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嫦娥六号成功抵达月背预选着陆区
将按计划开展为期两天的采样工作
6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在监测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工作情况。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昨日6时23分,嫦娥六号探测器抵达任务目的地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此旅历经38万公里、30天飞行。
接下来,嫦娥六号将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工作,开展持续约两天的月背采样。同时,其携带的有效载荷将进行科学探测。
15分钟落月一次成功
昨日6时9分,嫦娥六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开始实施动力下降,7500牛变推力主发动机开机。组合体快速姿态调整,逐渐接近月表。
此后,它通过视觉自主避障系统进行障碍自动检测,利用可见光相机根据月面明暗选择大致安全点,在其上方100米处悬停,再利用激光三维扫描进行精确拍照以检测月面障碍,最终选定着陆点,缓速垂直下降。
即将到达月面时发动机关闭。4条轻质、高强度的“大长腿”和4个圆形“大脚掌”组成着陆缓冲机构,起到良好缓冲作用,保障组合体以自由落体方式到达月面,平稳着陆在预定位置。
15分钟,一次成功的落月背后,是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众所周知,月背地形复杂多变,山脉、山谷、陨石坑密布。为了找到合适的着陆区,科研人员借助由嫦娥二号探测器影像制成的全月7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20米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产品,万里挑一,寻找坡度较小的平坦区域。
主减速、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嫦娥六号稳扎稳打。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是“驾驶员”,采用粗精接力避障技术,提供飞行轨迹控制、选择安全着陆点,并精准控制落点。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像“泊车雷达”,帮助判断相对于月球表面的距离和下降速度。整个落月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将进行人类首次月背采样
嫦娥六号任务要实施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不仅难度大,而且创新多、风险高。
与2020年实现月球正面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任务相比,此次任务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将完成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节点。
“发掘”现场从以前的月球正面挪到背面后,嫦娥六号有望采集更古老的月球样品。科研人员会将其与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进行对比,科学意义重大。而且,月球地质地貌、元素分布等因素具有二分性,即月面与月背状态差别较大。曾经的诸多科学假说,有望得到更多实证。
嫦娥六号将开始持续约两天的月背采样工作,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壤结构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除了备受瞩目的月背采样,组合体还将在地面控制下,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工作。其携带的有效载荷将开展科学探测任务。
月背信息高速路“提速”
嫦娥六号成功抵达月背的信息,经由鹊桥二号中继星迅速回传至地球。今年3月,该星提前到达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为地月之间架起桥梁。
与鹊桥中继星的数据传输“双车道”相比,鹊桥二号把同时接收探测器的数据传输通道提升到最多10路。这意味着,中继星与月面探测器的双向链路最高码速率提高了近10倍,对地数据传输链路的最高码速率提升了近百倍。
鹊桥二号将持续在线。作为探月四期工程的“总开关”,它不仅要服务于嫦娥六号任务,后续还要保障探月四期任务开展。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设计团队已经为鹊桥二号规划了一条“冻结”轨道——在复杂引力作用条件下找平衡,实现轨道免维护运行,大大节约推进剂的消耗。面对不同任务的各型探测器,这条轨道还能根据需求自由切换,支持多达17种码速率,如果后续面临新的任务需求,星上的中继通信软件能随时升级,实现在轨重构。
探月四期任务间会有任务“空窗期”,但鹊桥二号不休假,将变身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它携带的科学载荷,将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力争取得开创性科学成果。同时,它还将对新型网络协议等新技术开展验证,为未来月球通信导航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3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