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海日报
母亲终于活明白了,在她82岁这一年……
晚熟的母亲 周末难得不用加班,去茶楼打包了一些茶点去探望母亲。
春未老,紫荆花正闹,经过一条落英缤纷的小路,就来到了小弟的家。母亲跟小弟住在一起,从去年就搬离了原来的侨安小区,来到新家。
按响门铃,稍等片刻,母亲来开门,看到是我。倒也不意外,虽然没有预先告知。因为这个时段过来,大概率是我。
“婆婆,打包了些点心过来看你。”我习惯随孩子称呼母亲为婆婆。“那么早喝茶回来了?”“不是的,特地去打包的。”
娘俩聊起了家常。“你弟一早就到铺头去了,你弟辛苦哦,肩头的那个担子重啊。”“辛苦不要紧,心不苦就行。”我宽慰母亲,“小弟吃苦耐劳,为人有孝心,老天爷不会亏待他的。只要婆婆你不要不懂事,不闹小脾气就好。”
“啊,不闹不闹。”母亲忙不迭地回应,那神态像极了一个向老师承认错误,然后做保证的小学生。我不禁笑了起来。“你笑什么?”“开心就笑。”“什么事那么开心?”“婆婆你懂事了哟。”“哎哟喂,曾老师在表扬我呢。”母亲也笑了,露出了只剩一颗门牙坚守岗位的下牙床。
母亲的气色不错。她的脸不仅是健康的晴雨表,更是心情的晴雨表。一直以来母亲都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人,用她的话来说是“不装”,但这也是母亲情商不高的典型表现。
成年人的世界哪能没有风霜雨雪。虽说家是避风的港湾,但家绝不是倾泻个人情绪垃圾的场所。很多时候生活的辛酸是要自己吞嚼的。毕竟家中有老有小,让他们知道了也于事无补,徒增担心。而作为家里的长辈,动不动就让这个家乌云密布,那就是不懂事了。
母亲之前没少犯这样的错误,甚至可以说是隔三差五地犯,小弟为此也苦不堪言。我这个“救火队长”也频频地“出警”。记得每次“出警”后,我说得最多的话都是:“婆婆,你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你的孩子个个勤奋努力,从来不用你操心。老爸福薄走得早,没能享上一天的清福。你倒好,有事儿没事儿的,自寻烦恼。还人为制造矛盾。这道理啊。我已经跟婆婆你说了很多很多遍了。你如果能够明白,放宽心,那你就能多活十年八年——从外祖父母的寿命去推断。否则你就提前去见老爸了。”
母亲已是耄耋之年了,对生死也有了正确的认知,因此对我的直话直说表示理解和接纳。但母亲明显是勇于认错,誓不改过。她一次次地“点火”,我一次次地“救火”,母亲一次次地认错,一次次地重犯。小弟在一次次的应急反应后也改变了策略,只要不触及“红线”,统统采取忽略模式。小弟说:“还能咋地?自己母亲,又那么老了。你想让她改变,难呐。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类似的问题,我们兄弟姐妹也交流过很多遍:如果把母亲这些表现概括为“病”,那么母亲的这些“病”相对于父亲当年卧床不能自理的病,非得二选一,选哪种?答案不言而喻。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共识,有了兄弟姐妹之间的这份理解,小弟才能有足够的心力应对母亲不时的闹脾气。
记得刚搬过来的前两个月,母亲不习惯,吵吵嚷嚷地要回原来的侨安小区。“在这里出入楼梯单元要刷脸,出门买点东西也不方便。更不认识人,整天在屋子里像坐牢一样。”母亲跟我抱怨。“婆婆你真不懂事。你也知道小弟为这个家付出了多少,起起落落的,终于换来了一个安心的宽敞的住所,你居然说这是牢房。”我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母亲。
批评归批评,但老人的心结还是要打开的。我耐着心一点点分析:“婆婆你想啊,回到原来的小区,是能够找到一两个相对熟悉的人聊天,但大多数的时候你只能是一个人,尤其是晚上,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你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你之前不是摔过跤吗?已经有亲身体会了呀。至于买东西,家里啥都不缺,你想要什么,打个电话说一声,我们都会买过来,没有购物的必要。”母亲点点头。我接着说:“婆婆你就安心住在这里,有小弟跟你住在一起,我们也安心,你自己一个人回侨安,你想让我们天天操心啊?我们也要天天念着家里的那本经呢。”这些道理母亲不是不懂,但她就是那么的任性。
为了解决刷脸的问题,我还特地抽空陪母亲演练了好几回。原来母亲出去的时候戴着帽子,回来刷脸时没有脱下帽子,还低着头,自然无法识别。母亲不明就里,无限夸大了科技难题。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都已经固化。但社会不断变化,子女作为老人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做好这个摆渡人?考量着子女的孝心和智慧。
我庆幸自己从事教育行业,教师的职业让我多一份客观,多一份理性。能够从老人的心理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而不仅凭自己的情绪去处理问题。即便如此,面对母亲的“朽木不可雕也”,有时也不免有情绪。但话又说回来,既是“朽木”又何必要去雕呢?再说母亲也真的是“朽木”了。老朽了,就让她这样吧。能享多少福,就看她的造化了。我也常在反思,当我批评母亲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时候,自己是否也犯了这个错误呢?身边有朋友的父母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认不出自己的子女。子女与父母“见面不相识”是怎样的遗憾?母亲现在生活自理,思维正常,这也是子女们的福气啊。
跟母亲闲聊的过程能明显感受到她对弟媳的接纳,从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母亲如果不喜欢一个人,谈及这个人的时候不会说他的名字,而是会用第三人称的代词或者附带的身份,比如“他老婆”等等。但此时母亲却一口一个名字叫得亲切,而且眼角嘴角的微表情也都流露出这份真诚的接纳。弟媳是个不会说甜言蜜语的人,但为人真诚,真诚可弥补一切缺陷,能够完败那些虚伪的美好。
虽说不用加班,但手头还是有一大堆的活儿。聊了大半个小时之后,我告别母亲。“乖乖啊,改天再来陪婆婆哈。”我轻轻地搂了一下母亲瘦小的肩膀。然后告辞开门,电梯就在旁边不远。
母亲一边扶着门把手,一边目送我。“乖乖哈。”我说。“嗯,乖乖。乖乖多活几年,多看我几个子女几年。”母亲说。这不就是平时我经常对母亲说的话吗?
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很多事情当你完全释怀的时候,它反而能发生让你意料不到的变化,让你惊喜。
母亲终于活明白了,在她82岁这一年。
(作者为北海作协会员,教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12: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