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铁道报
李水仁
前些天,在惠州退休的几个老铁道兵,应我一个同乡的邀约聚在了一起,席间,绕不开的话题自然是当年的军旅生活。聚会的战友除了那个同乡和我,还有初次见面的老邹同志,听说,他退役后一直在惠州市政府部门工作,直到退休。老邹同志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当兵时跟我一样,也是从事新闻报道,从资历上讲还是我的前辈。因为这,我特意把一本收藏了40多年的《铁道兵报通讯》小书找了出来,带过去好让他们看看。这是铁道兵报1981年出版的合订本,是专给部队通讯员学习的新闻业务书籍。那一期有个“光荣榜”是亮点,通报了1980年度铁道兵新闻报道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老邹同志和我都在那一年获得新闻报道三等奖。老邹同志的大名后面,仅隔一行就是我的名字,挨得很近呢。
虽然此前我跟老邹从未谋面,但因为我们在部队有相同的爱好与经历,这次战友聚会我们一见如故。如我所料,老邹看到那本通讯小书如获至宝,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兴奋和感慨。他不停地夸我有心,说我从部队到工程局,从西北到华北,再到广东,转战数千公里,相隔40余年,把一本小书收藏至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邹同志一边说一边用手机拍摄“光荣榜”那个表彰名单,还把感兴趣的内容拍了好几张。
老战友聚会,模糊的往事被提及,刚到部队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那是1978年6月初,我刚过完20岁生日,就随部队从襄渝线搬迁到青藏铁路工地。我所在的二营十连就扎营在格尔木站。初到高原,大家对缺氧的反应不同。年纪大的连队干部和老班长有点不舒服。我们新兵因为年轻,很快就适应了当地环境。尽管生活艰苦、工作劳累,但大家的精气神还是不错的。记得刚刚住进帐篷第二天的黄昏时分,驻地就遭遇了沙尘暴天气。我和同班的几个战友没有经验,那天吃过晚饭后听说隔壁的31团放电影,就兴冲冲去了。刚刚走到人群后面准备看电影,忽然发现众人纷纷提上凳子一哄而散。我们一时没反应过来,动作迟疑不决,等到天昏地暗风沙扑打过来时,我们已经看不清来时的路了。风沙铺天盖地,越刮越猛,沙子打在脸上、吹进嘴里鼻腔。大自然给我们上了第一课,我们凭记忆朝着营房的方向高一脚低一脚艰难前行。正走着,前方一盏昏黄的电灯微光“救”了我们。大家非常狼狈地跑到亮灯的地方,敲开门一问才知道原来那是我们二营的营部。我们就像难民一样等了大约半个小时,风沙没那么狂躁了。当副班长拿着手电筒找到我们几个伙计时,大家相视一笑,终于把心放下了。
高原的天气变化大,沙尘暴不是天天有。在很多个风清月圆之夜,我提着步枪站在连队的岗亭里,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虽然是夏天,但是白天并没有高温的炙烤,到了晚上,戈壁滩更加清凉和安静。
我渐渐发现,由于高原空气干燥,月光之下很少看到大片云彩。我多次在站岗的时候,尽情享受高原纯净的风,静静欣赏月光如水的美景。远处的昆仑山如梦如幻,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现在回想起来,月光下的军营有太多难忘的记忆。是红色基因铸就了军魂,是铁血丹心护卫着国土,那段军营岁月永远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