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 曾旭彤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东华医院旧门址。
香港东华医院是香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中医药文化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脉。东华医院伴随港岛走过150多年风雨,其命运几经浮沉,但始终有一群良医善士对它守护不离。他们以中医精神奉行人间善举、救死扶伤,尤其在香港被殖民的百余年间展现了华人自立与担当的精神。
开埠初期在港华人的医疗生态
在英军占领港岛之前,原住岛民仅有约4000余人,他们大部分以渔业和船业为生。在1841年1月英军强占港岛后,岛上人口数量大增,除英籍人士外还有大量华人劳工,这一切都改变了港岛原有的生态。
由于英军开发港岛需要大量劳工,且英政府提供了比内地更丰厚的报酬,不少广东人登上港岛谋求生计。至1841年5月,短短几月内华人数量增至7450人,其后还不断有华人前往港岛,香港人口迅速增长。
根据《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的记载,华人来港后主要从事一些底层工作,其工种为水泥工、劳工、仆役和艇家等。西人普遍认为华人不讲究卫生,会对西人造成各种不便甚至危害。因此英政府开埠后对华民实施了带有歧视性的种族隔离制度,逼迫华人劳工全部迁至太平山街,远离西人聚居地,进一步压迫了华人的生活空间。史料中记载这些居所“小如蜗舍,密若蜂房”(《早期香港史研究资料选辑》),且“屋主为了多收租金从不考虑排水、空气及卫生情况”(《香港今昔》)。
大多数华人的收入只够维持日常生计,居住环境错乱逼仄,长期从事苦力劳动又缺乏营养,因此经常患病,但他们对英政府所设的西医诊疗场所并不信任,患病时仍旧向中医求医。彼时,英政府并没有把中医纳入香港医疗体系,仅仅把中医行医视为一种民间自发的商业活动,没有法例规管,也造成了当时香港中医医疗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据《香港中医史话》所载:“执业中医无须向医务卫生署办理登记,只须向税务局办理商业登记即可挂牌行医。由于中医资格无一定标准,任何人都可自称中医悬壶问世,造成庸医充斥。”可见港英政府对中医药之漠视,也反映了华人在港初期“病无所措、医无所药”的医疗生态。
“义祠事件”与东华医院的成立
在东华医院创建之前,为华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是一处叫“义祠”的地方,但实际上它能提供的医疗功能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作为难民与垂死病人的收容所。
1851年,谭才等14位华商为方便移居香港的华人设立供奉祖先的牌位,便向政府申请划地,在华人聚集圈即上环的太平山街集资建起了广福义祠。义祠的建成,成为当时在港华人精神寄托之处,在他乡漂泊的华人终有了“身后去处”。传统华人对死亡存有恐惧的态度,不仅忌讳谈论,更会把濒死之人送往别处渡过最后阶段,因此,将病危华人送往义祠成为当时的选择。除了作为收容所,义祠也承担了少量的医疗服务,期间偶有病人或家属延请中医过来为民诊治。不少华人出于对西医的抗拒往往选择到义祠求医,因此义祠日常有将近200名病人住下休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送往义祠的华人病患越来越多,义祠开始变得不堪重负,延医失救的现象变得普遍,且空间变得十分逼仄,卫生环境相当恶劣。时任署理总登记官李思达巡视后认为广福义祠环境不堪入目。其后,义祠的卫生情形被英国媒体曝光,震惊社会,成为历史上的“义祠事件”。
恶劣的医疗空间最终逼使英政府开始整治并考虑华人的医疗问题。在殖民政府、华人领袖与在港华人团体的共同努力与支持下,政府颁布了《华人医院则例》,设定东华医院的成立目的是“建立及维持一所公众免费医院,为贫苦的华人提供义务服务”(《权力与慈善:香港东华医院的早期历史》)。1872年,位于上环普仁街的东华医院正式启用并初具规模,院内病房可收容100人,同时配有医师房、诊脉厅、药局、煎药房等。医院由华人中医师出诊治疗病人,此外医院还尊重华人传统风俗,不使用剖尸确认死因的西医方法,避免死后“加刑”。同时,医院也为贫苦而无依靠的病人提供增医施药的服务,甚至为病愈却无能力支付回乡船票的华人提供一半费用。至此,华人终于在香港争取到可获得传统医疗服务的空间。
东华医院坚持以传统医学提供服务
东华医院自成立以后,其在香港华人地区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日益提增,根据1872年—1896年的《殖民地医官报告》,东华医院的病房使用人数由最初的922人增加到2041人,门诊人数由54974人增加至129695人,可见东华医院深受在港华人的欢迎。
早期的东华医院坚持以传统医学的方式为病患提供服务,对出诊的中医师亦有一定的医术要求。根据要求,中医师们必须熟读医书且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才可获准在院内出诊。同时,院内还延续了中医传统的师徒制度,资历较高的中医会开班授徒。
1880年,院内陈莲孙医师在《循环日报》上刊登广告招收十名徒弟,条件为“二十岁以上文理通顺,性情端静,由殷实人保荐”。此外,东华医院始终不忘医院创建的初衷,坚持以病患为本,奉行以医施善,凡贫苦华人来求医者,医院都一并收留,给予中药治疗且不收分文。根据《循环日报》1874年5月25日报道,其时院内“存贫病者男五十四名、女二十名……是月共赠医内科男一千六百八十六名。……施街外药三百三十三剂”。由此可见东华医院坚守以医济世的初心。
东华医院的成立,是开埠初期在港华人共同努力争取的结果,它为身处殖民地的华人提供了一处身心安养的场所。从建立之日起,它便肩负着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守护。在院的每一位中医以及对医院给予经济支持的华商团体,都奉行着仁心济世的精神。东华医院成为了在港华人自立相助的共同家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5 1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