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从“行政区经济”到“经济区经济”
一镇一品如何转向多镇一品
中山正推动包括中山生命科学园等5个园区纳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中山)基地范围。图为健康基地。 叶志文 摄
岁末年初,刚刚开园4个月的中山生命科学园已经积累近30个在谈项目,其中一半来自深圳。这只是中山大健康产业的一个微小切面。目前,中山正推动包括中山生命科学园等5个园区纳入国家健康科技产业(中山)基地(简称“中山健康基地”)范围,推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这样的布局,清晰地折射出中山区域产业布局发展的新逻辑。
伶仃洋之上,深中通道正在等待通车的哨声;珠江口西岸,一场“内外交融”产业升级已在中山提前开场。
不久前召开的中山市委十五届七次全会提出,中山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镇街合作、公共配套跨镇街布局,推动“一镇一品”向“多镇一品”转变。新的一年,中山全面发起“强镇行动”,构建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何伟楠 雷海泉
新趋势
打破壁垒 产业集群跨镇发展
镇域经济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始终是中山的重要议题。
1988年1月,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确立了“市直管镇”的行政体制,一直延续至今。扁平化的行政架构,发挥出管理成本低、决策效率高的显著优势,推动镇域经济迸发活力。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山已经成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但是“市直管镇”行政管理架构,也很快暴露出弊端。在“市—镇”的行政区划体制下,镇域各自为营,导致土地开发利用碎片化、低效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城镇建设陷入“推小饼”的格局;产业发展资源难以跨区域流动、整合,镇与镇之间出现产业同质同构、恶性竞争,厂企“遍地开花,却难有大树”。
当下,镇村成为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镇的发展关乎中山高质量发展的全局。近年来,中山不断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镇域行政藩篱,破解镇的发展难题。
中山自我加压,提出“把镇街当成县、把村当成镇”,全面增强镇村经济承载力、竞争力、吸引力。充分发挥原有专业镇特色镇优势,做大做优特色产业,培育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特色小镇,力争打造更多全国百强镇、千强镇。
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镇与镇之间不断完善帮扶机制,镇村抱团发展格局正在形成,片区统筹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速,北部制造业基地等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跨镇街合作,公共配套跨镇街布局。
“各自为镇”的格局被打破,强强联手谋产业、求发展,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新打法
平台延展 引领产业协同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山应该从行政体制改革入手,去解决镇域发展的弊病。现在,中山正以全新的打法回应这一观点,证明规避“大动干戈”也可以灵巧破解区域发展痼疾。
如果一家企业想在中山落户开展新药研发工作,要在3公里范围内找到拥有研发、中试、检验检测、成果转化、资本金融、生产流通全链条的产业创新体系,中山健康基地一定是不二之选。
对于中山大健康产业来说,中山健康基地就是引领产业舰队快速前进的旗舰。为了利用好这一大平台的行业号召力、品牌影响力,一项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正在酝酿。将华南现代中医药城、中山生命科学园片区、岐江新城健康服务业集聚区、民三原药港、深中合作创新区生物医药园区等纳入中山健康基地范围,实现大平台的产业引领力外溢和跨镇区延展,打造“一基地六园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贯穿在这一行动计划中的深层逻辑,是通过搭建新型产业发展平台,打破产业跨镇域发展的隔阂,架起产业合作的桥梁。在新的跨区域产业协作体系中,各镇域经济体在产业链上形成新的分工,错位发展,补位求进,共同在行业内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当前,对于中山来说,产业“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内外两个维度上同步推进。在内部,中山力求打破镇域行政架构的机制性阻碍,重塑专业镇经济优势,推动“一镇一品”向“多镇一品”转变;向外部,中山积极推动专业镇的特色产业“引进来”“走出去”,与大湾区产业接轨,推动“多镇一品”成长为“强镇强品”。
新空间
改革赋能 激发镇域活力
镇域经济实现质的跃升,关键一环在于改革。
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曾在多场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激发镇街活力,深化扩权强镇和强镇扩权改革,完善事权下放配套体系,让镇街放下包袱、轻快奔跑。
2023年3月,中山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山市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事权下放清单》,聚焦促经济发展和服务工业项目落地,集中下放一批市县级事权。
过去一年,中山将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和小榄镇作为强镇扩权赋能改革的“先行子”,不断深入推进扩权改革,集中精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实现了“两区一镇”统筹能力的提级。科学务实地向镇街下放“最想要、最有用、能用好”的行政管理事权,最大限度发挥市直管镇体制优势,破解镇街发展能级不足、“小马拉大车”等问题。
以改革赋能,实现人财物相匹配、权责利相统一,激发了镇域发展新活力。
在这轮改革的基础上,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和小榄镇,成为中山经济的三大增长极。2023年一季度,小榄GDP同比增长8.8%,成为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镇街。2023年上半年,火炬开发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额、税收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稳居全市第一;翠亨新区则保持GDP两位数的增速,代表中山“新质生产力”的动能。
在深中通道即将通车之际,一幅中山镇域经济新图景已经展开。中山专业镇在深耕本地、拓展湾区两个层面都迎来了更加广阔的新空间。
■一线走读
园区蝶变:
“家电岛”升级 “凤凰群”集聚
中山市黄圃镇大岑河畔,十多个项目同时动工,一幢幢高层工业厂房正在一片工业园中快速“拔尖”。
大岑片区,地处中山与佛山家电产业“黄金走廊”上,30年的发展,让它成为一座远近闻名的“家电岛”。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岛上亩均产值低、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家电岛”的闪亮招牌也日益黯淡了。截至2022年底,这里已经腾不出新的工业用地,产业发展空间“见顶”。
2022年,黄圃镇将破解土地瓶颈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在大岑片区率先打响了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攻坚战。岛上“工改”项目总面积超过3000亩,第一阶段改造1061亩,成为中山市首个千亩连片“工改”项目。经过一年的攻坚,首批500多亩连片工业用地已被整理出来,新引进的项目也陆续动工。
黄圃镇工业信息和科技商务局副局长、工改专班综合组组长吴一民介绍,截至2023年9月,大岑片区第一阶段1061亩空间已完成招商,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5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产值预计达60亿元,亩均产值将翻5倍,村集体收入增长约6倍。引进的这些新项目,不乏来自一水之隔的佛山顺德。
大岑的蝶变,是中山家电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吴一民表示,大岑片区之所以能够招引“凤凰群”,不仅得益于黄圃“工改”,也源于近年来中山北部家电产业重镇协同发展积累的“硬实力”。
2022年,中山拿下“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中山)”的招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山市家电产业集群具备大湾区品类最齐全的家电产业链,拥有家电及其配套企业超1万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70多家。目前,中山市家电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已超2000亿元,占粤港澳大湾区家电产业集群收入近30%。
这样的发展成果背后,是黄圃镇、南头镇和东凤镇三大家电专业镇的协同发展。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深化“北融”发展,加强与佛山产业链协作,推动北部片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大岑片区第二阶段改造已经启动,千亩“家电岛”正在加速蝶变。中山家电专业镇协同“北融”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2 11: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