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学思践悟
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味着我国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鼓励各行各业更加注重人工智能的多场景应用。“人工智能+”通过结合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技术,旨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这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自动化水平,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从而促进数字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机遇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区域,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有利条件来看,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完善的产业链条,为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大湾区拥有多所世界级大学和研究机构,科研资源丰富优质。如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知识支撑。此外,坚实的政策支持和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为大湾区推进“人工智能+”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家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包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跨境合作等。活跃的创新和创业氛围,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创业者,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商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香港和澳门,具有明显的国际化优势,能够吸引全球的人才、资本和技术,为大湾区“人工智能+”的有效实施和数字产业发展提供国际视野和资源。
同时应当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人工智能+”方面存在现实挑战。一方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共性问题构成了挑战。包括技术研发与应用落地之间的鸿沟、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以及跨行业人才的短缺等。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还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如跨境协作的复杂性、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政策和法规的一致性,以及区域内各地如何既保持发展特色又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优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亟待推进。
首先,更好整合创新资源。尽管大湾区拥有众多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但科教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还未达到最优状态。跨城市、跨行业乃至跨境合作机制不够完善,限制了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大湾区人才资源丰富,但在促进人才自由流动方面仍存在障碍,包括居住权、工作许可、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限制。这些限制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制约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次,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虽然大湾区在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效率仍有待提高。譬如,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尚需加强,资金支持和市场导向机制有待优化等。其中也涉及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问题。在推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过程中,不同区域在数据管理、使用和保护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影响了数据的流动性和可用性。这会进一步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最后,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大湾区涵盖香港、澳门和广东省内的多个城市,这些地区在法律体系、政策环境、市场准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度差异让企业和研究机构的运作更复杂,增加了协同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在数据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人才流动等方面。
路径和策略
为更好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可制定专项计划、鼓励行业应用。例如,围绕算力供给,制定和实施“人工智能+”专项行动计划,明确具体的目标、措施和支持政策。鼓励和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教育、交通、制造等行业的深入应用和集成。此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采取积极务实的行动。
加强区域一体化。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是创造价值的基础,对创新、效率、决策和经济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5G、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其次,推动大湾区内部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统一,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减少壁垒、提高效率。
强化科技原创性与颠覆式创新。一则,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理工类院校相关学科的支撑作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二则,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为创业者和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促进人才培养与流动。一则,加强算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大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二则,完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政策协调,精简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的行政程序。
通过平台经济,促进“人工智能+”的赋能迭代。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开放的技术平台和创新孵化器,鼓励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大湾区内理工院校相关学科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升级。从畅通大湾区内数据共享入手,促进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明确产业的分工定位,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根据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高度重视量子科技、生命科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的布局。此外,坚持重点突破。鼓励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通信等数字产业的发展,通过应用试点的方式来普及数智化。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例如,广州的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行业,深圳的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通过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大湾区龙头企业从数字化迈向“数智化”,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全价值链上的数智化发展。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能够解决当前产业转型中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赋能千行百业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其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5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