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3-02-28 11:4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手机相册舍不得删、保存着十多年前的邮件、在音乐网站建了上百个歌单……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大数据时代,你也是数字仓鼠吗?

你是否会在各大网站平台收藏看单、歌单、健身视频,整理一个又一个收藏夹,但从来不会真听、真看、真锻炼?你是否喜欢把所有的照片、视频、文档、表格、作业、课件全都分门别类归档好,然后从手机复制到电脑、电脑备份到移动硬盘、移动硬盘再折腾到网盘,就算压根用不到也舍不得删掉?

互联网时代,人们用“数字仓鼠”这一生动的形象来指代那些热衷于囤积数字化信息的人。他们痴迷于收藏电子媒介中的内容,而且很少会清理和删除囤积的东西,就像一只小仓鼠不知疲惫地将存储空间填满。

在“囤积”和“极简”之间,你是不是也左右为难?

工作需要 不得不囤

打开微信,点开工作群,把刚刚发到群里的文件先收藏再打开……此时,市民陈先生有一个不得不做的步骤:手机会提示存储空间已不足,自动跳转到清理页面。不过,陈先生绝不会看着几乎已经满格的存储进度条点击“清理”,而是返回上一个界面继续查看文件,无论手机怎样“反抗”,他也没有删除过任何一个工作文档。

“平时工作文档都是一些数据和报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所以我不敢删,即便收藏到微信里还是怕出意外。”陈先生翻看着满满当当的收藏夹,里面99%的文章和文件,其实他都没有打开过第二次。

市民张女士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平面设计工作者,她对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像看待孩子一样,从2004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已经年过四十岁,她买了一块又一块硬盘用来存储上学期间直到现在的所有作品,哪怕是为公司做的一个宣传单页都存了起来。“把这些作品存起来,也是为了今后工作中碰到类似的可以借鉴一下,找找灵感。”张女士说。

不过,张女士和陈先生现在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烦恼,那就是在搜索真正想要的文件或作品时很麻烦,要花大量时间去检索,于是定期分门别类整理数据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很多人都听说过“囤积症”,现在又有了“数字囤积症”的概念,指得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有报道称,某知名硬盘厂商曾开展了一项针对人们数据存储习惯的调查。调查走访了2000位受访者,结果发现,52%的受访者从未删除过电子设备上的任何文件、程序或数据,33%的人表示手机上或其他设备里存着10年或者更久以前的文件。

你也是一只“数字仓鼠”吗?济南日报记者发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5.05%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电子设备中会存储大量的数字信息,其中55.14%受访者会对这些数字信息进行分类管理。

情感链接 舍不得删

“90后”市民赵敏自认为其是一只典型的“数字仓鼠”。“手机里拍的每一张照片都舍不得删掉,尤其是跟家人相关的,上传到网盘也不会删掉手机里的原图,我觉得将来再看的时候会很有意义。”赵敏觉得,照片视频是最直观的记忆,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所以自己买手机的时候都会买最大内存的那一款,方便随时翻看。不仅是照片,赵敏还在各种网站上收藏了许多信息——小红书里有吃喝玩乐,B站上有要看的纪录片,各种新闻网站发布的最新消息,运动健身软件里的健身视频……不过,这些东西都是躺在收藏夹里“吃灰”的,她还经常安慰自己,“没关系,收藏了就等于练了。”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很多行为都转移到了线上,比如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和与远方网友的互动,还有从前装在随身听里的歌曲和写在日记本里的心情。这些充满情感色彩的数字信息,让很多人不舍得抹去。一位采访对象告诉记者,自己在购物网站的收货地址都存得满满的,每当要新增一个地址的时候,才会狠下心来删除某个相对“舍得”的,“有我大学宿舍的地址,也有我好朋友的地址,还有曾经发生洪灾的时候我往灾区寄物资的地址。”还有人从来不删微信聊天记录、保存着无数张闺蜜的丑照……

在微博、豆瓣、小红书搜索类似话题,会看到不少人在分享着自己对数据的依赖:“目前手机相册图片44778张,朋友说看一眼都觉得窒息”“邮箱里攒了几千封邮件从来不清理,里面有我第一份工作发来的录取信息”“音乐网站上建了上百个歌单,都用日期来命名,希望记住那天的心情”……

你一般会囤积哪方面的数字信息?59.81%受访者选择了影视看单,50.91%受访者选择了照片视频,44.49%受访者选择了学习资料。关于囤积数字信息的原因,62.62%受访者认为自己需要一些佐证资料,50.47%受访者把它作为一种数字回忆。

囤积or极简 左右为难

“数字仓鼠”攒下的信息还会再看吗?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40.19%受访者再也没有触碰过自己的数字“存粮”,34.58%受访者认为以后总会用到,只有25.23%受访者表示经常用得到。

如同现实生活中有人提倡“断舍离”,网络空间里也有人提倡“数字极简”。豆瓣小组“收藏夹不吃灰”和“数字极简主义者”两个小组中汇聚了一群下定决心要做数字“断舍离”的网友,在“收藏夹不吃灰”小组中,组长作了如下的简介:“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符号化的收藏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头去翻翻看自己当初视为宝藏、开心收藏的内容?或许不多,至少目前来看我做不到。”

有网友表示,无论生活在什么时代,我们都有保存和记录信息的需要,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厚厚的办公文档变成了电脑里的一个个word文件,相册里的老照片变成了应用软件里“那年今日”的动态。我们应该合理有效地去储存和使用信息,这也是大数据时代应该具备的能力。然而,过度囤积信息反而是一种累赘。

“很多时候,总认为自己存下来就会去看去学,但这种虚假的安全感却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比如我逛博物馆的时候只是看个热闹,把介绍信息随手拍照,想着回去后再了解,实际上并不会,脑袋还是空空。”市民小罗觉得,久而久之我们会对信息储存产生过度的、无用的依赖,望不到头的收藏清单和待看列表也会催生人的焦虑感,“也许是因为数据存储用的都是‘云’空间,而不是现实中的空间,所以要进行‘断舍离’没那么容易,比扔掉家里的旧物更让人为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玲玲认为,在信息爆炸时代,整理海量信息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不管是当“数字仓鼠”还是决心“数字极简”,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得安全感和疏解焦虑的方式,没有标准答案。但如果囤积变得无序,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生活,就要及时调整、适度“断舍离”。

市民 韩女士

我平时也喜欢存一些好玩的视频或图片,有时候发完朋友圈就忘了删掉。我觉得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保存一些数字信息是很正常的,只要不是过分囤积或者影响到正常检索,就不用特地追求“极简”。

市民 管女士

我是做教育行业的,保存最多的就是上课的小技巧、关于孩子的信息,不过存下来以后大多数都忘了看,但是总觉得以后能用上。很多数字信息也是珍贵的回忆,“数字仓鼠”追求的是一种安全感。

市民 陈先生

我微信里的文件从来没有删除过,就怕以后工作中用得上。“数字仓鼠”这个词挺形象的,我觉得这是现代人共有的生活习惯。网络空间是无限的,能多保留一些记忆或学习资料、工作记录,也挺好。微 观点是否“断舍离”没有标准答案圳论

为什么会忍不住做一只热衷于“电子囤物”的“数字仓鼠”呢?

数据信息,承载着人生记忆。互联网上曾有一个话题:那年夏天你干了什么?借助留存的数据信息,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概而言之,数据信息已经与个人的情感、回忆深度绑定。和朋友聊天的微信截图、孩子的开怀大笑、地铁口的晚霞、阳台上桂花的花蕊、博物馆里的文物、兴之所至的自拍……当某一天突然看到,还会想起当时的场景和心情,这些经由“情感性存储”带来的回忆合集,构成了自己人生故事的“数字档案”,参与建构着人生记忆。于此而言,这些囤积起来的数据信息让我们有了对抗遗忘的自信。

在一些“数字仓鼠”看来,浩如烟海的互联网信息中,没读的电子书偶遇就是缘分,如果不下载、收藏,就会在信息洪流中销声匿迹、不复相见;有些论文含金量很高,赶紧备份到网盘,“以后会用得着”……这种时候,“电子囤物”就成为一种“工具性存储”。虽然大部分电子书就静静地躺在硬盘里,再也没被打开过,收藏夹也在“吃灰”,但这些数据信息的存在给了“数字仓鼠”们在庞杂的互联网空间中难以言喻的心理满足感和安全感,堪称治愈焦虑情绪的一味良药。是故,他们乐此不疲地囤积着数据信息。

“数字仓鼠”需要“断舍离”吗?答案因人而异,也不会有标准答案。只要不打扰到别人,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无论你是“数字仓鼠”还是“数字极简主义”奉行者,都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好每一天。

“数字仓鼠”需要适当做减法

南方日报

对“囤积症”和“收藏”,医学上有明确的区分,要点就在于,前者对毫无价值的东西难以舍弃,且其囤积行为对其造成巨大痛苦或损害其社会功能。囤积数据倒不会导致东西太多出不了门、厨房被占用做不了饭这样肉眼可见的后果,然而当它成了一种近乎病态的“执念”,也会影响正常生活。

囤积知识和经验,是碎片化时代延迟处理信息的方式,要警惕“等‘亿’会儿就学”带来的虚假安全感。“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符号化的收藏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定义了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让我们的收藏夹变得越来越臃肿和冗杂,时间一长便懒得再去翻看……”豆瓣“收藏夹不吃灰”小组的这一简介,不就是对数据积累不等于知识积累的反思?定期整理本身就要耗费不少时间,等到真正用得上的时候,再到海量的资料中寻找当初的内容,信息检索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囤积生活片段,把记忆外置到手机、硬盘等设备上,可以帮助我们加固被储存的记忆,然而,过度的囤积行为很可能会导致“数字仓鼠”高度依赖信息储存设备,让数字记忆逐步取代大脑记忆。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数据囤积症”之所以成为负担,往往是因为“数字仓鼠”贪多求全。殊不知,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知识从收藏夹进入大脑需要后续发力;人的记忆量也是有限的,对部分记忆选择性加强,也意味着其他记忆被弱化。摆脱“数据囤积症”,首先要正视问题,找到背后的心理根源,如知识焦虑、缺乏对生活的控制感、情感支持不足等。进而找寻真正的出路,走出强迫性数据囤积的“沼泽”。

适度的收藏,则是在信息洪流中“做减法”,弱枝强干,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到重要的人和事上,给自己“留白”。

神 回复

网友@莎士比亚与提亲:不好意思,我只有金钱囤积症。

网友@老天才:存满了就等于提醒我要换更大内存的手机了。

网友@年糕不温柔:想起了我那从没翻看过的课件PPT截图,期末结束立马删掉。

网友@废话特能说十级选手:打死我也不会删掉好朋友的黑历史!

欣 视界当一只聪明的“仓鼠”

记者这个职业,其实挺容易让人变成数字仓鼠的。除把稿件、图片、视频存档留作素材之外,还会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让人舍不得抹去的瞬间——黄河上的冰凌被破冰船撞击的一瞬间、老战士捧着泛黄的战友照片、成熟金黄的杏子挂在枝头……

我还喜欢囤积被家里摄像头拍下的影像。爷爷奶奶坐在餐桌前包着饺子或是拌嘴的画面,今后都将会是我最珍贵的回忆。这个时代真的太好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拥有无数空间去保存这些回忆,相比于那个积攒了一本又一本影集的年代,我们应该有更多地安全感。

只要没有来自数据的困扰和压力,我们当然可以当一只快乐的“数字仓鼠”。不过,或许我们可以更聪明一些,养成一边囤积一边整理的好习惯,不要让真正美好的回忆埋没在无尽的数据中。把没有价值的信息“断舍离”,才能凸显回忆或成就的可贵。

观看本期街采精彩视频,请扫描二维码。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8 12: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哪天就用得上呢?”——近期,热衷于囤积数据的“数字仓鼠”成为热门概念。就积攒物品而言,每人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类行为。一些行为是出于追求实用,如把购物袋攒起来用作垃圾袋;还有一些
2023-02-22 06:45:00
...后转过头就忘记的各色零食罐头……囤物爱好者们像只小仓鼠,在囤物中获得了安全感和满足感。而在诸多囤积癖中,还有一种特别的囤积爱好者,他们囤积的不是具体的物品,而是大量数据。照片
2023-02-20 10:12:00
...和愉悦,是他的宣泄方式,也会让他明白自我的价值。3仓鼠 职业:安保人员 年龄:19岁——“您为什么阅读?”——“因为我对很多事情很好奇。”当问到仓鼠为什么阅读时,仓鼠这样回答
2023-04-25 09:36:00
不让自己变成数字的奴隶
...得删除。据报道,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了“数字仓鼠”,患上了“电子囤物症”。其实研究发现,我们舍不得删除的电子资料,只有极少数在以后用得上。不让自己变成数字的奴隶,我们应
2022-12-20 07:11
昆明地铁上仓鼠跑来跑去无人认领
2月23日,市民夏先生乘坐地铁时,发现了一只仓鼠,这只仓鼠在车厢里跑来跑去,无人认领,最后夏先生把仓鼠带回了家。市民夏先生:“对面座位底下好像有个耗子什么的,就一直看着它爬呀爬,
2023-02-27 19:59:00
媒体:内存已满舍不得删,你没准得了“电子囤物症”
仿佛成为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
2022-12-15 08:40
本文转自:铜川日报我的好朋友——仓鼠新区裕丰园小学三年级(4)班 程思锦我的小仓鼠朋友——球球,一身棕白的绒毛,一双黑溜溜的眼睛,加上一对灵活轻快的前肢,凑成了可爱、娇小的模样儿
2023-04-13 07:29:00
“撸猫”+“吸狗” 你养宠物了吗?
...全”,还有的人“猫鼠双全”。市民孙女士家里养了一只仓鼠和她收养的小猫。“小猫刚到家的时候,就对仓鼠很感兴趣,但是猫是鼠的天敌,所以我很担心它们的‘相处’。”流浪过的小猫有着十
2023-02-01 02:05:00
...无人闯入。正当大家感到疑惑时,女孩突然说道,“我的仓鼠怎么不见了!”她这才发现家中仓鼠跑出了笼子,由于女孩过于紧张,误以为是有小偷进入家中。民警安慰她:“我们已经再三确认没有
2023-07-21 09:14: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