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这个汉王朱高煦谋反,文官给编了一个特别宏大的计划,说他设立五军都督府,五个都督都任命了,然后六部的尚书也都安排完了,准备向西先取济南,然后北上,再取北京,就准备继位了。实际上最后朱高煦连自己汉王府都没出去就投降了,反差特别大。
汉王谋反和明武宗时期的宁王谋反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还没动呢,京城里却先传出来消息了,这个就有问题,正常人谁造反也不可能提前发通知啊,特别还是去京城宣传。所以实际的情况是,七月,朱瞻基设立内书堂,准备用司礼监的太监去压制内阁,然后八月份杨士奇一党,就在京城放出风声,说朱高煦要反。营造这种紧张的气氛,给朱瞻基施压。然后,他们私下里联系了朱高煦,表示,朱瞻基这小子不行,只要汉王您振臂一呼,我们就支持。也就是说,朱高煦谋反这个事儿,他本人实际上是后知道的。
汉王要造反,这个消息朱瞻基肯定也能听到,因为内阁放这信儿就是给他听的。朱瞻基第一个反应是他不相信汉王能反,于是他安排宫中的太监侯泰给朱高煦带去一封信,这封信是存在的,信里面说,老朱家的人里面,和我最亲的也就是二叔您了。(朱瞻基这时候没儿子)。现在有人挑拨咱们叔侄之间的关系,咱们得防着点儿,您说是不是?
原文是:“或有称间窃法者,不得不备,为叔鉴之“。就这话说得非常的客气,而且留有余地,因为朱瞻基刚继位,他也不希望有人造反,坏就坏在内阁,太能忽悠了。朱高煦,他参加过靖难,他知道朱棣那个皇帝就是别人帮着抢来的,所以他认为只要文武百官支持我,都是叔叔抢侄子,这天下老爷子抢得,我们也抢得,然后他就上头了。
朱高煦派百户陈刚回了一封信,这信里说,你爹就在位那么几个月,大肆封赏、提拔这些文官,把洪武、永乐的祖制都给改了。现在朝廷里以夏元吉为首的奸臣当道,我现在要清君侧,你把他们交出来。
他这封信说的吧,都是事实,朱高炽确实垃圾,夏元吉也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这封信完全是照搬当年朱棣靖难时候的那篇檄文,朱棣是让建文帝把齐泰和黄子澄交出来。这话如果说了,那就相当于反了,然后朱瞻基就不得不亲征。
杨士奇和杨荣他们原本是拦着朱瞻基不想让他亲征的,因为内阁它巴不得想把事情搞大。但是朱瞻基也不傻,靖难这才二十多年,李景隆和耿炳文那个例子从那儿摆着呢,军队是绝对不可能交给别人。所以当朱瞻基一宣布亲征的时候,朱高煦就发现上当了,因为文官武将一个动真格的都没有。
朱棣当年靖难帮他的是什么人?我们来数数,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武定侯,都是这个级别的,那相当于是明朝的全部的军队。
你再看朱高煦,九月份,因为谋反案第一批被诛杀的就是朱高煦唯一能调动的那几个人,有青州卫指挥,安乐州的知州,千户盛坚,还有一个百户好像。就连百户这级别如果都用上了的话,那就没法造反。所以朱瞻基从北京走到乐安,走了十天,就想看看谁敢动。结果一个动的都没有。
到达乐安的当天,朱高煦就投降了。内阁除了忽悠汉王造反以外,还干了几件挺不要脸的事儿。第一个,朱高煦出城投降,国榷记载,“群臣共劾煦,宜正罪”。就是文官全都要求把朱高煦就地正法,审都没审就要置人于死地。什么意思?因为文官私下里都联系过朱高煦,他们怕被发现,所以想杀人灭口。
第二个,班师回来的路上,户部侍郎陈山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说,赵王和汉王的关系一直不错,咱们回去的路上应该一个回手掏,把赵王顺道也灭了。这是内阁想借机削弱皇帝宗室。
然后第三个,他们还造了个谣,说朱高煦曾经写信策反英国公张辅,这事儿吧,根本一点证据都没有,但是史书里他就写下来了。张辅是朱高炽的老丈人,那相当于是朱瞻基的姥爷,谁造反也不可能去策反人家亲戚啊。再说张辅已经是英国公,外加太师头衔,在明朝这就已经到头儿了,你朱高煦还能给他啥?所以,文官这就是想借谋反案把张辅也除掉,因为张辅是军队的绝对大哥,京城的部队都在他手里,文官想要控制军队,就必须先干掉张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0 18: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