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8 20:2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攻灭智氏,从此晋国强族只剩下这三家。春秋时期的北方超级大国自我瓦解,为秦国的东进扩张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自我瓦解的北方强权

晋国是西周早期成王所封的姬姓诸侯,开头是个小国,兵力只有一个军(1万人左右)。一直到晋献公十六年(前661),晋才编成上下二军,比起当时拥有三个军的大国(如齐、鲁),显然还差一截。

但是晋国的地理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晋坐落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所谓表里山河之地。表是外面的意思。打开地图一看就可以发现,晋南汾水流域一带,东、西、南三面被一层层的山脉、河流包住。最外面一层,东面是太行山,西面和南面都是黄河。黄河的东岸有龙门山,北岸有连绵160公里的中条山。这一层层的山河构成天然的防线,在使用马拉兵车作战的时代,敌人很难侵入。

后来,晋文公、晋景公和晋悼公的三次称霸,把晋国的地盘扩大到山西以东的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到春秋末年,晋国北面发展到山西中部的太原以北,东和东南面越过太行山,发展到河北西部和河南北部,南面也扩大了黄河以南的土地。据当时楚国人估计,晋的兵力有兵车4900乘(春秋时兵车千乘就算大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直接断绝了秦国逐鹿中原的希望,何况崤山道(今陕县、渑池间)的险要也在晋人掌握之中。

但晋国这个超级大国却有着严重的内部问题。晋景公十二年(前588),晋国设置六卿,直接掌握并统率六军。六卿逐渐坐大,竟至架空了国君,礼乐征伐自卿大夫出。这样的晋国不仅无法对外扩张维护霸权,而只能与吴国在黄池之会上争些口舌,甚至迅速陷入了六卿之间的残酷内战,待到韩赵魏终于成为六卿混战最终胜利者时,晋国实际已经解体,国君虽仍在位,早已同虚设的一般。到公元前434年晋哀公死去,幽公即位的时候,国君只有绛和曲沃两城,反而要去朝见三家了。宋朝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把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三晋为诸侯这件事作为全书的开端。后人往往以此作为三家分晋的年代,其实当时三晋已经存在了半个世纪之久了,虽然晋国在名义上一直存在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但只是魏的附庸而已。

颓废的南方强权

在晋国自我解体的同时,春秋时期长期与之对峙的南方之强——楚国,也衰弱了下去。

楚是当时华夏世界最大的诸侯国。已有现在的湖北全省、湖南、江西、安徽的大部分和半个河南。后来南面取得今江西南部和湖南、广西间的苍梧一带,从而把领土扩展到岭南地区,东北面取得山东南部,东面灭掉越国(约前333或306),把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土地(今苏南浙北及上海市)完全收入版图。它坐拥当今中国南方大部,进可以威胁中原各诸侯国称霸称王,退可以以一国之力守卫本土,防止他国入侵。这个地最大、人最多的国家,在春秋时一直保持发展的势头。楚庄王问鼎中原,已有混一天下的雄心。楚国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已是普遍的产稻区,土地肥沃,这使得楚国所拥有的粮食产量相当充足。在生产技术方面,它生产的丝织、刺绣、漆绘均十分先进,它在开矿、冶金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古代江南出产金属矿物,很有名气。楚国能用金银造币,没有资源,根本不可能做到。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楚国铜矿遗址,战国矿井深50米以上。假使这个趋势不变,顺理成章,由楚来统一全中国,应该不成什么问题。但是楚在战国时发展很不顺利,屡遭挫折。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这个悲剧的根源在哪里?根子恐怕在于旧贵族的势力太顽强,他们破坏了一切改革运动。政治上的分权体制以及内政的腐,败使得楚国的国力难以有效地发挥,使楚国大而不强,反而越大越臃肿。与此同时,楚人敬畏鬼神的传统意识很浓,更加重了楚人政治上倾向于保守,缺少积极进取的意识。

楚国贵族的腐朽暴虐便利了秦军的入侵。公元前278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的郢都,烧夷陵(现在的湖北宜昌),东进到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南进到洞庭湖一带。楚国被迫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受到了空前沉重的打击。至公元前277年,秦又攻取楚的巫、黔中,设置黔中郡。从此,楚国西部的半壁江山为秦所得,其颓败之势已难以挽回。

以后50年中,秦再也没有大举进攻楚国。这时的楚国虽然失掉郢都、巫郡、黔中,仍是一个大国。公元前256年灭鲁以后,它拥有现在的江、浙、沪、皖、赣五省市以及山东南部、河南东南部、两湖东部,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能够出动100万左右的军队。春秋末期的吴人、越人是天下精兵,楚有了吴、越旧地,自然也得到了勇敢善战的兵士。

然而楚国统治者的内心,已经患上了恐秦症。前273年,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以善辩和游学博闻著称的楚国春申君黄歇上书秦昭襄王劝阻,信里的逻辑很奇怪:韩魏是秦的世仇,应当先与楚联合讨伐之,韩魏既服,齐楚赵燕四国不待痛而服。而这正是三年后范睢所教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之计。春申君等于要让楚国充当秦国的打手之后,再自己去套上绞索。此后,尽管秦军已经多年不曾进攻楚国,楚考烈王为了避秦,竟迁过两次都。公元前253年,从陈迁到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公元前241年再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用旧都的名称叫郢。这种做法很可笑,巨阳和寿春,相去不过二百里,大致相当于步兵三天左右的路程,秦兵能到巨阳,自然也能够到寿春。也许他们以为寿春在淮河南岸,多一重保障……可一个国家不发愤图强,只想避敌,只图苟安,只能是静待屠刀落到头上的日子。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四战之地的三晋

分了晋之后的魏韩赵三国在战国前期结成联盟,形成唇亡齿寒的相互依赖关系。但是三晋的联盟是基于恐惧和利益而非基于友谊,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三晋联盟便分道扬镳了。

到了魏惠王时,由于魏国过于强大并显露出统一三晋的意图,从而引起韩、赵的不安,并趁其即位之时进行武装干预,引起三晋分裂,魏国霸业的基础就不复存在了。而另一个难兄难弟韩国也好不到哪儿去。战国初年,尽管周天子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已沦为小国苟延残喘,此外还有中山、宋、卫、邹、鲁等小国,即所谓泗上十二诸侯,而真正在国际舞台上活跃的不过秦、楚、赵、魏、韩、齐、燕,即所谓战国七雄,同属三晋的韩国本就是其中忝陪末座的弱国,连吞并从春秋初期后一直沦为二流国家的郑国(在今河南郑州周围)的过程也显得艰难无比,几乎是在以生死相搏。但即使是兼并郑国也只是接过了一个烫手山芋,春秋时的郑国本就是晋楚争霸的焦点,韩国继承郑国的这一负资产以后,地处天下之咽喉,为秦、魏之门户,夹在魏、秦和楚等强国之间,且无险要关隘可以防御,常常是强国兼并土地、扩充实力的对象,故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之说。结果,自战国中期后,韩国始终在夹缝里委曲求全,苟且求生。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至于三晋中的赵国,在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在北方攻取中山,攻略胡地,军事力量大为加强,曾一度成为能和秦国抗衡的强国。但赵国所处的地缘环境远逊秦国,不但在西面需要正面与秦军对抗;在南面需要应对韩、魏的摩擦;在东面需要戒备齐国与燕国;甚至当匈奴崛起后,赵国也不得不在北部边界保持一支为数众多的边防军,譬如李牧在其主持的反击匈奴战役中就投入了多达兵车1300乘、骑兵13000人、英勇善战的战士5万人、弓箭手10万名。这自然使得赵国无心也无力如秦国一样心无旁骛地进取中原。

战五渣的燕国

所谓七雄之中成色不足者,一为韩国,一为燕国。作为西周分封的最东北封国,燕国地处北荒,与戎狄杂处,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弱小。春秋时期,燕国第一次爆出的大新闻就是为山戎相攻,被迫向热衷尊王攘夷的齐桓公求援,结果留下一个老马识途的成语。即使在进入战国时期之后,燕国仍然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以致在三家分晋之前,燕国史事依然鲜有记载。

战国初期,燕国较少参与中原诸国的战事而多用兵于北方少数民族,曾取得一些胜利,拓地辽东,使其国力有较大提高。然而,燕国毕竟地处北方荒芜偏僻之地,其真实实力在与中原诸侯之间的对抗中暴露殆尽。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令匡章伐燕,只用50天便攻下燕国都城。公元前298年,齐又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虽然燕昭王千金买马骨,发愤图强,军事实力有所提高,重用乐毅,率五国联军攻入齐国,使得燕国夺取齐国七十余城,一时间显赫于诸侯。然而,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却由于对乐毅的不信任而用骑劫为将,致使燕军在围攻齐国5年后前功尽弃,被田单逐出齐地。燕国就此错过了唯一一次兼并齐国从而跃居大国行列的机会。自此之后,燕又恢复到一个弱国的地位,但凭易水天险和燕南长城以自保。

但是,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公元260年,眼看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壮者多死,燕王喜听从丞相栗腹的建议,不顾燕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同盟关系,妄图趁火打劫侵伐赵国。结果,公元前251年,燕王喜起兵多至60万,令栗腹以40万攻鄗,使庆秦以20万攻代。结果被赵将廉颇率领一帮童子军以少胜多,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再侵再败,赵大将乐乘反而围攻燕都,迫使燕国求和,令燕王喜的狂妄自信沦为一场闹剧。

这实在是愚不可及的蠢行。实际上,战国后期赵国是在凭一己之力抵抗秦军,保全山东诸国。若赵国疲敝,将被灭亡的绝不仅是赵国,而是全天下的诸侯。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赵国亡后,如果秦国的铁骑继续前进,难道是螳臂当车的燕人所能抵挡的么?燕王喜应该采取支持赵国的政策,利用赵做屏障,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想利用赵国疲弱的机会,夺取赵的土地。这种相互征伐的战争消耗了燕赵两国的国力,却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便利。即使燕军能够得胜,能够侵占到一点赵国土地,也不过是帮了秦国的忙,让它灭赵时省点气力,让它早点和燕接壤,可以直接进攻燕国而已。

赵国灭亡后,燕人才发觉大祸临头。在绝望情绪的支配下,燕太子丹采取了一个即使成功也不见得会有任何效果的措施,派荆轲到咸阳谋刺秦王。这件事情本身,确有强烈的悲壮气氛,但却丝毫无法改变虎狼之师一般的秦兵席卷天下的历史大趋势。

从召公受封燕地到燕国灭亡的八百年中,除了乐毅破齐,燕军在战场上竟然从未取得过一次对中原诸侯国的值得一提的胜利,如此战五渣一般的战国七雄,实在也是令人汗颜。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没有地利的东帝

在关东六国中,国祚维持最久的是齐国。但这并不是因为齐国末代国君齐王建为政之道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原因只有一个,距离秦国远。

齐国是东方大国,在战国初年已拥有今山东省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东南部一部分。齐国在战国中期曾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除了与其国力强大有关外,还与其四周缺少强大的邻国,在对外扩张中无后顾之忧有关。

在经济方面,齐国地处华北平原富庶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的繁荣发达也是其在战国中期显赫一时的重要原因。

齐威王、齐宣王、齐闵王祖孙三代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鼎盛时期。齐威王败魏军于桂陵,齐宣王败魏军于马陵,齐闵王率领魏、韩联军南胜楚国于垂沙,并组织诸侯联军攻秦三年,终于攻破了天险函谷关,迫使不可一世的秦国割地求和,将齐国国势推至巅峰。但齐国所缺,恰恰是一座属于自己的函谷关。关于齐国所在的山东地形的战略意义,明清之际的江南学者顾祖禹曾作过中肯的评价:山东以自守则易弱以亡,以攻人则足以自强而集事,原因在于,山东地处华北平原,缺少有像秦国那样险要的关隘可用来防御,不易固守;且山东低山丘陵方圆不过几百里,缺乏纵深,几处险要一被突破,全境即可能被击穿。更有甚者,齐地近中原(或者本身就是中原的一部分),与其他诸侯国的利害关系过于胶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鲸吞蚕食的意图都容易遭到其他诸侯国的反对。故齐强盛之时,虽有战胜之名,却未能略地拓境。后来齐闵王以倾国之兵攻宋,虽然宋国的君主康王在当时国际口碑极差,古书上说康王用皮袋盛血,高高挂起,用箭射去,叫作射天,此外还有种种暴行,被诸侯叫作桀宋。但是利益与道德无关,齐国攻克膏腴之地的宋国(又割取楚的淮北之地),仍然引来天下诸侯的恐惧,成为众矢之的。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成功组织起燕、秦、魏、韩、赵五国之师群起而攻之。这时的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疲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齐闵王率领全国军队,在济水(古济水下游,与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近似)以西平原野战迎敌,被五国联军打得大败。乐毅见战局进展顺利,遂分遣魏国之师南略宋地,遣赵国之师北收河间,自率燕军深入山东腹地,齐人大乱。燕军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披靡。乐毅攻克齐都临淄,兵分五路,攻略全齐。燕军势如破竹,六月之间,连下齐城七十余座,皆置为郡县。齐仅剩即墨(今山东平度)、莒两城,险遭亡国厄运。

盘点战国诸侯手里那些千奇百怪的“烂账”

这也是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之后,虽有田单以火牛阵破燕复国,但遭受重创的齐军从此一蹶不振,再不复齐威王时代的军威了。复国之后的齐国不但再也未能恢复到战前可与秦国抗衡的国力,甚至连逐鹿中原的想法也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些置身战国漩涡的诸侯国,终于难逃“六王毕,四海一”的结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9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盘点六国国君的结局
...王喜是活不了。齐国:与虎谋皮,反被虎吞齐王建是六国诸侯王中,为数不多的“亲秦派”。齐王建曾经亲自拜访秦国,秦王嬴政热情招待,麻痹了齐王建的防备之心。齐国的宰相后胜和秦国来往甚
2023-05-13 17:32:00
...,史称“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可惜,楚悼王在位时间很短,他去世后,国内的贵族反攻倒算,杀死了吴起,改革就此停止。 3,楚宣王楚宣王,是战
2024-04-29 22:03:00
燕国与秦国政策相似,为何结果却大不相同?
...战国时代最大的胜利者,是战国末年横扫六国一统天下的诸侯大国,对于这个国家来讲,它在每一个历史时间段所奉行的政策都是不同的,同时也都是最为适合国内国情发展的。战国初期的时候进行
2023-05-10 17:36:00
战国四大名将,除了白起,还有哪些名将?
...牧,这四人分属秦国与赵国,算是战国时期最难打的两个诸侯国了,那么在战国时期,除了这四大名将之外,还有哪些名将呢?一、秦国名将:白起、王翦秦国无疑是所有诸侯国中名将最多的,秦国
2023-08-25 06:04:00
除了秦国之外还有哪些国家可能统一天下呢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相互攻伐,到战国时期剩下七雄。尽管秦国统一了天下,六国也并非没有机会,按照各国最强时期对比,谁有可能统一天下?燕国燕国早期默默无闻,甚至在山戎的侵略下险些亡国。
2023-05-20 10:50:00
济西之战,齐国开始由盛转衰
...国这根救命稻草,却被楚将杀死了。济西之战的过程中各诸侯国其实各有打算,与齐国接壤的赵、魏纷纷占领边境城池,秦国和韩国隔得比较远,得到好处就退兵了,楚国趁机占领了曾经被齐割让的
2023-05-21 14:02:00
李悝变法并不彻底,魏国国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
...界线,经过长达数百年的争霸与战争,春秋时期的数百个诸侯国只有十几个活到了战国,又经历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这样违背礼仪的僭越,强烈的危机感感染着战国君主们,变法图强成为大多数战国
2023-08-06 17:27:00
秦国灭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
...露头角。后来到春秋的时候,经过齐桓公称霸,齐国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后来,齐国虽然有些衰败,此后又经历了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称霸的君王。但是
2023-11-17 11:15:00
探究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周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兴起
...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计254年。这一时期,周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兴起,国力逐渐强盛,形成了七个强大的国家,即齐、楚、燕、韩、赵、魏和秦,它们在相互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和
2023-05-16 04:5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