制作麻油月饼。 河北日报记者 刘雅静摄“来五包麻油月饼,每包里各种馅儿都来一个
2025-10-05 08:36:00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患者增多 医生提醒:享美食也要有节制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记者昨日从厦门市各大医院获悉,假期以来,各医院急诊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其中急性胃肠炎患者增多尤为明显
2025-10-04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