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历史上几乎每一位领袖人物都有自己的谋主,特别是帝王,比如刘邦的谋主张良、李世民的谋主房玄龄、朱棣的谋主姚广孝、雍正的谋主邬思道等等,作为一个通过政变掌握权力的帝王,李隆基当然也有自己的谋主,他就是有“千面宰相”之称的张说。
张说此人,虽然曾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远远低于同是唐朝名相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姚崇、宋璟等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他“一人千面”!
时而“乖巧”,时而“忠直”
张说,字道齐,出生于山西永济,后来举家迁往洛阳。他出生于唐高宗李治在位的公元667年,虽然也是官宦之后,但其父的最高职位,仅是洪洞县的县丞,所以也算是寒门出身。
据《新唐书》记载,少年的张说“运思精密”,与人交游时,别人高谈阔论,他往往不发一言,但一旦发言却寥寥数语就能切中要害,属于少年老成的人物。
张说年轻时文章就写得非常好。公元688年,武则天在洛阳含元殿亲自主持策试,20岁的张说应对天下第一,武则天眼见少年英才,随口说了句“自古没有甲科啊”。张说乖巧,顺口接了句:“那臣就位列乙科。”见张说如此乖巧机灵,武则天非常高兴,张说自然也就官运亨通了。
张说入仕后先干太子校书,又干中书舍人,官虽然不大,但都属于前途远大的好工作,是朝廷的重点培养对象。
张说第一次崭露头角,是公元701年,他受命参与编写诗歌巨著《三教珠英》,而主编正是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摊上这个工作,对张说来说既是机会,又是麻烦。
张易之这个人,除了哄弄武则天开心外,其他的本事只能用白痴来形容。受命做主编后,整日与一帮文人饮酒作乐,高谈阔论,编写工作进展极其缓慢。
对于张易之的不作为,张说既没有指责,也没有规劝,而是默默地把大家的工作都接了过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说的努力下,历时两年,编纂工作终于完成了,可以说至少一半的功劳,都应该记在张说的名下。
对于如此乖巧、肯干的青年官员,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连张易之本人也甚为赞赏,向武则天大力褒扬张说的功劳。
在张易之的大力举荐下,张说先被武则天任命为“考功贡举事”,不久又被提拔为凤阁舍人。此时的张说,既有武则天赏识,又靠上了张易之这棵大树,大好前程,似乎就在眼前。
张易之
可张说的麻烦从这个时候也开始了。
因为这时候的张易之哥俩,已经非常不像话了,卖官鬻爵不说,连家人都横行霸道,几乎没人敢管。但总有几个硬骨头,比如宰相魏元忠,一次就借张易之的仆人犯法,把他的仆人给惩治了。结果,魏元忠便被张易之兄弟俩以谋反罪名下了大狱。
可诬人造反,总要有证据,最起码也要有人证吧,张易之便想到了平时乖巧机灵地张说,于是暗示说:只要你肯做伪证,诬陷魏元忠谋反,将来有大大的好处,否则……,你懂的。
面对这两难境地,张说表现出了自己忠直的一面。朝堂之上,张说理直气壮地告诉武则天,魏元忠没有任何谋反行为,张易之属于诬告。一语既出,满座皆惊,气急败坏的张易之转而又诬陷张说是魏元忠的同党。结果,一心想给两位小男宠撑面子的武则天,一纸诏书把张说流放岭南了。
武则天
张说的京官生涯就这样告一段落,但他却因此名声大振,张说离京前,宋璟等大臣不顾危险前来送行,张说的“忠直”之名,一下子传遍天下。
李隆基的“第一谋主”
张说被贬出京后,在岭南窝了两年。中宗李显复位后,张说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五年后,睿宗李旦继位,张说又被任命为李隆基的侍读,与他一同被任命的还有国子司业褚无量,但褚无量“擅词藻”、“精礼仪”,为人忠厚少变通,所以张说自然而然成为李隆基倚重的谋士。
当时武则天虽死,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一直希望能做第二个武则天,自然视李隆基为眼中钉,偏偏李旦还是一个优柔寡断、很重感情的人,他对助自己登基的妹妹感情很深。姑侄之间的争斗,做侄子的李隆基起初就处于不利局面。
太平公主
由于李旦的疼爱,太平公主此时权倾朝野,国家大事,李旦都要首先听取她的意见,朝中百官也多出于其门,太平公主咄咄逼人,而彼时的李隆基遇事喜欢强争,两人从朝堂吵到后宫,这引起了李旦对李隆基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张说建议李隆基以退为进,要对太平公主采取“和柔”之策,避开太平公主的锋芒。不久之后,李隆基依张说言,请求罢免了谏阻太平公主圈地的姚崇,此举讨得了李旦的欢心。
同年,长安城突现彗星,古人皆以彗星为“凶兆”,太平公主趁机散布谣言说李隆基要夺权,危急时刻张说果断向李旦进言,声称“此谗人设计,陛下若使东官监国,则灾难不生”。一句话,便抓住了自幼迷信的李旦软肋,李旦听后格外高兴,大赞张说“真知我也”。次年,李旦便顺水推舟的禅位于李隆基。
李旦
张说在关键时刻的表现,稳住了李隆基的位置,确保他成功登基,但危险并没有过去,朝中大臣多是太平公主的同党,此时唐朝7个宰相,5个是太平公主的心腹,把持长安兵权的左羽林大将军常元凯、知右羽林将军事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也是太平公主亲信,李隆基虽是天子,却无兵无权。
李隆基登基不久,太平公主就与宰相窦怀贞等人密谋,要借机废掉李隆基,登基称帝。关键时刻张说又献策,要李隆基先下手为强,联合唐朝宗室齐王、薛王共同“诛太平”。
七月甲子,李隆基决定采取张说之策,他先是联络齐王、薛王,取得了他们的支持,然后派部将王毛仲率300精锐,奇袭了羽林卫,杀死了太平公主的死党常元凯,接着又在朝堂上戒严,当场逮捕了窦怀贞等太平公主党羽,先前牛气哄哄的太平公主,一下子成了光杆司令。太平公主也因此被“赐死于家”,这就是历史上的“先天政变”。至此,李隆基才算彻底坐稳了皇位。
所以说,张说是李隆基登位的第一谋主,也是“先天政变”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李隆基
勇于任事却私心过重
张说一生能够三次拜相,除了得益于他是李隆基的谋主,对李隆基登基有定鼎之功外,还因为他勇于任事。
张说任兵部员外郎时,正值突厥势力大肆侵扰唐朝边境,面对严重的边防形势,张说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源在于府兵制的破坏,他提出由朝廷出资,征募丁壮从军,这就是“募兵制”。募兵制从贞观时代就有,但是大规模的募兵,却是从此开始。依张说所言,唐朝很快击退了突厥的入侵。
接着张说又调任吏部员外郎,负责清理武周末年遗留下来的积案。他坚持公正原则,不因官员的立场身份搞“一刀切”,相反就事论事,纠正了大量冤假错案。这时候的张说,史载每天“奔走如飞,通宵不眠”,是个一心扑在事业上的工作狂。
后来,张说又改任工部侍郎,面对国家财政紧张的局面,张说精打细算,从各项工部开支中省下来大笔经费,修缮了武周末年荒废的黄河苏北一带的堤坝,重新开通了山东济水的河道,华中的水灾和山东的干旱皆因此得到了缓解。
可以说,那段时期的唐王朝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张说。
因为张说的功劳,711年,他被中宗李旦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张说第一次拜相。一年后,因为太平公主的阻挠,张说被罢相,贬为尚书左丞。“先天政变”后,李隆基大权在握,张说被二次拜相。
之前一直忠肝义胆、勇于任事的张说在二次拜相后,却表现出了自己私心过重的一面。
大家都知道,张说一向与唐朝名相姚崇不和,这也是其一直为人所诟病的一点。二人的不和其实不是政见问题,而是性格问题。
张说和姚崇是同科进士,当时张说名列榜首,姚崇位居第三。入仕之后,两人又同为中书舍人,但姚崇是豪门大族出身,对寒门出身的张说有点冷傲,再加上姚崇性格豪放,常常口无遮拦,张说偏偏又爱记仇,两人于是便生出嫌隙。后来张说为魏元忠一事得罪武则天时,满朝文武都为张说叫屈,同样与张易之兄弟不睦的姚崇却未发一言,两人因此交恶更深。
所以当李隆基打算将遭到贬斥的姚崇调回来任宰相时,张说出于私心,极力阻挠,而他采取的方式也是“阴坏”。他先故意大赞姚崇才华,推荐姚崇出任河东总管,其实是阻止姚崇回来与他争权。李隆基当然不傻,张说的提议被他当场就否决了。姚崇顺利回归,张说气得不行,竟然犯了糊涂,找李隆基的哥哥齐王诉苦,大臣和王爷私下来往,放到封建社会是大忌讳,姚崇也不是善人,直接向李隆基告了黑状。结果张说害人不成反害己,被李隆基贬黜到岳州当刺史了。
但张说就是张说,到了地方上他又恢复了本色,勤恳工作,勇于任事。在岳州任刺史期间,他清理田亩,发展生产,招抚南方少数民族,颇多建树。而且这一干就是6年,并且工作的热情还丝毫不减。
既是文臣又是武将
张说三次拜相,执掌文坛三十年,谥号文贞,这些无不说明张说就是一介文臣,但他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阴差阳错地建立了军功,成为唐朝有名的军事家。
公元718年,唐朝边防吃紧,当时正在岳州干得如火如荼的张说又被李隆基任命为幽州都督,去北方边境加强边防,抵抗契丹的侵扰。
张说到任后即招募流民参军,在边境屯田守边,然后积极整顿幽州兵马,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招抚政策,长期骚扰幽州的契丹可汗后可突,也在张说的努力下归顺唐朝。自武则天时代战乱不断的幽州地区,从此战火渐熄。而且张说的边境屯田政策,还被李隆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政策之一。
因镇守幽州的功劳,张说不久后又被提升为并州都督,在他刚到任后不久,北面的突厥部落发生叛乱,眼看一场战争就要爆发。关键时刻,张说只带20名骑兵,单身进入突厥营地,说服诸部落归顺。
与此同时,张说积极整顿并州边防。第二年,西北党项部落叛乱,连续侵扰灵州地区。张说亲率1万骑兵迎敌,在甘肃凉州大破党项部落。初战告捷后,张说又改为招抚政策,在麟州地区安置党项部族。张说出任并州都督期间,短短3年,原本残破的并州防务焕然一新。张说在任时,以剿抚并用的战略,先后招降游牧民族部落达60万人,唐朝的整个北部防线重现和平。
同时张说改革唐朝原有的府兵制度,实行精兵简政,淘汰大量冗兵,重新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当时唐朝边境有镇兵六十多万,张说以“时无强寇,不假师众”为由,奏请李隆基裁军,在张说的极力争取下,唐朝最终裁军二十万。也正是从这时起,募兵制逐渐代替了原有的府兵制,成为唐王朝的主要军事制度。
结局差强人意
因为张说的累累边功,公元723年,张说回任中书令,此时老对头姚崇已经过世,张说俨然权倾朝野,他的官场末日,却也从此时开始。
开元初期的10多年里,张说建功颇多,外加李隆基的成功登位,他更是劳苦功高。大功之下,张说也有些忘乎所以,再也不如当年那般低调。回任中书令的张说,性格变得暴躁,经常当场斥责同僚,同时经济问题也严重起来,时常收人贿赂。不巧的是,他偏偏又得罪了一个不能得罪的人李林甫。
这位天宝年间著名的奸臣、在开元时代还只是一个小官,口蜜腹剑是其强项。李林甫找到了张说的一个罪名招引术士。事情原本很简单,就是张说此人颇迷信,有次家里做寿,招引术士为他做法,可到了李隆基这里,事情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当年太平公主谋害他,用的就是这一招。
公元724年,李林甫正式上告,与张说有仇怨的官员们纷纷附和,众议汹汹下,张说被罢免了中书令职务,李隆基命他主修国史。又过了3年,张说又被宇文融告发贪污,结果张说再次被贬,国史也修不成了,直接被强制退休回家。但李隆基还是念着张说的才华,国家每有大事,常找他商量。
公元730年,64岁的张说在家病逝,李隆基闻讯后大为悲痛,亲自为他写碑文悼念。这位文武双全的英才,就这样告别了他呕心沥血的事业。而这时候的唐王朝,早已经外扫强敌,内修德政,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所以,毫不夸张的说,开元盛世的军功章上,绝对应该有张说的一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1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