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尊敬的陈立鸥先生,我是一名在牛津大学学习中国历史的博一学生,我在伦敦的一个教堂查到了螺洲陈氏的族谱,这深深吸引了我,我很想到螺洲去进一步了解你家族的历史,不知道能否提供帮助?”
1990年,末代“帝师”陈宝琛的小儿子陈立鸥已定居美国旧金山,创办了海外第一家中文电视台,在电视领域闯出了一片天地。而当时的宋怡明(Michael A.Szonyi)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学生。对中国的巨大兴趣,使他鼓起勇气给素未谋面的陈立鸥寄去了这封信。
陈立鸥给宋怡明回信,邀请他到螺洲。(宋怡明供图)
不久之后,宋怡明惊喜地收到了回信,陈立鸥热情地欢迎他到螺洲,还为他介绍了在乡的亲戚。正是这封信开启了这位“老外”在中国农村长达30多年的田野调查。
如今的宋怡明是哈佛大学教授、前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也是中外知名的汉学家,而回想起这封信时,他仍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封回信,我这辈子的研究可能完全不同。”
13岁即与中国结缘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宋怡明与中国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的父亲在武汉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才13岁的宋怡明放暑假时跟随家人到中国旅游。短短的旅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毕业后,他在上大学前的“间隔年”想尽办法找到一个难得的机会,来到华中工学院教英语。
利用假期时间,宋怡明坐着火车,搭着便车,游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深深吸引了他。“我常常说,我是跟着改革开放长大的。当时的中国充满了无数可能性,人们都饱含着希望和期待,积极地面对未来。”
这段经历让宋怡明决定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理解中国。此后,他先后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师从知名汉学家卜正民、科大卫,并在科大卫的安排下来到位于福建的厦门大学学习。在郑振满教授等人的带领下,他走进了中国民间文书的世界。
“蹲守”中国乡村30年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尽管有着哈佛大学的“名校光环”,但宋怡明最爱的还是往村子里跑。他在中国的第一次田野调查,就是在陈立鸥的牵线下来到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螺洲。
宋怡明在螺洲一待就是几个月,村民郑秀麟热情地欢迎宋怡明住进他家。“当时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一家五口只住两间房子,只有两个床铺,还那么客气地让一个外国人来做客。”宋怡明说,这段经历让他学会了“接地气”,他也第一次认识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
时隔30年,当记者再次找到郑秀麟时,他对这位老友仍然记忆深刻。“宋怡明只要一到螺洲就来我们家,从来不会嫌弃家里条件不好。后来我孩子上大学,每年暑假他都偷偷汇一笔学费到我的账户上。”他笑着说,宋怡明是他的兄弟,在他们家排行最小。
1992年,宋怡明参加福州林浦村游神活动。(宋怡明供图)
“中国老百姓总是非常热情,他们乐意献出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文献。没有他们的支持,我的研究根本无法进行。”在30多年时间里,宋怡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中国乡村,从民间文书中挖掘那些从未载入史册的“小人物”故事,以此建构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中国。他与村民同吃同住,曾经与村民大碗大碗喝着地瓜烧,醉倒在地板上呼呼大睡;他也曾经在戏台后借宿,和上百只游神的马匹共度一晚。
为中美交流牵线搭桥
宋怡明在永泰乡村进行田野调查。(张培奋 摄)
作为一名教师,宋怡明将他在中国田野中的收获,带回哈佛大学的课堂。而作为一名学者,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对大社会的责任。“让美国大多数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解除他们对中国的一些误解,是我应该做的事。”
2015年,宋怡明当选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更加频繁地为中美交流交往牵线搭桥。2019年,宋怡明陪同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巴科到北京访问,巴科在公开发言中说道,有时候国家做不到的事情,也许学校是可以做的。“实际上我觉得它的意思可以更广泛,有时候两个国家做不到的东西,我们民间是可以做得到。”宋怡明说。
他说,两国关系好起来的时候,非常需要能沟通的人,所以培养新一代能够作为沟通渠道的人,是作为学者的责任。(记者 李琪)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4 23: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