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小明是一名资深的汽车发烧友,每年都会参加上海车展,为自己的爱车寻找新的配件和装饰。
可是,今年的上海车展却给小明带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经历。
当时,小明一如既往地来到车展现场,他兴致勃勃地游览着各家展台,不时地和其他车友们交流着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然而就在当天晚些时候,小明开始感到身体不适,他的喉咙开始疼痛,全身乏力,还出现了轻微的发热。
小明并没有太在意,认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而已。
然而,他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呼吸急促和胸闷的症状,经过抗原检测,最终被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二次感染。
小明的遭遇并不是个案,随着疫情的持续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新冠肺炎的二次感染。
因此大家千万别掉以轻心,二次感染确有其事。
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新冠病毒最初的恐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警惕。
根据近期的研究,二次感染现象逐渐浮出水面,并且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也意味着,即使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康复的人,也有可能再次感染该病毒。
那么新冠二次感染究竟会有什么症状呢?
千万别掉以轻心 二次感染确有其事!
除了互联网内出现了大量的二阳体会分享之外,官方也发布了相关的统计数据。
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的疫情周报,在2023年第17周,也就是4月14日~30日的周期中。
新冠的感染率已经连续两周超过流感,重回法定传染病排名第一。
在当周,北京共报告新冠确诊病例9821例。
在5月1日~7日的周期中,地方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例已经超过1万例,其中新冠确诊病例达到11234例。
这一数据较上周继续上升11.6%,传染力仍然较强。
新增本地病例中,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确认的感染来源仍然较多,但是近20%的新增病例感染源未明。
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仍然较频繁,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此外,5月1日至7日,北京又新增3例新冠死亡病例,北京市已累计报告723例新冠死亡病例。
而根据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监测数据,4月第4周,新冠康复者体内的抗体阳转率有9.3%。
这表明有近1/10的康复者体内抗体已经转为阴性,再感染的风险正在增加。
综上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新增病例数量仍在上升,康复者的体内抗体水平也在下降,二次感染的风险不容小视。
要知道,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和疫苗,我们只能依靠非药物干预手段来控制疫情。
如果再感染真的成为广泛的现象,应对起来无疑会更加困难。
6大警示症状,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
如今我们面临新冠二次感染的威胁时,学会识别以下6大症状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可能是二次感染的信号。
1、喉咙痛、干咳、鼻塞
这些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如果曾感染新冠并康复后再次出现,要引起警惕。
2、发热或疲倦乏力
发热是新冠感染的特征之一,如果体温超过37.3°C,要考虑是否二次感染。
而且许多新冠患者出现难以言喻的疲倦乏力,甚至连日常活动也嫌“麻烦”,
这是病毒正在悄然侵蚀您的机体,已影响到您的心脏和肺部功能。
如果乏力超过正常水平并持续3-5天,请马上查体,这可能是二次感染发出的信号。
3、胸闷或呼吸急促
如果出现胸部不适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极有可能是二次感染,要马上就医。
4、味觉或嗅觉异常
新冠感染可导致一过性的味觉和嗅觉减退。
新冠会导致口嗅屏障减退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嗅觉或味觉异常。
如果您曾感染新冠,又出现相似症状,这可能意味着病毒再次破坏了您的口嗅屏障,请迅速复查,这是一个关键的信号。
如果曾康复后再次出现这种症状,也需要警惕。
5、全身酸痛或肌肉酸痛
肌肉疼痛是新冠病毒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后的产物,患者常感到四肢酸痛。
如果您曾感染新冠,又出现肌肉疼痛并持续3-5天,这表明您的免疫系统可能再次被病毒惹恼。
部分新冠患者会出现轻微的全身酸痛或酸痛感,如果再次出现并持续3-5天,可能是二次感染的迹象。
6、消化道症状
消化道症状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一定比例的新冠患者出现的首发症状均为消化道症状,如腹泻、恶心、呕吐等。
这类症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新冠病毒也可以感染小肠和胃部的细胞。
如果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出现这类消化道症状并康复,但是在3-6个月内再次出现类似的症状,也需要考虑是否为新冠二次感染引起。
尽管复阳的概率较小,但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后的免疫反应仍不完全清楚,我们也不确定病毒感染后在人体内可以存活多长时间。
因此,任何曾感染新冠的人出现新发症状或体征变化,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确保不会错过二次感染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机会。
要知道,人群免疫力的差异会导致新冠患者症状的差异,有的二次感染者出现典型症状,有的症状却较轻。
而医学检测手段也有一定的假阴性率。
所以,如果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尤其是高危人群,都应该主动告知医生并接受体检,这是应对二次感染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只有增强自我警惕,时刻关注身体变化,我们才有机会尽早发现二次感染的危险信号。
医学检测有赖于症状出现,如果症状出现较晚,检测失去意义,也会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自我检测与就医 及时应对是关键!
面对这些症状,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并进行自我检测。
如果你发现自己符合以上症状,第一时间就医,并告知医生你的相关病史。
同时不要忘记采取自我隔离措施,以免给家人和朋友带来潜在的风险。
据报道,李先生是一名新冠康复者,在康复3个月后,他开始出现乏力、消化不良以及轻微咳嗽等症状。
但是由于症状较轻,加之担心诊疗劳损,他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医。
一周后症状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并发高烧,CT检查发现双肺有病灶,才确认为新冠二次感染。
类似的案例时有发生。
一名90岁的老人,3月初刚刚康复出院,4月再次出现消化道症状,家属没有在第一时间联系医生。
一周后老人出现呼吸困难,送医时病情已然危重,经抢救无效离世。
如果当初家属在症状初现时就联系医生,并采取隔离措施,老人的病情或许不会迅速恶化,生命也许可以得到拯救。
这些案例给我们敲响警钟,提示我们要给予二次感染以足够的重视。
一旦出现上述提到的症状,尤其是高危人群,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并就医检查。
只有在症状初期采取果断行动,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病情恶化,这也是应对二次感染的关键。
如果出现较轻症状也要警惕,毕竟新冠病毒的许多特性我们还未完全清楚,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
要时刻关注身体状况,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采取行动。
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切断社区传播的关键一环。
人人理性,人人警惕,这场战役我们才有希望赢。
科学防护,再次提醒大家做好预防工作!
为了避免二次感染的风险,我们需要继续切实做好防护措施。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基本防护措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口罩是我们防护的第一道屏障,特别在室内空间或人员密集场合,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是关键。
勤洗手可以最大限度清除我们接触过的病毒痕迹,每次外出返家要洗手,这是一个简单但重要的好习惯。
保持1-2米的安全社交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这也是科学防护的基本要求。
此外,尽量避免拥挤的地方,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这可以大大减少病毒暴露的机会。
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定期通风和做好环境卫生也同样重要。
高危群体更需要加强防护,例如老年人和幼儿最好留在家中,因为他们的免疫力较弱,一旦感染将面临生命威胁的风险。
如非必要不要到医院或其他人员密集场所,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外出和聚集。
只有坚持科学防护,遵循政府的各项防控措施,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保护他人。
防控二次感染,责任人人有,呼吁大家,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这三点我们一定要做到。
减少不必要外出,加强室内通风,这也是我们应对二次感染的有力武器。
在疫苗面世之前,非药物性防控措施是我们阻断病毒传播的唯一手段。
只有人人都能普遍采取有效措施,我们才有机会真正遏制住二次感染,拥有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防护从我做起,请大家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结语
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
然而只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防疫措施,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共同战胜这场危机。
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主力军,只要人人警惕,人人遵守,我们定能战胜这场疫情,守护我们美好的生活。
新冠病毒是全新的,我们还不完全了解它所有的特性,更无法预测它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但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武器—口罩、检测。
这些简单但有效的措施,已经在此前的战役中展现过强大威力,相信在今后也同样值得我们坚持。
在这个特殊时期,更需要我们携手并进,关注身体健康,共同守护我们和家人的安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31 09:46: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