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我们应该读什么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4-23 01:53: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郑仁水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关于读书,我想到一个问题:应该读什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当下人们都在读什么?粗略地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罗大众的阅读,宽泛无边,书海茫茫,升级、考学、微信公众号、大V微博……将阅读者的独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甚至群居时,也各自拿着手机低头阅读。第二类是小众阅读,他们坚持读纸质书,读名著,读经典,甚至读那些大多数人没听过的作家的书。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们既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神人,在阅读方面,“满面尘灰烟火色”也未尝不可。比如,微信公众号里,除了“心灵鸡汤”式的文字,也有《论语》《孟子》《史记》,以及鲁迅、林语堂、钱钟书等人的文字,不乏高雅的内容、精彩的解读。

阅读的内容如是,那么,阅读形式呢?恕我直言,此类阅读类似于躺在床上追剧,看的时候,眼泪流得稀里哗啦;看过之后,剧里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也随之忘却。当然,这样的“阅读”也不是毫无意义,心灵受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一番洗礼,更重要的是,把原本寡淡无味的时光打发得有滋有味。再说,对于这些阅读者,如果没有网络阅读,他们无非把时间托付给打牌、喝茶、聊天……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本来读纸质书,随着时光流逝而转移到网络阅读,毕竟网络阅读随时随地可以进行。

与之有天壤之别的是另一种小众化的阅读,就像我们经常在文学书里看到的,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福楼拜、海明威、村上春树、雷蒙德·卡佛、加西亚·马尔克斯等名家名作并不入其法眼,往往有特殊癖好或者喜欢阅读去熟悉化的作家作品,比如,鲍勃·迪伦、彼德·汉德克……他们喜欢这些对许多人而言显得陌生的作家。这些作家身上带着几许怪癖,却都是诺贝尔文学获得者。鲍勃·迪伦差点拒绝接受斯德哥尔摩颁发给他的一笔巨额奖金,后来过着隐居生活,具体行踪甚至是死是活都没人知道。

恕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们把自己的“阅读秘史”示人,其动机究竟是什么?是告诉我们,他的阅读不同凡人,带着几许神性,还是想启迪我们要读点冷门书让自己的精神更加超拔。每每读这些“高端”阅读者的文章,我葆有一份警惕,同时用一双近视的眼睛打量文字,希望从中发现一点惊喜或者收获。结果,多半看到是这些“冷门作家”的轶事或者段子,而不是某一段颇有哲思的文字带来心灵撞击或者人生启迪。

我知道,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读那些古奥或者陌生化的书,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者而言,恐怕连《百年孤独》都读得云里雾里,对《红楼梦》第一章基本没有兴趣,更遑论《追忆逝水年华》《三大批判合集》一类书。真正潜下心去阅读者,闷声阅读而已,决不会特别写一篇文章告诉别人,自己读哪些书,唯恐天下人不知道似的。于我而言,坦白地说,连读畅销书都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比如,我买过莫言全集十多册,几年过去,读不到一半;史铁生离世的日子,我买了他的作品一套七本书,迄今为止,仅读过一本。能够读冷门书的,只能是小众。博尔赫斯说:“决定一个人灵魂的,不是他写了什么,而是他读过什么。”这话如果出自吾辈之口,难免被笑掉大牙;出自博尔赫斯之口,让人肃然起敬。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涉猎“冷门书”最多的人,在失明前,他的读书于文史哲之外,还包括了宗教、天文、民族、园艺、海洋、地质,甚至还包括中世纪语言学等“冷门”书籍。不过,这样的阅读者实在太少了。我们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读书人“晒书”,新买来几本书,晒到微信群中,此举原无可厚非,与晒三餐吃什么菜或者买一盆花、喝一杯咖啡一样,纯属个人雅好,我的意思是,我的阅读与“晒书”者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差。

在一个消费时代,有的作家与商人一样,受不了板凳的清冷、耐不住空谷的寂寥,纷纷走到幕前。树欲静而风不止。就算你想静下来,刊物推出的“作家明星阵容”、作家收入榜、作家人气榜、新锐作家榜、作品点击率……与商人财富排行榜、流行歌曲排行榜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一个名作家写一本书难还是抵御喧闹更难?这个问题我没资格回答。谈这个现象无非想说明,这些作家明星的书让人犹豫:读还是不读?

谈情怀、说坚守、道品格,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当道貌岸然者经过时光淘洗之后,藏在皮袍下面的“小”字便暴露出来。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所写的:猴子的屁股本来就是红的,平时蹲坐在地上,人们不容易看到,当它爬到高处的时候,红屁股就暴露无遗了。对那些“高标”的书,我们同样要抱以审慎的态度。

因此,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一个人能够静下来阅读进而养成一种习惯,都是值得肯定的。至于阅读什么,首先取决于你的阅读目的与旨趣。如果为了文凭升级,自然要苦啃教科书;如果要炒股,自然就读“炒股秘籍”;如果只是想打发时光,读读微信足矣!如果你希望在热闹的世界里保持清醒的认识或者冷静的见识,不妨闷声在家,读点纸质的经典并写点感受。当然,读点不太喜欢的书也未尝不可。卡莱尔说:“凡伟大的艺术品,初时必令人觉得不十分舒适。”专门读某一部经典或某一位作者的书,或是各种门类的书都涉猎,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如果你年轻,也不必为物质生活而操心,坚持这样阅读下去,40岁以后便会渐渐地对自己的相貌负起责任。

当然,阅读什么,纯属个人化选择,它不会改变现行的世界,也未必让你成为更高级的人。它也许可以带你寻找到一片精神的家园,也许只是看看风景;也许让你成为那根会思考的苇草,但不能改变生命脆弱的本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这个小众低调的文学展,竟成沪上新爆款
...版社主办的“虚构集: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展”。展览以博尔赫斯的《虚构集》命名展览于3月30日开幕,将持续到5月6日。在这里,阅读爱好者将借助“虚构”与“想象”的力量,打破时间与
2024-04-11 11:25:00
...的诗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个例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写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文学与作者深刻的交互关系。育邦说,博尔赫斯喜欢中国文学,他有一根来自中
2023-09-06 06:40:00
曹文轩“致少年”系列首发:孩子们一定要读很多的书
...,都是属于短篇创作非常棒的。比如托尔斯泰、福克纳、博尔赫斯等作家。”之后,曹文轩老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经验。用“我是谁”来巧妙开篇,以“洗衣妇”“放羊的孩子”“捕捞者”作答
2023-07-27 17:51:00
杭州这位05后大学生作家,获多位编辑约稿
...阅读过程中也接触了众多杰出作家的作品,如纳博科夫、博尔赫斯、张爱玲等。她被“意识流”写作方式深深吸引,开始尝试用独特的笔触进行创作。偶然间,邱子夏做了一个梦,梦境恐怖虚幻,她
2024-10-23 17:19:00
...,而在写作时他拥有了自由行走的能力,他和近乎失明的博尔赫斯一样,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世界。在他们的作品里,都能读到诸多静止的、无限的主观感受,这给读者提供了更好走近他们的理由
2024-05-09 05:59:00
文学新征程丨段子期:科幻给了我更远阔的世界
...始去构思一个与之相关的小说。《永恒辩》这几个字来自博尔赫斯,是他一本书里面某一页一个不起眼的注脚,只是注脚而已,其余没有任何地方再提到过,也没有相关解释。我当时看到,单纯觉得
2024-04-03 06:59:00
从这些书开始,让时间倒流
...直致力于将学术、散文式的思考与叙述故事结合起来。与博尔赫斯一样,基利托的大部分作品游走于深奥的学问和有趣的幻想之间;博尔赫斯的余晖落在基利托的书页上,他和基利托一样喜欢谜题、
2025-02-02 05:59:00
《莎士比亚漫画版》:国内首部以漫画形式解读莎翁经典戏剧的作品,带给读者纸上戏剧般的阅读体验
...比亚作品的习惯持续至今。世界一流作家:雨果、歌德、博尔赫斯、普希金、王尔德......都是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对于普通人来说,由于年代、地域、历史背景、语言习惯等差距,阅读莎
2024-01-04 14:56:00
...也是古吴轩薪火相传、延续梦想的再出发。阿根廷籍作家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中写下:“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2023年7月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全
2023-10-02 11:42: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