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将军庙
●林成勇 文/图
建宁城区溪口码头旁的溪口后山上有一座将军庙,建于1929年。祖母当年曾背着1928年出生的孩子——我的父亲参与建庙劳动。将军庙是迁居建宁的闽清籍人自发筹建的。
建宁闽清籍人这样口口相传:明末君主昏庸无道,狼烟四起,天灾人祸,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当时的闽清人为了保卫家园,拥立了一位叫白厅的首领,带领大家抗击各路进入闽清的军队。他们设立练武堂,劫富济贫,拒交皇贡税收,声势越来越大。后来,朝廷派将军挂帅,率领御林军入闽清剿起义军。当御林军渡过闽江正准备进攻闽清县城时,全县民众扶老挈幼、摆香案迎接。将军目睹此情此景,不愿伤及百姓、殃及无辜,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回到宿营地之后,将军知道不剿灭闽清的起义军,有违旨欺君之罪,回到京城必然被杀。两难之下,将军为挽救闽清数万民众,竟舍生取义,投江自杀。将军死后,闽清全县为其挂孝,并在县内建庙塑像,世代顶礼膜拜,以纪念将军的义举。
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量闽清人移居建宁,在建宁至福州千里闽江河道上操舟经商,溪口码头成了闽清人的聚居地,也是全县“闽盐赣米”集散地。迁居外乡人难忘家乡习俗,于是,建宁的闽清人就选择在溪口后山修建庙宇祭祀将军,把家乡的祭祀习俗带到建宁。
将军庙完全依照福州闽清一带建筑风格修建,为土木结构,坐东朝西,通面阔20米,进深13米,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两面土夯侧墙高达十六七米,墙顶呈马鞍形(马头墙),飞檐翘角,并缀饰钴蓝色人物、花鸟、瑞兽浮雕图案。庙宇由廊庑、正殿构成,灰墙黛瓦,前后两墙皆由栅栏状板木制成。庙门两侧上刻对联:“明廷忠义无双士,梅邑功恩第一人。”殿内四梁八柱直径均有一人合抱之大,皆雕梁画栋,正中供有一木雕上彩戎装将军坐像。庙殿两侧用木板隔开,分设上下两层,可供住宿和储物。
寄托民众祈求平安希望的将军庙,自然成了居住建宁的闽清人逢年过节祭拜之所。每年大年三十,溪口码头各户闽清家庭都会捧着摆有捞熟全鸡和粳米打制的白粿供盘,到庙里祭祀;正月初一凌晨起,县内闽清人家都会提着备好的鞭炮香烛,争先赶早上将军庙烧头炷香。
听老者说,以前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前还举办“游将军”民俗活动。所谓“游将军”,就是众人把将军塑像恭敬地从将军庙抬放到木轿椅上,用两根轿棍旁穿轿椅,四人扛着轿椅上端坐的将军,众人簇拥游行。游行时,在将军轿椅两侧,各有人牵着长绳看护;队伍最前边,有两人高举写着“回避”的木牌开道;轿椅前后围簇着“砰砰”“哐哐”“锵锵”地敲打鼓板、铜锣铙钹、竿夹铜钱的鼓手,六个踩着高跷的古装艺人;再后跟着五六十位满脸写满兴高采烈的闽清人。队伍游行时,有专人背着自制的煤油汽灯一路照明。“游将军”路线,从将军庙出发下山,经溪口码头街、青云岭、下坊街、万桂坊到东城门万安桥方才折返。活动在元宵节前一连持续几个晚上,沿途人家会在家门前燃放鞭炮迎接,如同现在接龙灯一般。尽情表达人们迎祥祛邪、祈望保佑的美好愿望。
2016年,将军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8 1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