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1-24 21:48:00 来源:福州新闻网

“尊敬的陈立鸥先生,我是一名在牛津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博一学生,我在伦敦的一个教堂查到了螺洲陈氏的族谱,这深深吸引了我,我很想到螺洲去进一步了解你家族的历史,不知道能否提供帮助?”

1990年,末代“帝师”陈宝琛的小儿子陈立鸥已定居美国旧金山,创办了海外第一家中文电视台,在电视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而当时的宋怡明(Michael A.Szonyi)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生。对中国的巨大兴趣,使他鼓起勇气给素未谋面的陈立鸥寄去了这封信。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陈立鸥给宋怡明回信,邀请他到螺洲。(宋怡明供图)

不久之后,宋怡明惊喜地收到了回信,陈立鸥热情地欢迎他到螺洲,还为他介绍了在乡的亲戚。正是这封信开启了这位“老外”在中国农村长达30多年的田野调查。

如今的宋怡明是哈佛大学教授、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外知名的汉学家,而回想起这封信时,他仍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封回信,我这辈子的研究可能完全不同。”

13岁即与中国结缘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宋怡明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的父亲在武汉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才13岁的宋怡明放暑假时跟随家人到中国旅游。短短的旅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毕业后,他在上大学前的“间隔年”想尽办法找到一个难得的机会,来到华中工学院教英语。

利用假期时间,宋怡明坐着火车,搭着便车,游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深深吸引了他。“我常常说,我是跟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当时的中国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人们都饱含着希望和期待,积极地面对未来。”

这段经历让宋怡明决定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中国。此后,他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师从知名汉学家卜正民、科大卫,并在科大卫的安排下来到位于福建的厦门大学学习。在郑振满教授等人的带领下,他走进了中国民间文书的世界。

“蹲守”中国乡村30年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尽管有着哈佛大学的“名校光环”,但宋怡明最爱的还是往村子里跑。他在中国的第一次田野调查,就是在陈立鸥的牵线下来到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螺洲。

宋怡明在螺洲一待就是几个月,村民郑秀麟热情地欢迎宋怡明住进他家。“当时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一家五口只住两间房子,只有两个床铺,还那么客气地让一个外国人来做客。”宋怡明说,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接地气”,他也第一次认识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时隔30年,当记者再次找到郑秀麟时,他对这位老友仍然记忆深刻。“宋怡明只要一到螺洲就来我们家,从来不会嫌弃家里条件不好。后来我孩子上大学,每年暑假他都偷偷汇一笔学费到我的账户上。”他笑着说,宋怡明是他的兄弟,在他们家排行最小。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1992年,宋怡明参加福州林浦村游神活动。(宋怡明供图)

“中国老百姓总是非常热情,他们乐意献出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文献。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研究根本无法进行。”在30多年时间里,宋怡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乡村,从民间文书中挖掘那些从未载入史册的“小人物”故事,以此建构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中国。他与村民同吃同住,曾经与村民大碗大碗喝着地瓜烧,醉倒在地板上呼呼大睡;他也曾经在戏台后借宿,和上百只游神的马匹共度一晚。

为中美交流牵线搭桥

跨越大洋的来信|一位哈佛教授在田野里“读懂中国”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作为一名教师,宋怡明将他在中国田野中的收获,带回哈佛大学的课堂。而作为一名学者,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大社会的责任。“让美国大多数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解除他们对中国的一些误解,是我应该做的事。”

2015年,宋怡明当选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更加频繁地为中美交流交往牵线搭桥。2019年,宋怡明陪同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巴科到北京访问,巴科在公开发言中说道,有时候国家做不到的事情,也许学校是可以做的。“实际上我觉得它的意思可以更广泛,有时候两个国家做不到的东西,我们民间是可以做得到。”宋怡明说。

他说,两国关系好起来的时候,非常需要能沟通的人,所以培养新一代能够作为沟通渠道的人,是作为学者的责任。(记者 李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23: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跨越大洋的来信 | 中国教授林轶南与美国友人穆言灵因一张福州的老照片结识,自那以后,他们一路“同行”,组建起一支跨国研究团队,踏上“寻厝”鼓岭之路……
2023-12-31 23:20:00
跨越大洋的来信 | 一封书信跨越大洋,从中国福州寄往美国俄勒冈州,它记录着福州赛德文学校戴维校长对福州校园生活的所感所悟,以及对中美教育发展合作的期冀,他想将这份欣喜传递给大洋彼
2023-12-31 23:20:00
跨越大洋的来信|戴维:植根中国,培养国际化人才
福州新闻网1月16日讯(记者 邱陵 受访者供图)“这是来自中国最灿烂的城市之一福州的问候,今年我们都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我想向大家介绍这里的新事物。”近日,福州赛德文学校校长戴维
2024-01-16 12:40:00
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全职加盟北大,曾任台“中研院”史语所所长
...职)。公开资料显示,王明珂,著名历史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7-2020年曾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现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2023-02-13 13:13:00
跨越太平洋的三次对话 美国师生“看到”不一样的中国乡村
...中国农民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有很大不同”……连日来,哈佛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学生华嘉禾的海外社交平台上,不断弹出各类留言信息,她发布的浙江宁波葛家村“蹲点日记”,引起了其美国朋友
2024-01-04 09:14:00
...它们依旧保留在创造、运用这些文书的人的后代手里。”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学教授宋怡明说,近年来,他多次深入永泰乡村,与厦大师生团队一起探寻民间文书,将这些丰富的研究成
2024-02-19 07:40:00
跨越大洋的来信|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力量源泉在人民友好。美国歌剧歌唱家卡拉·卡纳莱斯与福建小学生黄奕诚,在漳州南靖云水谣里,因艺术结缘,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奇遇,开启了跨越
2023-12-29 09:43:00
海内外专家学者在福建永泰探讨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
...坛共吸引了国内外10所高校的师生前来,其中包括有美国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2月18日,“守望根脉·庄寨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在福建福州的永泰县
2024-02-18 20:59:00
“性别无差”,科研创新何以彰显“她力量”
...”。1982年,袁钧瑛从复旦大学生物化学专业毕业,成为哈佛大学全额资助的研究生。彼时,她对细胞死亡问题产生了兴趣——动物正常发育会引发细胞死亡,衰老和疾病也会引发细胞死亡,背
2023-09-10 06:08: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