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点睛:城市的遗址是对历史的迷人一瞥,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为广大群众和游客提供了“一眼望千年、一馆览万象”,古今交融、穿越时空的全新体验。
在江苏省徐州市中心老城区彭城广场之下,有一座备受关注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用一馆诠释徐州沧桑变迁。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全国首座以“城下城"命名的城市遗址博物馆,以原址保护式、互动式展示为主要展陈方式,配合多种不同方式叙事的展陈空间,展示了徐州明代至汉代的“城下城、街下街、井下井”的叠城的奇特景观。
城市的遗址是对历史的迷人一瞥,城下城遗址博物馆为广大群众和游客提供了“一眼望千年、一馆览万象”,古今交融、穿越时空的全新体验。

背景:市中心的城市遗址
徐州“城下城”的奇观因城市开发建设的展开而被重新发现,明清时期的城市格局仍依稀可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段城市历史被湮没于脚下,仅剩抽象的书面文字。
近年来,徐州彭城广场地下商业规划中为遗址预留了展览区域,以原址展现层叠的城市历史,同时也展示周边出土的重要文物。
在徐州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的整体规划中,城下城博物馆是继城墙博物馆项目后、一个关键而特殊的城市节点。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上,项目所在的彭城广场位于老城的市中心,具有重要的区位价值。城区主干道与地铁1、 2号线同时交汇于此,人流密集。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虽然上世纪以来彭城广场周边遗址发掘丰富,但原址保护的城下城遗址得到整体展示仍是首次。
图2: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展示了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罕见的叠城奇观,也彰显了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底气。博物馆将徐州的“古”与“今”有机融合,真实展示出徐州数千年城市建设演进历程,通过历史遗存与现代城市风貌的碰撞融合,进一步彰显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0年初,博物馆的设计工作提前于发现遗址的挖掘工作展开。方案以遗址的保护性开发为中心,随着地层的逐渐揭露,仅空间布局就进行了8次较大调整。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坚持的设计出发点是如何处理建筑、遗址和城市的关系,从而再现层叠的城市历史。能给人们以时空交错的体验之旅,从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发掘情况看,该处房址为明代徐州城内居民建筑遗存。

在彭城广场周边,文化遗迹蕴藏丰富,包括金地商都地下遗址、国际商厦地下遗址、彭城广场遗址、时尚大道地下遗址、彭城壹号遗址、苏宁广场地下遗址、徐州卫遗址、城隍庙遗址等近10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留存完整,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承担着妥善处理好徐州古城的地下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物和城市遗址的重要角色。
2010年至今,从古城墙边回龙窝历史地段中的城墙博物馆,到城市中心完整展示城市记忆的城下城博物馆,在徐州的一系列城市更新实践中,人们试图寻找散落于城市角落的历史遗脉,加以织补;关联历史轴线,恢复古城历史架构与界面;在更大的范围内,运用都市针灸的有机更新理念尝试将古城的文脉系统性地贯通起来,在这里,“针灸”并非局限于“节点”处理,而强调关键“穴位”的选择和整体结构系统的疏通。

历史城市的保护与更新并不是一个“理想蓝图式”的规划。对于许多“旧貌换新颜”的城市来说,小心仔细地梳理历史文脉、不厌其烦地调整设计方案、由点到面地织补城市架构,或许才是古城更新的“捷径”。
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有古城巍峨(城墙、城门、护城河堤等城市公共建筑),有汉代彭城,据说是位于今徐州老城区中心是西汉楚国、东汉彭城国的都城所在。在苏宁广场工地的下面还发现了汉代彭城的东城墙。
据历史考察,明朝定都南京后,徐州成为大明的“北门锁钥”,徐州城在这一时期继续修缮加固,并一直延续到清末。近年来发掘并揭露出老东门东城墙、回龙窝南城墙、移动公司西城门,明确了明代徐州城的范围及建造时间。
近代的市区解放路花园变电所、民主路时代广场、苏堤路天山绿洲等工程施工中均发现了为防黄河水患,在城墙之外加筑规模宏大的护城石堤。

徐州城下城遗址用斑驳的城墙诉说着一个城市尘封的往事,而现在的人们用仰望星辰般仰视历史时空中璀璨的文化,也俯视细察被岁月的脚步匆匆掉落在身后的历史碎片,那些对青砖汉瓦对残垣断壁的重塑和小心翼翼的呵护,是徐州人对这一方水土对历史的执着和热爱。
彭城广场一带是秦汉至明清古城徐州的城市中心。项王故殿、楚王故宫、钟楼鼓楼、州署府署,历代重要的官署建筑大都围绕在这一区域。
金鹰商厦工地发现大型建筑遗存;金地商都工地发现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的汉代夯土台基;文庙地下城遗址揭露出两汉、魏晋时期高台建筑基址遗存。对确认汉代楚国(彭城国)都城彭城宫殿区的位置和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彭城路1号工地发现明代州署遗址,苏宁广场工地发现明代鼓楼基址,这些都为明清古城重要建筑位置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1988年人民舞台地下发现明代“河清门”石匾。
1989年袁桥奎河底发现“徐州广运仓记”石碑。
2000年金鹰商厦工地发现大面积古代遗存,发掘3100平方米,共揭露出明代房址40余间,以及天井、过道、走廊、道路、水井等遗址。出土各类完整器物300余件,陶瓷片2万余片。另有石器、铜器、铁器、锡器、竹木器、鬃麻类织物。还有当时人食后弃置的马骨、牛骨、果核等物。这些房屋遗址既有官署,也有民宅,都是被明天启四年(1624)6月的黄河溃堤淹没的。
2000年移动公司大厦工地发现明代城墙、瓮城等遗存。城墙南北延伸,遗存墙体长58.5m,宽11.5m,内外包砖,中间夯土。城墙砖长48cm,宽24cm,厚10cm。城门以青石砌筑,门宽4.4m,此城门就是徐州城的西门。在城墙外侧发现呈半圆形闭合的小城,进深20余米,小城的城门朝西南,与西城门呈曲尺形相对。
考古发现大量古代遗迹、遗物。遗迹有宫殿、夯土台基、房屋、道路、散水、河流、水井、水池、水渠、下水道、作坊、粮仓、灰坑等几十处。遗物上万件,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锡器、钱币、石碑,以及板瓦、筒瓦、瓦当、铺地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另外,还有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陶器残片等。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徐州城下,叠城的秘密,让世人惊叹!而千年古城为什么会沉于地下,徐州的地下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徐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代徐州发生过大小战事二百余次。争霸大战、戡乱平叛、屠城毁城,无数次惨烈的战争锤炼了这座古城。
从秦汉到明清,徐州发生地震52次,特别是清康熙七年(1668)山东郯城大地震,对徐州城造成极大破坏。
徐州地处黄泛区,水患尤为严重,自秦汉至明清,徐州发生洪涝灾害四百多次。特别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黄河在奎山堤决口,洪水冲垮徐州城东南城墙涌入城内,给徐州城带来灭顶之灾。城中水深四米多,大水三年方退,全城尽被泥沙掩没,最深处泥沙堆积十米以上。崇祯元年(1628)城中淤沙渐平,才开始在原址按旧制重建新城,从而形成了徐州古城“城上叠城”的奇特景象。

金地商都发现的夯土台基可能是两汉时期楚国(彭城国)的都城宫殿基址。
金地商都地下城遗址文化层堆积情况:遗址文化层共分10层,主要是:当代至明末地层、红色淤泥层、黄河淤泥层、明天启四年(1624年)前地层、元代地层、宋代地层、唐代地层、魏晋南北朝地层、两汉地层。
文庙街区地下城遗址:
2020年12月到2021年3月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清理各类遗迹近百处,包括房址13座、灰坑24个、路3条、古河道1处、桥1处,窑址2座、沟3条、墙2处、灶1座、墓葬10座。出土明万历“重修徐州儒学碑记”、清康熙“创建尊经阁记”石碑各一方。还出土数以吨计的陶瓷片、大量完整瓷器及生活器具。
文庙街区首次科学地从考古角度完整揭露了徐州老城区厚达10余米的地层堆积状况;首次在地下9.5米处,发现东汉时期砖砌的结构精致的排水设施,对研究汉代彭城范围及城内官署分布意义重大;首次在战国至西汉早期的一处灰坑中发现一件刻画有“彭城”字样的陶钵,并发掘多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为寻找彭城邑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实证了徐州近2600年的建城史。

古彭人家
徐州古城自建城以来几乎没有离开这块土地。大水过后,硝烟散去,徐州人仍在这片土地上重建新城,这就是徐州先民坚守故土,守城守家的乡土情怀。
徐州地下城遗址中发现最多的还是彭城百姓的生活遗迹。一口口水井深不见底,一处处街道阡陌相连。豆腐坊、铁匠铺、路牙石、“江擦子”,见证着古徐州街市上的熙熙攘攘。锅碗瓢盆、铜勺铁碾、竹筷木梳,回忆着家家户户的袅袅炊烟。更让人惊叹的是数以吨计的青花瓷片,那是多少彭城人家的生活记忆。
用华夏文明的视角,在历史的经纬中织补关于彭城古邑的记忆,这里的遗址、城市文脉与城市架构,铁匠铺、豆腐坊及灶台等生活设施,以及出土的大量建筑构件及生活器具等遗存物品,无一不是在用可见的事实向后人证明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及百姓们的火热生活,以及厚重的文化给予这个城市的历史欢歌......(文/图:刘涵)【责任编辑:尤自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8 1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