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2月7日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启动建设。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该平台是我国生物医学成像领域大科学工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建成后将助力成像设施全功能运行和技术转化,更精准“看见”疾病发生全程,全景式研究和解析生物医学重大科学问题。
分子影像技术可以从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实时、在体解码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实现对疾病的可视化诊断和诊疗一体化,已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诊疗方面展现出巨大临床价值。分子探针是具有特定生物靶向性质的示踪标记物,是生物医学影像设备发挥功能的关键,也是分子成像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研究前沿。
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介绍,探针平台是“十四五”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项目,于2023年12月15日获批立项,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3亿元,由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计划于2026年6月验收投入运行。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活体化学与探针技术、生物影像探针、多模态影像探针、医学诊疗探针4个实验子平台和1个公共服务子平台。
“分子探针的研发和制备是生物医学成像平台最重要的支撑条件。”杨志说,探针平台建成后,将重点研制创新型探针并推动临床转化,保障成像设施运行,并形成探针研发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中心。探针平台将与成像设施统筹开放共享,提供市场化服务。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主任、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院士表示,“利用研发的探针,可变不可见为可见,使可见‘看’得更精准,尤其是用于靶向治疗肿瘤的核素探针,可实现诊疗一体的精准医疗。”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项目工程由北京大学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建设,于2022年在怀柔科学城竣工,2023年试运行。该工程将对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可视化地描绘与精确测量,为复杂生命科学问题和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成像组学研究手段。 (新华社微特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8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