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多款情感型聊天机器人在年轻人当中悄然走红。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网络世界拥有一个虚拟“知己”,并称AI“像渣男一样会聊天”,不光输出了情绪价值,甚至还能“平替”心理医生。另一方面,新型人机关系在吸引大众关注度和资本投入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安全、情感依赖、技术故障等风险的讨论。
年轻人热衷于AI交流互动,既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也是一种去社交化的选择。网络越发达,人类越孤独。互联网连接很多东西,唯独人心变得原子化。冲浪互联网的Z世代,不愿花太多时间在人际社交上。在这个重视情绪价值输出的情境社会下,国内外科创公司先后布局情感AI赛道,推出众多聊天陪伴型App,正是迎合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有用户甚至感叹,“聊天App救了我很多次”“无法与人沟通,但和AI聊天差不多10分钟情绪就能平复下来”。据悉,在小红书里搜索AI聊天,有超过10万篇相关的分享笔记。安慰、理解、耐心倾听、稳定的情绪出口等成为关键词。
年轻人其实不是不愿社交,而是没人愿意去倾听。这些能充当倾听者,扮演陪伴在侧的朋友角色的AI才是年轻人的追捧根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少情感型聊天机器人,甚至“平替”了专业心理咨询师。据数据显示,面临工作、婚恋压力的年轻人对心理咨询服务存在大量需求。而现实情况却是,国内目前系统性心理支持资源不足,且长期咨询付费相对昂贵,对于年轻人来说负担较重。在此背景下,情感型聊天机器人“横空出世”,自然会成为年轻人最好的精神“搭子”。一部分用户甚至通过AI学习,“调教”出匹配自己需求的“虚拟男友”“虚拟女友”。
无论是情感陪伴还是心理治疗,情感型聊天机器人与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交融无疑越来越紧密。但机器人对文本的理解是有限的,无法体会语义的复杂性,长期使用就会发现其共情的机械性。当AI无法再提供情绪输出时,对机器产生依赖的群体,因为之前过度忽略真实的人际关系,之后也将陷入社交孤独的泥潭难以脱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不断升温,我们在网络上的朋友圈越发庞大,精神上却变得越来越孤独。
AI进步为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各种可能,也为人类在工作效率和情感需求上提供了便利。但AI再逼真,也始终无法完全代替真实的人际交往与精神交流。“聊天机器人”只是提供语音或文字帮助的工作助手,而非能够进行深入对谈的灵魂伴侣。专家也表示,考虑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伦理安全风险及社会后果,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卷入与机器之间的深度社会情感关系。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年轻人的情感需求,理解他们的选择,也应该鼓励他们走出“虚拟的现实”,让AI回归其本身的工具性服务功能。
在《流浪地球2》中,科学家图恒宇一直期望让死去女儿的意识在数字化和网络中得到延生。但无论更迭多少代,数字女儿的生命也无法超过两分钟。哪怕最后用上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也很难说具有了生命,她不过是在算法加持下的“超级大脑”而已。而图恒宇表现出的非理性的、不计算利益的爱才是拯救人类的终极答案。就像图恒宇的同事马兆说的那样,“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
编辑:龙春晖责编:李洋审核:陈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3 1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