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22日,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总结了陕西省文物保护成果,同时提出问题及建议。
考古发掘成效显著
文物研究成果丰硕
从检查情况看,陕西省在贯彻实施文物保护“一法一条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省级层面6部文物保护方面地方性法规得到较好贯彻落实,设区市结合本地区文物特点和保护需要,出台照金革命旧址、周原遗址、统万城、仓颉墓与庙、张骞墓等9部条例。
积极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各级政府成立领导小组,印发“四普”工作方案,完成“三普”文物点复核,核查文物点共计52732处。摸清全省石窟寺和石刻资源、长征遗迹、秦蜀古道、秦岭文化遗产、黄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底数,文物资源进一步充实。
依法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活动,连续14年部署开展“鹰”系列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文物案件5250起,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5734名,打掉犯罪团伙726个,追缴文物46588件。查处破坏秦咸阳城遗址、商洛大云寺、榆林明长城等典型违法建设案件。
考古发掘成效显著,文物研究成果丰硕。太平遗址考古进入夏代纪年范围,填补了陕西地区该时期遗址的考古学空白,半坡遗址、姜寨遗址等6处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汉文帝霸陵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寨沟、周原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成600余项重大基建考古,抢救保护9万余件(组)文物和遗存。
扎实推进文物场馆改扩建工程,举办系列陈列展览活动,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西安碑林博物馆改扩建竣工,秦岭博物馆、关中革命纪念馆等建成开放,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入选“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石峁申遗进入冲刺阶段,筹划推进汉唐帝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点段建设保护成效显著。全年举办700余个展览,接待7200万人次。
对古民居、古建筑、古石刻、
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重视不够
报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
文物资源系统性保护还需加强。检查发现,考古前置机制还未全面落实,部分市、县(区)尚未制定“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机制。一些县级以下文保单位力量较为薄弱,缺乏维修资金和管理经费,保护管理人员不足。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文物之间的保护整体规划与协同机制还需完善。对古民居、古建筑、古石刻、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重视不够,通过核查“三普”文物点情况,原有文物点损毁、消失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还存在监测和检验技术落后、保存修复与加固手段单一、数字与信息化管理需加强等问题。部分古石刻遭风化雨水侵蚀严重、监测难度大、不易修复。文物价值深入研究阐释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手段还不够丰富。
建议加快修订《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
推动陕西长城、帝王陵墓、石窟寺等保护法规建设
建议进一步加大系统性保护力度。各级政府要把文物保护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坚决避免因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造成建设性破坏。要加快文物保护的科技化、数字化体系建设,加大科技研发和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深度发掘文物资源,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化水平。要加快修订《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推动陕西长城、帝王陵墓、石窟寺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
要坚持“先考古后出让”,完善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制度,对可能存在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要依法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后,再按照规定出入库或出让。要坚守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要全面增强防护能力,对国保单位和省保单位密集区域,实施好保护提升工程。保持严打文物犯罪高压态势,强化专业办案力量,鼓励并引导群众举报文物犯罪线索,进一步形成群防群治良好局面。要强化对田野文物的整体保护,加大经费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充实田野文物安全保护力量,特别是解决好基层专业人才和保护力量薄弱的问题,发挥好基层文保员作用。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实习生 贾越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编辑:方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24 0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