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冬,就在周瑜带领三万主力围攻南郡的同时,孙权也没闲着,带着另外的两万主力,携着赤壁之战的余威进兵合肥。
结果是孙权遇到了硬骨头,合肥的守将刘馥以及援军蒋济力保城池不失,战事从建安十三年十二月一直持续到次年三月。考虑到周瑜还在南郡与曹仁苦战,两线作战的孙权最终撤兵了。
这是历史上孙权对合肥的第一次用兵,由于并未使出全力,孙权肯定是不甘心的。因此,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家底用来谋取江淮防线的重镇合肥。
而刘备这边,则开始按照隆中对的计划,谋取西边的益州了。孙刘两家在达成友好合作协议的基础上,都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实现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颠簸了半生的刘备,也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黄金期。而这一切的机遇,还要从公元208年,刘璋派出的使者张松谈起
。此前刘璋为了巴结曹操,也曾多次派出使者,为了稳住刘璋,曹操一般都会客气地接待来使,而且多有封赏。
可惜张松去的时机不太好,他到的时候曹操已经很顺利地拿下刘琮
,就没把刘璋放在眼里,礼节性地接待了一下,就把张松打发了:
璋复遣别驾张松诣曹公,曹公时已定荆州,走先主,不复存录松,松以此怨——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
历史上的张松虽然其貌不扬且不拘小节,却是个有才能和有想法的人,眼看着刘璋在曹操那都不吃香了,自己又是个想辅佐明主做点大事的人,既然入不了曹操的眼,那就换个领导试试。后来的历史证明了曹操这次的短视:人无论在自己多么得意的时候,也不要轻易看低想靠拢你的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哪片云彩会下雨”。
打赢了赤壁之战的刘备进入了张松的视野。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探讨过刘备一直打造的人设:有天下之志,但从不巧取豪夺。这一方面符合张松寻找新领导的胃口,也容易让刘璋相信自己的话,实现“引狼入室”。
从建安十六年到建安十九年,刘备取益州大致用了三年的时间,因为与本文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我们不具体讲了。但这三年间孙权也一直没闲着,他的战略规划和结果,也影响了后来荆州的第二次划分。
第一是孙权并没有因为周瑜的去世而彻底放弃西取益州,二分天下的想法。既然通往益州的通道南郡在刘备手里,孙权就尝试着询问刘备,要不咱两一块打怎么样,刘备心想那是我的菜,你就别想了。
但是嘴上不能这么说,于是刘备忽悠
孙权
:“我和刘璋都是汉室宗亲,本来希望仰仗祖先庇佑,以辅佐汉室。现在刘璋把您得罪了,我深为恐惧,对攻取益州一事我不敢参与,只希望您能宽恕刘璋。假如您不同意我的请求,我只能辞官归隐,老死于山林之间”。
见刘备态度如此坚决,孙权才彻底转移自己的战略重心至江淮一线,而此时的孙权,依然认为刘备已经得到了荆州大部分领土,此生做个割据一方的诸侯就心满意足了。
第二是建安十六年,孙权将都城迁到了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自己经营江淮做战略上的准备。这一举动也彻底刺激了曹操的神经。
从赤壁之战失败,到后来弃守南郡,曹操“天下无敌”的神话已经粉碎。面对结成同盟伺机北上的孙刘两家,不论从军事报复的角度出发,还是以攻为守,曹操都该主动采取一次军事行动了。
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把进军的路线选在了位于合肥与建业之间的濡须口。而且曹操这次南征依然辅之以军事恐吓,号称四十万大军。不过通过赤壁之战的真实数字,起码应该有十万部队。
由于这次曹军势大,孙权主动在江淮收缩防线,与曹操的战事陷于焦灼:为挫曹军锐气,孙权决定乘曹军立足未稳之机,让甘宁率先上演了军事史上著名的“百骑劫曹营(注1)”,但由于规模不大,除了起到示威和提振士气的目的,并没有多大杀伤力。
总体来说,这次南征,曹军的规模更大。而吴军虽然背靠长江,但与曹操对阵的地缘位置也非自己统治的核心区,因此也没必要背水一战。孙权反复斟酌,在与曹操对峙了一段时间后,果断退回了江东。曹操顺势拿下了皖城。
曹操没有见好就收,而是换了个玩法。既然玩水战不行,曹操就用小船趁着夜色往长江中心的小岛上运送士兵,力图用“转运”的方式,缩短渡江距离,在长江东岸(那一段长江是南北走向)建立据点,有了陆战,曹操就不担心了。
不幸的是被运到江心小岛上的部队被孙权发现了,这边有大船的孙权即刻命令主力包围了小岛,岛上那批"转运兵"被包了饺子。孙权借着这场小胜,不断来到曹操营前挑战,双方你来我往,一边打还一边给对方发信息:孙权写信告之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曹操则更像是对孙权惺惺相惜,回了一句“足下不死,孤不心安”。
就这样,战争从建安十七年十月持续到了次年春季。曹操见孙权血气方刚,将士用命,千古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这次战役曹操发出的感叹。鉴于形势,
曹操于四月主动撤军回到邺城。
第三是建安十九年五月(公元214年),曹操引军北撤一年多之后,孙权北渡进攻皖城。此战,吕蒙大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利用丰水季顺着皖水直抵城下,速战速决。
这一战,吕蒙亲自擂鼓助威,甘宁手持绳索,身先士卒。吴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战而夺回了皖城,取得了东吴历史上少有的攻城战的胜利。经此一战,曹孙两家的地缘分割线,又回到了濡须口之战前的状态。
之所以把这两场战役描写得细致些,是因为我们不难发现,孙权折腾了三年,等于啥也没得到。自己白白折损了兵马、钱粮,除了涨涨经验值,实际收益等同于零。
反观这几年的刘备,从初期入川,广树恩德,收买人心。到跟刘璋翻脸,收降马超,取得了益州全境。
结合几年来孙刘双方各自的发展状况,我们有理由推断,后来刘备与刘璋翻脸,准备攻取益州的时候,应该是和孙权有过沟通甚至是口头协议的。因为孙权也知道益州这块地,刘璋是守不住的,既然盟友刘备现在想取,还是可以在谈条件的基础上支持一下的。
具体是什么条件,我归纳起来有两种方案:一是刘备得到了益州之后,就把荆州全部交给孙权,虽然这个方案也不太讲理,但刘备当时为了拿下益州,口头答应孙权也不是没有可能。二是相对合理的方案,就是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荆州这几个郡两家再具体分,比如到底还哪几个郡,还多少。
等到刘备全取了益州,又是开庆功宴,又是发津贴,君臣尽欢,热闹非凡,绝口不提还荆州的事。反观孙权,当初邀请刘备一起打刘璋,刘备说我们是亲戚,不能打;然后刘备和刘璋翻脸,刘备单独夺得了益州;孙权用三年两场大战,成功牵制住了曹操,付出巨大却毫无收益,还完美地策应了刘备的行动。
既然你不提,那我就主动去要: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以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资治通鉴·汉纪
》。
这是正史中刘备明确表态还整个荆州的记载,但有个前提:等我再取得凉州吧!要知道当时汉中还在张鲁手里,取凉州那就猴年马月的事了,因此这是赤裸裸的耍无赖。
当年陶歉让徐州,刘备“未敢当也”;刘表病重想把荆州托付,刘备“所不忍也”。那时的刘备,需要打造人设。而实现了跨有荆、益目标的刘备,已经不需要人设了。
这时鲁肃又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史中的鲁肃,果敢、强悍也十分有战略眼光。既然当初是他提议将南郡借给刘备,那这次荆州怎么还,还是鲁肃拿方案。
如果只还南郡,东吴又要面临来自北部襄阳的军事压力,南部还有刘备的荆南四郡在自己背后顶着。而且只还南郡,孙权也不会答应。
鲁肃提了一个自认为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把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还给东吴。从地缘角度看,这三个郡与东吴领土接壤,方便管理。余下的武陵和南郡与刘备的益州接壤,北方襄阳的军事压力还要刘备承担。
既然是谈判,就得双方各让一步。让孙权没有想到的是,迅速平定了益州的刘备,通过重用原来刘璋手下的人才,加官进爵、封赏财物,树立许靖(注2)这样的典型,得到了超高的拥护率;而自己经营多年尤其是近几年的努力,关羽镇守的荆州已经真正成为了刘备的大本营。
对鲁肃的方案,刘备还是没有同意,凡事靠实力说话,老子就是一个郡也不还给你,看你怎么着。如此一来,东吴这边也是仁至义尽了,但孙权还是本着先礼后兵的原则,直接把自己任命的桂阳、长沙、零陵三个郡的长官快递了过去。
心高气傲的关羽见孙权和自己玩文字游戏,又没有带兵,便也只是客气地驱逐了这三位官员。至此,轮不得东吴不出兵了。本来南郡就是千真万确我借给你的,你打益州又口头答应将来要还,而且作为利息,还得多还几个郡。
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率兵,先后袭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的郡治,期间零陵太守郝普还坚守了一段时间,但是被吕蒙连哄带骗最终也出城投降了。
至此,双方仍没有撕破脸皮,一是带兵的人是吕蒙,鲁肃没有直接出面,为双方后续谈判保留了余地。二是关羽一方也没有贸然出兵与东吴短兵相接,毕竟如此重要的情况,要先请示刘备。
刘备倒也没有客气,既然益州这边获得了超高的支持率,汉中的张鲁也没和自己闹翻,刘备亲自率领五万大军来救荆州,并亲自驻守在公安城。此时吕蒙也带兵北上益阳,与刘备对峙。
吕蒙迅速搞定了三郡,刘备才姗姗来迟赶到了荆州,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两家暂时没有爆发大规模冲突的事实,也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了基础。不就是欠你个南郡嘛,大不了干一仗,咱再谈荆州怎么分。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曹操却给了孙刘两家谈判的台阶。因为曹公亲征张鲁了。我们前面提到了,就在刘备取益州的三年时间里,曹操和孙权都把重点放在了江淮地区,等到刘备夺得了益州,曹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不幸被他老人家一语成谶。
征张鲁只是第一步,刘备清楚,曹操是冲着自己来的。为了维护好孙权这个盟友,刘备无论如何都得连本带利出点血了。又经过了多轮的磋商,双方最终达成了“湘水之盟”,史称“湘水划界”。
为什么要叫湘水划界呢?很多喜欢三国的朋友,受三国志的记载“
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
”认为这次谈判是以荆州行政分界线实现领土瓜分的。因此孙权得到了完整的长沙、桂阳郡。
我们研究历史,一定要结合地理、人文、经济等诸多因素,力求客观。更何况本文的主旨是把刘备如何还荆州,还了多少算一笔明白账。我们参照下图,发现东汉末年长沙郡有一半在湘水之东,零陵郡也有小部分在湘水之东,只有桂阳郡完整的处在湘江的东面:
那么究竟“湘水之盟”是按郡界划分的,还是以湘江水为天然分割线的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吕蒙袭取三郡时所带兵力有限,所谓三郡皆降,单纯只是占领了三个郡的治所,且三个郡治都在湘江东侧,所以东吴并没有再分兵去占领下辖的每个县。
二是考虑到湘江在当时也是一条规模不小的河流,东吴越过湘江对西侧的土地进行实质占领的难度较大。
三是鉴于前两种情况,东吴肯定集中优势兵力对湘江以东的地区进行了实质占领。而湘江西侧的地区实质还在刘备手里。
四是通过史料记载来分析: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住益阳,与羽相拒……备遂
割湘水
为界,於是罢军;《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
割湘水
,以零陵还之。
两段文字都提到了“割湘水”,那我们结合上述四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湘水之盟,就是以湘江作为双方谈判时的实际分界线,瓜分了长沙郡、零陵郡和完整的桂阳郡。
本文配图除注明来源于网络外,其余底图均来源于地缘看世界提供的免费下载资源,由器与不器,都是人生制作。
到此为止,孙刘两家完成了对荆州的第二次瓜分,让我们回到文章主题,刘备借的荆州算不算还清了?
我们在上一篇头条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借荆州的始末,即刘备实际只是借了南郡,又置换给东吴半个江夏郡,加上孙刘双方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的投入比例,最后算出收益,实际刘备只欠了孙权半个南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上一篇头条:
历史上的借荆州到底是不是一笔糊涂账?从赤壁之战说开去
那么通过湘水之盟,刘备得到了一个南郡,一个武陵郡,多半个零陵郡。孙权得到了半个长沙郡、少半个零陵郡和一个完整的桂阳郡。这几个郡含金量如何?这样的瓜分形式,刘备是否把欠的账还清了呢。
让我们通过几张东汉末年的地形图来做分析。历史上的南郡,是如今湖北的宜昌市,而长沙郡,则基本与今天的湖南省会长沙吻合。我们不能用今天的GDP来衡量当年的土地价值。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状况来做分析。
东汉末年的南郡,西侧以山脉丘陵为主,东侧以平原和水系为主,属于当时的“宜居”区。在当时的荆州七郡中,是仅次于南阳郡的大郡:
我们再来看看长沙郡的情况,自北向南的湘江,基本上把长沙郡完整的一分为二,沿着湘江两侧也基本上是适于耕种的土地:
通过两张地形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南郡与长沙郡是基本实力相当的。我们再来看看零陵郡和桂阳郡的情况:
这两个郡的情况就相对比较贫瘠了,山区之间夹杂着小型的盆地。虽然行政级别与南郡、长沙郡一样,但从经济总量看,显然是县级市和地级市的差距。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最终的结论:刘备欠孙权半个南郡,还给了孙权半个长沙郡,且含金量相同。有人质疑,南郡的战略位置更重要,所以这笔账不能划等号。那我们就算算细账:孙权得到的半个长沙郡,是含郡治的(在湘江以东),说白了就是市政府孙权划走了。
如此一来,借南郡的本钱就还清了。那利息怎么算呢?孙权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县级郡”桂阳,加上湘江东边那少半个“县级郡”零陵郡,这些利息已经足够了。毕竟当初借南郡双方都出于自愿,所以这笔贷款只能用常规利息计算,可不是高利贷。
我们再来计算最后一个小细节,鉴于零陵郡的郡治泉陵城也在湘江东侧,东吴大方的把泉陵还给了刘备,只拿了湘江东侧少半个不含治所的零陵郡。为了划清边界,东吴在紧邻泉陵的地方建了一处“湘关”。
按我的理解,这个湘关因为紧邻泉陵城,它应该不是一座城,而只是一处关卡,毕竟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对方的一座城,人家进出要通过自己的地界,设个点扫扫身份证、弄几个安检员查查包裹还是需要的。
这样的操作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孙权肯大方地把零陵郡治还给刘备,肯定是对湘水之盟的结果表示满意,甚至内心觉得占了便宜的。
二是中国人办事讲究有里有面,江湖留一线,他日好想见。好比我们去银行贷款,还清了本钱,缴纳了利息,这买卖银行做得也值了,送个毛绒玩具给个纪念品应个景儿,双方都开心。
至此,我们通过两篇长文,弄清了历史上“借荆州”的全部真像,算清了“还荆州”的所有明细账。原来,刘备当初借的是半个南郡,还的是半个长沙郡(本钱),一个桂阳郡、少半个零陵郡(利息),送刘备一个郡治泉陵(纪念品)。
通过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确定,孙刘两家到湘水划界,已经谁都不欠谁的了。眼下这个结果,也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刘备在最大限度保护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带着给太子阿斗的毛绒玩具愉快地赶回益州对付曹操去了。
荆州的故事远没有随着湘水之盟而结束,荆州的最终归属是谁?孙权围绕荆州又实施了哪些操作?刘备集团能否避免“大意失荆州”?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陆续和大家探讨。
我是器与不器,都是人生。爱玉,爱历史,爱生活。希望与您分享更多的知识和有趣的话题。
注1:“甘宁百骑劫曹营”不但见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正史中也是真实发生的。为挫曹军锐气,孙权决定乘曹军立足未稳之机,让甘宁率先发动攻击。为了完成这项危险的任务,甘宁精选了一百多名精锐,率众于二更出发。甘宁率百余骑在曹军大营如入无人之境,战术上给曹营阵地制造了混乱,这场夜袭虽未如演义中渲染的那种,但向对手示威的目的却是达到了。
注2:许靖与许邵为堂兄弟,二人一同以喜好评品人物而闻名,算是当时的名士。许靖原本避祸江东,孙策入江东后几经辗转被刘璋请入蜀地为官。刘备围攻成都,许靖就想偷偷爬出城墙投降。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刘璋的那些旧臣,包括那些在刘璋投降后才放弃抵抗的人,比如黄权、刘巴。刘备都给予充分信任和重用,毕竟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但鉴于许靖有临阵投降的经历,就有点轻视他。法正力劝刘备重用许靖,作为当时的名士,不用他容易被人认为刘备轻视人才,重用许靖,还可以彰显刘备对人才“千金买骨”的求贤若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9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