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
□ 郴州日报·今日郴州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谭洁
19年前的一天,呱呱坠地的邓诗平被亲生父母抛弃在永州市的一家小医院。
当时,把她带回家的是来自200公里外汝城县的一对老夫妇——时年69岁的邓得金和55岁的黄次兰。
“这19年,爷爷奶奶给了我一个温暖有爱的家。”记者眼前的邓诗平安静腼腆,穿着朴素,淡淡的笑容始终挂在脸上。她习惯性挽着奶奶的手,频频与之进行眼神交流。
邓诗平的家在汝城县卢阳镇东泉村。低矮的平房,虽然很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奶奶精神抖擞、行动利索,十分热情地招呼来客;爷爷坐在轮椅上,气定神闲地看着屋檐下的日头,吹着巷子里刮来的凉风。
邓诗文告诉记者,因为爷爷奶奶的耳朵都不太好使了,平日里,他们一家三口有声的交流并不多。“安静和默契是我们家最鲜明的特色:我陪着奶奶淘米择菜、洗衣做饭、洗碗扫地,爷爷就在旁边静静地看着……简单平淡又岁月静好。”
今年88岁的邓得金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1954年, 19岁的他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当了一名卫生员,主要任务是运送战备物资、修公路、修工事、送伤员。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带病回到家乡,做了一名赤脚医生。20世纪90年代初,经人牵线,与黄次兰组建家庭。
邓得金70岁那年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腿部残疾,不仅失去了劳动能力,生活还无法自理。黄次兰任劳任怨,悉心照顾老伴的生活起居。
邓诗平的到来,给这个静寂的家带去了很多欢乐。相依为命的两位老人视她为掌上明珠和余生的精神寄托。
为了给邓诗平安稳的生活,年近60岁的黄次兰在一亩三分地上精耕细作。农闲时节,她就在家附近打零工,帮人家插秧、采摘茶叶、修剪园林……直到70岁。
“年纪大了,很多人家都不敢用我了,其实很多活我还能干哩!”黄次兰舒展眉头开怀大笑:“现在,我们家就全靠低保和老头的退役军人津贴过日子了,虽然有些拮据,但也马马虎虎过得去。”
黄次兰说,孙女从小就乖巧懂事、勤俭节约,吃东西不挑肥拣瘦,穿衣服不挑三拣四,学习也十分自觉,从不乱花钱,既让人省心又十分贴心。“她六七岁的时候就能帮着我照顾老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她上学后,党和政府也给了我们很多扶持和帮助。”
“虽然我是个弃婴,但我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邓诗平坦言,她从未在意过自己的身世,“除了爷爷奶奶无私细腻的爱之外,还有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的大爱——村里给我们家申请了低保,纳入了精准扶贫户,教育医疗均可享受补助;读高中时,学校给我减免了学费,县教育基金会和爱心企业也接力给予了资助。”
邓诗平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她知道,读书是她唯一的出路,读书能让她未来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所以从上小学起,她就一心扑在学习上,不在乎物质条件的匮乏,也不向爷爷奶奶提温饱之外的需求。“只有好好读书,多学知识、多长本领,将来才有能力给爷爷奶奶养老。”她语气柔和而坚定。
得知自己以555分的成绩被长沙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录取,邓诗平十分欣喜。19年没有走出过汝城的她,一直很期待去看看外面新奇而广阔的世界:“等我上大学后,不仅要努力学习拿奖学金,还想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学术活动和公益活动,发掘身上更多的潜能,全面发展自己。”
想着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离开这个温暖的小家,邓诗平有些小小的伤感:“希望我离开家以后,爷爷奶奶能够好好保重身体,长命百岁,等我学成归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8 06: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