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美男子很多,尤其以四大美男子最为出名,不过古代四大美男子流传的版本很多,但不管哪个版本都会有潘安,所以潘安绝对可以稳居古代第一帅哥之称。
难得的是潘安不仅长得帅,还很有才华,且极为痴情,他一生从不纳妾,对发妻杨容姬极为痴情。不过就是这么一位又帅又有才华还痴情的男人结局却十分不好,晚年不仅被砍头,还被诛灭三族,下面就来说说为何美男子潘安会被砍头且诛灭三族。
容貌与才华并重还极为痴情的潘安
潘安属于三国末年魏晋时代的人,他本名叫潘岳,字安仁。由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作《花底》中的名句“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过于出名之故,因此后世都把他称为潘安,反而淡忘了他的本名潘岳。
在古代向来有泡妞五要素,想要获得美女喜爱,“潘驴邓小闲”是必备五要素,所谓潘就是指得男人要有潘安一般的外貌;驴是指的男人的下面要有像驴一样大的家伙事;邓则是指得男人要有西汉大富豪邓通那样的财富;小是指的男人要有像小针一般的细腻心思,对女人要体贴关怀入微;闲则是要有比较富裕充足的时间陪伴人家。古人在五要素中把潘安的容貌放在第一位,就可想而知潘安得有多么帅气。
潘安的俊美容颜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比如《世说新语》中就曾记载潘安青年时期曾在洛阳当官,他每次出游都会引得洛阳全城女人为之惊叹,很多美女追着他的马车跑,并向他献花献果,他每次出行都会满载而归,这个典故被后世称为“掷果盈车”。
并且潘安很有文采,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造诣极高,在文学上与同时期的文学家陆机并称“潘江陆海”,他本人在当时也被誉为文坛盟主。
最难能可贵的是潘安对感情极为专一,他对妻子杨容姬非常痴情。潘安的父亲是琅琊内史潘芘,而潘安妻子杨容姬家族门第远高于潘家,杨容姬是西晋初期重臣东武伯、荆州刺史杨肇。
杨肇的祖父杨恪曾跟随魏国奠基者曹操南征北战多年,是曹操的精锐部队虎豹骑的统兵官,在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之后,杨恪被封为骁骑将军,杨肇的父亲杨暨在魏明帝曹叡时期为中领军,可以说杨肇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魏国时期的高级军官,远比地方官家族出身的潘家要高得多。
当初潘安的父亲潘芘也很有才华,在都城洛阳求学,因此他很早就结识了高干子弟杨肇。而杨肇十分欣赏潘芘的才华,两人结为莫逆之交,正好当时杨肇生育了长女杨容姬,潘芘则生育了次子潘安,所以两人就为各自的子女定下了娃娃亲,相约待孩子成年后就为他们完婚。
不过潘芘英年早逝,只留下潘安的母亲邢氏拉扯他们兄弟长大,因此潘家很早就家道中落。潘安成年后由于家贫无法继续读书,于是他母亲邢氏只能给他出主意,让他去洛阳找杨肇寻求帮助,希望杨肇能看在潘芘的面上照顾潘安。
而当时正值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时,杨肇由于积极支持司马炎篡位,所以深受司马炎的喜爱和器重,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权贵。
家道中落还穷困潦倒的潘安来到洛阳寻求世叔杨肇的关照,而杨肇并没有嫌贫爱富,也没因潘安家道中落而冷落他,反而杨肇一面安排潘安在洛阳继续上学,一面又信守承诺自掏腰包替他和女儿杨容姬举行了婚礼,这一年潘安24岁,他不仅娶上了媳妇儿,还成了名门贵婿。
后来杨肇被司马炎任命为荆州刺史,准备为晋朝灭吴做准备,即将离开洛阳赴任时,杨肇把潘安的仕途给安排明白了,他把潘安推荐给了西晋开国功臣司空荀凱当秘书,潘安这时候也开始逐渐与西晋权贵阶层接触交往。
岳父杨肇对潘安的帮助也是能让他对妻子痴情的原因,当然,潘安的妻子杨容姬也十分贤惠,她从来不嫌弃潘安家的落魄,婚后踏踏实实跟潘安过日子,帮他操持家务,再加上她的容貌也是姿色过人,因此潘安这一生对杨容姬极为痴情,他从不纳妾,只爱杨容姬一人。
后来杨容姬在潘安50岁的时候去世,当时的潘安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在财富上倒也很富足了,虽然已经年过五十岁,但他的容貌依旧帅气,这样的老鳏夫既有帅气的容貌还有钱财,这样的条件不论在什么年代都不愁再婚。
但是潘安却一直沉浸在失去妻子杨容姬的悲痛之中,此后他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婚,也没有纳妾,可谓对杨容姬痴情至极。
而且潘安还为了杨容姬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悼亡词的先河,在杨容姬去世后,潘安写了很多首悼亡词来怀念杨容姬,其词义极为感人,可见他对妻子用情至深。因此潘安和杨容姬的感情被后世传为佳话,后人用“潘杨之好”来形容二人的夫妻感情。
仕途的不顺,过于热衷权势,造成了潘安最后悲剧的结局
潘安的仕途虽然起点比较高,但是他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甚至是坎坷,这些也给潘安日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杨肇在出任荆州刺史后,在吴国与晋朝的西陵之战中被东吴名将陆抗打败,而且败得非常惨,导致了西晋军队全军覆没,因此晋武帝司马炎大怒,下旨褫夺杨肇的爵位,并把他贬官为民,杨肇在被贬官为民后抑郁而亡,至此潘安在官场的唯一助力也倒了。
在失去岳父杨肇的帮助后,潘安只得转投西晋开国功臣太尉贾充门下,他靠谄媚攀附贾充成为了其秘书。
后来潘安得知司马炎亲自带头到田间种地干农活后,立刻写了一篇拍马屁的文章《藉田赋》,这篇词赋潘安写得非常好,明明是拍司马炎的马屁,应该带有谄媚之意,但是偏偏通篇文章毫无谄媚之词,写的是文采斐然,在不知不觉间把司马炎吹捧起来,潘安因此作品名震洛阳。
虽然《藉田赋》写得很好,但是它并没有让潘安获得司马炎的关注,也没能使得潘安在仕途上有所晋升,反而潘安长得帅气,还这么会写文章,有文采,引起了洛阳权贵们的嫉妒和排挤,因此潘安不仅没有升职,反而被贬到地方当县令,此后十年潘安没有再升迁,这十年也是潘安人生的灰暗期。
历经了十年的人生灰暗期,潘安变得更加愤世嫉俗,他离开县令之职被调入洛阳,但是他却更加愤世嫉俗,在洛阳他又公开嘲讽一些朝廷重臣,因此再度被贬官到更加偏远的地区当县令。
这回终于让潘安向现实妥协了,潘安觉得想要在官场施展抱负,不光是要靠才能,还得能哄得权贵们高兴。于是潘安一改之前的愤世嫉俗,开始趋于圆滑讨好谄媚权贵。后来潘安终于获得司马炎的岳父太傅杨骏赏识,成了杨骏的秘书。
司马炎去世时任命杨骏成为顾命大臣,辅佐他那有点智力低下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因此在司马炎去世后,杨骏一时之间权倾朝野。
不过虽然司马衷有点智力低下,但是他的妻子皇后贾南风可不是省油的灯,贾南风是历史上出名的悍妇,她早就想趁着丈夫有点智力低下而专权,杨骏妨碍了她专权,因此她就勾结楚王司马玮诛杀了杨骏,并夷灭杨骏三族。
杨骏被杀之后,他的门生故吏还有亲信也基本都被诛杀,而潘安作为杨骏的秘书理应在被清算诛杀之列。
不过潘安却凭借曾给贾充当秘书的经历幸免于难,原来贾南风正是贾充的女儿,贾充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他的外孙贾谧改姓为贾承袭了他的爵位。潘安与贾谧关系极好,再加上他曾经救过司马玮的秘书公孙弘,于是在贾谧和公孙弘的求情下,贾南风没有杀潘安,而是将潘安再次贬为县令。
这次贬官之后,潘安的母亲邢氏生病,孝顺的潘安为了照顾母亲,特意辞去了官职,整日在家全身心的侍奉老母,潘安辞官照顾母亲也是后世辞官奉母的典故雏形。
在侍奉老母期间,潘安的母亲邢氏劝他官场险恶,不要再入朝为官了,不如安安稳稳在家中过日子好。
可是潘安自恃才高却没有施展抱负,仕途还十分坎坷,因此他不听母亲劝说,只是口头答应母亲,但心中却总想着有一天继续在政坛上大展拳脚。
杨骏被杀之后,贾南风又除掉了楚王司马玮,由此贾南风独揽大权,她的外甥贾谧也得以重用。后来潘安通过巴结谄媚贾谧,而升任为黄门侍郎。
之后贾南风想废掉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遹,她就让贾谧找到潘安去商量如何陷害废掉司马遹。最后贾谧故意引司马遹喝醉酒,潘安写了一篇祭神的文章,让司马遹抄写一遍,司马遹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照写了一遍,然后潘安拿到司马遹亲笔写的文章之后,按照司马遹的笔迹变更其中文字和词意,把一篇祭神文章改成了谋逆篡位的文章,在贾南风的操控下,最终导致司马遹被废了太子之位,并被贾南风秘密杀害。
司马遹被杀激怒了西晋皇室,也引发了八王之乱的爆发,晋朝奠基者司马懿的小儿子赵王司马伦最先发难,他带兵攻入洛阳并控制了皇宫,诛杀了贾南风和贾谧,很快司马伦囚禁并废掉了司马衷,自立为帝,并让亲信孙秀成为宰相,开始对贾南风和贾谧的党羽进行清算。
孙秀是一个贪婪残暴且极为记仇的小人,他出身是一名小吏,曾经在潘安的父亲潘芘手下当差,当时潘安正是少年,很看不惯孙秀的贪婪残暴,因此经常借故鞭挞孙秀。
而此时孙秀基本操控了司马伦,以他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不会放过潘安,为此潘安曾试探性的问他还记得以前的事吗,他却回答铭记于心岂敢或忘。
至此潘安就知道自己要完蛋了,早晚有一天要被孙秀清算了,果然最后孙秀以潘安帮助贾南风陷害太子司马遹为罪名将他诛杀。
公元300年,随着一声令下,一代美男子潘安那颗帅气俊朗的人头终于落地了,终年53岁。他被杀之后还被狠毒的孙秀诛灭了三族,不仅族人牵连被杀,连他七十多岁的老母邢氏也没能幸免一同被杀,还有他的哥哥、弟弟、子侄们全部被杀。
本来当初潘安辞官照顾生病的母亲被传为美谈,并在后世被列入孝行典范。在元朝郭守正编选《二十四孝》之前,二十四孝中的辞官奉母的典故一直是以潘安为例。
但是由于潘安不听母亲劝告,非要混入官场的核心权力阶层,最终引来杀身之祸,甚至还连累年迈的母亲被砍头,因此在元朝编选《二十四孝》时,就把潘安从二十四孝中剔除出去,改为宋朝人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事例。
可以说潘安不听母亲劝告,仕途坎坷,造成了他功利心极强,很想挤进核心权力阶层施展自身抱负,最终给他酿成了杀身之祸,还连累了老母亲晚年不得善终。
写在最后
其实潘安的悲剧结局多少有些咎由自取,如果他能听从母亲的话不再步入仕途,他也就能晚年善终了,只可惜他功利心太强。
在《晋书》中对潘安的“性轻躁,趋世利”的评价很准确,潘安太看重功名利禄,所以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尾。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然,魏晋时期的文人最主要的缺少的就是风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5 19: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