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人民日报看吉林: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1-25 12:41: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郑智文

人民日报看吉林: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吉林

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本刊记者 郑智文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每亩产粮 1200斤左右,如今能到 1800多斤。”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图那嘎村, 农民孔祥林种粮积极性十足,“高标准农田, 旱能灌、涝能排,是咱致富的‘大宝地’。”孔祥林感慨。

吉林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 科学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 奋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

良地、良种、良技,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于2023年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打好重农强农惠农“组合拳”,确保到203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000 亿斤。

推行保护性耕作,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大雪纷纷扬扬洒落,黑土地盖上厚厚的一层白雪。积雪之下,一层厚厚的玉米秸秆覆在地表,给大地穿上“羽绒服”。

“秸秆覆盖地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地温,更重要的是保墒、防止风蚀以及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达到保护黑土地的作用。” 站在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介绍。

人民日报看吉林: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吉林省梨树县,农民驾驶农机收割玉米。(梨树县委宣传部供图)

吉林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但部分地区因长期“透支”黑土,“插根筷子能发芽”的黑土不断变薄了、板结了,甚至蚯蚓都不见了踪影。

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逐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 并率先出台黑土地保护条例,确保护好用好黑土地。

近年来,吉林省联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后来形成包括秸秆覆盖、机械种植、 轮替休耕、规模经营等在内的“梨树模式”:在秋收后,把玉米秆“高留茬”,并将秸秆覆地还田,可以蓄水保墒 ;留下的秸秆腐烂后,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

十几年的时间里,“梨树模式”的成效逐步彰显,曾经变薄、板结的黑土地重现油光。 由于实现了保土、保水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采用“梨树模式”的地块与使用传统耕作方式的土地相比平均增产 8%到10%,减少土壤流失80%,试验田的土壤保水能力也大幅提高。如今,“梨树模式”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 黑土层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明显改善。

2023年,吉林全省玉米播种总面积接近7000万亩,推广“梨树模式”的面积扩大到3300万亩以上,预计到“十四五”末期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将达到4000万亩。

科学开展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

结束秋收的繁忙,寒冷冬日里,73岁的任志国也一点没闲着。

“2023年大丰收,最近正向外运送大米,我们的‘老任头’牌有机大米已经销往全国各地了。”任志国是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共种植了450公顷水稻,2023年的产量超 900万斤。

“过去,这片地几乎全是盐碱地,向土地要粮是有限的,向科技要粮是无限的。”任志国介绍,1988年起,吉林省农科院的水稻专家来到了镇赉县嘎什根乡开展盐碱地水稻试种,提出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科学规划,连续多年的坚持,“以稻治碱”成为改良吉林省西部盐碱地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人民日报看吉林: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农民驾驶着农机收割小冰麦。潘晟昱摄(镇赉县委宣传部供图)

昔日“八百里瀚海”,如今稻花飘香。位于吉林省西部的松嫩平原盐碱地是我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达670多万亩。

近年来,吉林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科学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唤醒“沉睡”的盐碱地资源。2022年以来,吉林省谋划实施盐碱地综合利用土地整治项目145个,计划新增耕地面积70万亩,实现种植49.4万亩。

强化规划引领,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方向”。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吉林省兴修水利工程,松嫩平原大片农田得到灌溉。2013年起在吉林西部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又将一个个湖泡、坑塘串点成线,涵养了生态,也连通了农田灌溉的毛细血管。

坚持技术引领,保障盐碱地综合利用“有抓手”。中国科学院、吉林省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所,长期在吉林省西部地区从事盐碱地改良技术研究,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推进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生态保护修复等技术探索和实践。同时,白城市、松原市等地坚持“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培育了东稻4、东稻122和白粳1号等耐盐碱水稻优良品种,筛选了白城燕麦、藜麦、羊草等耐盐碱作物品种,提高粮食等食物产出能力。

“吉林省将加快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努力把吉林西部打造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晓南说。

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推动粮食生产赋能增智、节本增效

“6个人经营了全村 90%的耕地,春种秋收主要靠大农机,方便又省心。现在我们正在尝试‘水肥一体化+密植’重大增产技术, 期待来年收成再上一个新台阶。”孔祥林说。

吉林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不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大力实施粮食单产提升行动,着力打通水利、道路等现代化大农业的“命脉”。截至2023年4月,吉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到2025年将建成4819万亩高标准农田。现在,集中连片、沟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要抓手。

人民日报看吉林: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近年来,吉林省梅河口市杏岭镇推进“秸秆变肉”工程,延伸农业产业链。图为杏岭镇的一家养牛场。 (吉林省梅河口市杏岭镇政府供图)

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吉林省全面推进“秸秆变肉”等工程,落实大食物观要求,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2023年前三季度,吉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2%;全省牧业养殖业产值达到 998.9亿元,同比增长 5.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2401元,同比增长 7.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种地机械化,全程可视化,现在种田科技感十足。”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九月丰家庭农场负责人肖建波经营农场10年间,持续加大“智慧农业”投入力度。如今,家庭农场内建立地面摄像头、低空无人机、遥感卫星的多层立体管控平台,创建了“可视农业”示范基地,高倍变焦摄像头全方位监测农田, 通过“智慧农业”指挥平台大屏幕,可以实时查看土壤墒情、作物的生长和测算数据。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吉林省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建设示范基地和‘数字村’,尽快建成全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探索扩大农业领域数智化应用场景,提高数字农业应用水平,推动粮食生产赋能增智、节本增效。”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25 14: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人民日报关注吉林|景俊海当选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韩俊当选吉林省省长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朱思雄 郑智文景俊海当选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韩俊当选吉林省省长《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9日 第 04 版)本报长春1月18日电 (记者朱思雄
2023-01-19 10:44:00
人民日报关注吉林|朱国贤当选吉林省政协主席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朱思雄 郑智文朱国贤当选吉林省政协主席《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18日 第 03 版)本报长春1月17日电 (记者朱思雄、郑智文)政协吉林省第十
2023-01-18 09:55:00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长春3月24日电 (记者孟海鹰、门杰伟)吉林省已全面推行接报案与立案监督“码上办”,打通接报案与立案监督“最后一公里”,群众可通过扫描接报案与立案“码上监督
2024-03-25 10:18:00
央媒眼中的吉林(2023.7.9)︱看重点行业 如何带动经济发展
...17个月,这个提速很提气!》,其中回望一汽集团发展史。人民日报刊发《厚植沃土 春雨润苗》,其中报道吉林税务部门与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科创企业建立联络机制,护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2023-07-09 17:34:00
吉林省印发《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郑智文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发布,《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范围为吉林省全域国土空间
2024-04-12 18:04:00
人民日报点赞吉林:乐陶陶 冰雪迎新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刘以晴吉林推出多项文旅融合项目——乐陶陶 冰雪迎新春(锦绣中国年)本报记者 刘以晴《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9日 第 07 版)吉林省长春市九
2024-02-09 13:35:00
央媒眼中的吉林(2023.7.10)︱奋力书写“风景这边独好”新篇章
...度,报道我省通过数字赋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数”度。人民日报刊发《黑土地上的奋斗之歌》,讲述我省梨树县总结升级“梨树模式”的故事;客户端“观长白”栏目刊发《世界最深高铁站背后的
2023-07-10 19:22:00
人民日报看吉林:冰雪产业带来发展新机遇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刘以晴北方农闲时节,记者行走乡村一线探访——农闲人不闲 增收渠道宽(在现场)《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7日 第 04 版)近年来,北方不少地方
2024-02-07 12:32:00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多措并举加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郑智文2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2023年吉林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情况。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货币信贷管理处副处长王春萍介
2024-02-29 00:3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彭湃纪念医院妇产科:守护红土地上的“她健康”
“每次查房,彭主任总能敏锐捕捉病情的变化,她和曾医生有时下班时间都在研究病例,这份对患者负责到底的态度,让我由衷敬佩……”患者手写感谢信这封致彭湃纪念医院妇产科的手写感谢信
2025-08-19 13:42:00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仁心铸医魂 精技惠民生
2025年8月19日《贵州日报》“医道即仁道,仁心乃医魂。”2025年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以“德馨于行,技精于勤”为主题,呼唤新时代医者以德立身
2025-08-19 14:09:00
相对疾病 小糖宝更害怕被孤立
全球有超过5.4亿糖尿病患者,这其中有个占比非常低的小众群体——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在15岁以下确诊,他们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2025-08-19 14:24:00
特别海报丨出伏后饮食、添衣指南请收好
8月19日就要出伏啦,这意味着一年中最热的时段正式落幕,天气逐渐向凉爽转变。出伏后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气候逐渐干燥,在饮食和日常起居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
2025-08-19 14:24:00
拒绝暑假胖一圈 开心享瘦很简单
暑假过了大半,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正在不知不觉间长胖。孩子老去冰箱找饮料咋办?控制体重会不会影响长个儿?孩子减肥能节食吗……别焦虑
2025-08-19 15:55:00
生育杀手出没!男士请自查冰箱
前几天,男科接诊了一位28岁的程序员,他的精液分析报告着实让人揪心:精子浓度仅500万/ml(正常应≥1500万),活力20%(正常需≥40%)
2025-08-19 15:55:00
十大国产护肝片排行,专家推荐护肝片品牌
肝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多项关键功能,如同一个精密的“化工厂”,时刻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2025-08-19 17:15:00
同瀚堂:三百年贴敷传承里的叶氏医脉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 年),赣州章贡的青石板路上,一间挂着 “同瀚堂” 匾额的药铺悄然开张。掌柜叶文华掀开柜台后的布帘
2025-08-19 17:15:00
赤水市元厚镇:假期防溺水,安全伴我行
夏日炎炎,随着高温天气不断持续,河水溪流成了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但河水溪流隐含的安全隐患却不容小觑。为切实增强辖区青少年的防溺水安全意识
2025-08-19 17:18:00
花溪区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专题学习活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增强老干部生态文明意识,发挥老同志示范带动作用,近日,贵阳市花溪区委老干部局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多功能室举办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专题学习
2025-08-19 17:18:00
贵州晚晴老年大学伯安分校授牌 阳明心学赋能银龄教育新图景
8月15日,贵阳市龙冈书院古柏葱郁,墨香袅袅。这座坐落于中国阳明文化园的圣学源脉之地,当日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贵州晚晴老年大学伯安分校授牌仪式在此隆重举行
2025-08-19 17:18:00
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针灸如何化解现代人的健康难题?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贺照阳 通讯员 丁娜 张晗悦 实习生 乔佳芮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这一根根小小的银针
2025-08-19 17:26:00
邹平市妇保院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中国医师节
为庆祝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滨州市邹平市围绕“尊医重卫,共享健康”主题,精心策划系列活动,向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送上节日祝福与崇高敬意
2025-08-19 17:51:00
里葆多适用哪些癌症?乳腺癌、卵巢癌等实体瘤治疗解析
在肿瘤化疗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物研发的深入,越来越多新型抗肿瘤药物逐渐崭露头角。其中,里葆多(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脂质体技术的改良型抗癌药物
2025-08-19 17:54:00
白云区大山洞街道关工委组织辖区儿童开展“快乐暑期”研学活动
为丰富辖区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贵阳市白云区大山洞街道关工委联合街道团工委、新时代儿童发展中心组织辖区70余名青少年开展“快乐暑期”研学活动
2025-08-19 1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