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树名木
是一座城市的“活文物”
在奉贤
共有68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
他们长在庭院里、小区里、乡村里
融于当地老百姓日常生活
成为人们心中
时常记挂在心的“古爷爷”
任凭时光流转
一代又一代的守护者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风雨无阻陪伴在“爷爷们”身边
让“爷爷们”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可以说,一圈圈年轮
见证的是历史变迁
延续的更是人们的乡愁情思
植树节将近
让我们走进这些“守护者”家庭
一起去翻看他们的“陪伴日记”
500岁“古爷爷”!
83岁老人说:我们世世代代保护它
阳春三月,
是这株“粉妆楼”的生长旺季。
这位被誉为
“江南第一牡丹”的“古爷爷”,
虽然已经快500岁,
只要抓住“春养”好时机,
便能再发新芽、结更多花骨朵。
一大早,83岁的金书林和他的老伴儿王秀琴,便回到了奉贤区南桥镇吴塘村,给“古爷爷”扇扇热气、喂喂水,瞧着它的好长势,老两口心里止不住开心。
金书林守护者:
送花给我们的人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他知道老同学金学文在造房子,所以来府里做客并送了两株花,一株绿牡丹,一株粉牡丹,其中一株搬到另一户人家后就死了,所以对粉牡丹我们一直不敢移动,哪怕房子拆了也不动,一直让它住在这里。
因为“古爷爷”身子娇弱
从上世纪80年代拆迁后
金书林便决定“离村不离树”
隔三差五
从1.5公里外的城镇上
赶到村里
开启“打卡式陪伴”模式
至今已有43年
金书林守护者:
房子是1980年拆迁的,然后这个老宅基就等于变成了荒地。每一年开花的时候,折花枝、折花骨朵,最后花开不出了。我想来想去,还是交给国家好。
王秀琴守护者:
一开始有点心疼,现在想想捐给国家,我心里也开心,现在国家维护、我们也维护。
金书林守护者:
只要我有生之年,总归要把它照顾好,一个礼拜总归两三天要来的。这两年古树的长势越来越好,1992年只开两朵花就开不出了,到今年开出了60朵,增加了58朵。现在新的枝条也抽出来了,我觉得非常开心。
我岁数大了以后,准备让我儿子接管,因为他今年已经56了,即将要退休了,我是二十二代,我儿子二十三代,而且二十四代也出来了,二十五代也有了,世世代代把它保护好。
再过大半个月
这位“古爷爷”又将
迎来绽放时刻
王秀琴守护者:
我们打算直接过来住半个月,一直看护着,因为大家肯定趁早赶晚都要来看花的,所以要把门一直开着,让大家来看。我嫁过来的时候只有19岁,嫁过来到现在一直在弄这棵花,一直陪伴的,有感情了。
宁愿少拿一套动迁房,
也要守住这个"传家宝"!
与金书林夫妇的
“打卡式守护”不同
70多岁的曹国杰
和他的姐妹们采取的则是
“蹲点式守护”方式
曹国杰守护者:
今年花比往年开得更旺,这也说明我们姐妹几个对这棵树保护的还可以,蛮好。
在奉贤区南桥镇新建中路88号
眼前这位“古爷爷”
就是曹国杰的守护对象
它长在庭院里,是一棵充满古典诗韵、品种最为名贵的素心蜡梅。虽然已近170岁,但依然茁壮,满树金黄,引人赞叹。园林管理部门已将其列入上海古树名木之最,称他为“江南第一梅”。
曹国杰守护者:
这是我们很早很早以前种的,清朝同治时期的时候。我们祖上的曹宗鼐考取了举人,种了这棵树。200多年了,这个腊梅根一直扎在这里。
1996年说南桥旧城改造动迁拿房子,可以拿到外面去。我外面的房子不要,我就要就地拿房。为此我当时也少拿了一套房子,情愿房子不要就是要这棵树,因为要把它留下去,世世代代留下去。
倾心守护,方换来满园花香。
曹国杰告诉记者:
家中每一代人都会在梅花下面
留一张照片,
对这棵梅花的感情是相当深的。
这棵树是活标本,
比人的寿命还长,
自己也和儿子说了,
今后多来看看这棵腊梅,
要传下去。
随着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拉开帷幕,
越来越多的“守护者”,
加入到保护“古爷爷”的队伍中,
正以认建认养的形式,
续写着共护城市“活文物”的
“守护日记”。
上海市奉贤区绿化管理所汤纪红:
2020年初,奉贤区把14棵树龄比较长、长势比较好的古树名木纳入了上海绿化认建认养平台供市民和单位认养。一经认养推出,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
市民徐晓一家就率先加入
成为了新一代“守护者”
徐晓守护者:
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走过路过都会看到它。这一棵树也是见证了我们整个奉贤相关的历史的,是一棵比较有名的树,后来通过城市更新,这里变成了沈家花园。开放了之后,正好有机会可以认领古树名木,我们就通过网上认领这棵树,第一年的时候我们还没认领到,第二年才成功认领这一棵。
现如今这些古树
已经被市民连续认养三年,
上海市奉贤区绿化管理所
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充
古树认养的通道以及古树的数量,
供市民再做进一步认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3 23: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