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皖新闻讯 7岁女童持续高烧、全身皮疹,症状类似川崎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是怎么回事?11月5日,“小叶医探”从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了解到,该院近日接诊了一名持续高热不退的7岁女童友友(化名),通过血浆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确诊其并非川崎病,而是因蜱、螨等媒介感染了立克次体。

据了解,今年九月末,友友突然发起41℃高烧。三天后,全身出现多形性皮疹,并伴有双眼球结膜充血、杨梅舌等典型症状。当地医院根据这些表现,初步判断为川崎病,随即进行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然而,治疗两天后,患儿仍然高烧不退,病情没有改善。
十月初,患儿被转至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安徽省儿童医院。该院儿童血液肿瘤科主任医师汪俭团队在详细检查中发现,患儿血小板不升反降,外周血中还出现了异型淋巴细胞。这些表现与典型川崎病特征不符,引起了医生的警觉。
面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汪俭决定采用血浆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病原检测。结果显示,患儿血液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序列。至此,病因真相大白:患儿并非川崎病,而是因蜱、螨等媒介感染了立克次体。
确诊后,汪俭立即调整了治疗方案,停用免疫调节药物,换用治疗立克次体感染的特效药多西环素。令人欣慰的是,用药仅24小时后,患儿持续两周的高烧迅速消退,皮疹也逐渐吸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经过21天的精心治疗,患儿最终康复出院。
汪俭表示:“对于症状类似川崎病,但伴有血小板减少、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患儿,临床医生应拓宽思路,将立克次体感染等传染性疾病纳入考虑范围。”她进一步强调,立克次体感染与川崎病症状虽相似,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早期识别和精准诊断对患儿康复至关重要。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见习记者 张婉馨 通讯员 马典庆 江薇薇
编辑 张大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05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