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末,安顺三合苗寨蒙多彩蜡染文化传承基地内,苗族蜡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月圆,身着斑斓苗族服装,手持精巧蜡刀,在嗞嗞作响的蜂蜡陪伴下,于蜡布上挥洒自如。线条如行云流水,粗细均匀而笔直延展,仿佛是岁月在织物上刻下的诗行。
王月圆手持蜡刀认真画蜡。
王月圆画的蜡。
作为安顺蜡染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月圆的作品题材丰富,笔调柔和细腻,冰纹自然独特,融合了蜡染、绣染、扎染等多种艺术。她创新的蜡版画,更是蜡染工艺品中的一绝。
安顺蜡染古称蜡缬,“缬”乃染彩之意。《贵州通志》记载其法为“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尤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染液可从冰纹处渗向织物,形成不可复制的独特美感而冠绝一方。因此,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王月圆出生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小关口村,祖母与母亲皆是蜡染能手,她自幼耳濡目染。“每年正月初四苗族‘跳花山’,女孩们都穿亲手做的蜡染盛装赴会,手艺越好越受欢迎。”她回忆小时候,脸上带着笑。
王月圆穿上民族服饰。
蜡染伴随王月圆的一生。
过去,蜡染主要在家庭内部传承。年少时,王月圆痴迷于此,却只能在繁重农活后抽空练习。
改革开放后,安顺国营蜡染总厂开办,王月圆被选聘为专职画蜡师。当时,安顺蜡染作为继黄果树、龙宫后的新名片,因全国工艺品市场发展机遇而声名鹊起,数百家小作坊、小企业如雨后春笋涌现,产业迎来高潮。“那时我们月薪四五百元,远超当时80元的平均工资,作为手艺人,很自豪。”王月圆说。
然而,由于手工作坊无序经营及市场变化,至20世纪末,安顺蜡染由盛转衰。
亲历产业兴衰的王月圆始终坚信,“好东西靠质量说话,手艺人要做好最擅长的事。”蜡染工序繁复,点蜡、上色、封色、浸染、脱蜡、漂洗,每一步都关乎成败。“只要用心必是精品,但费时耗力、产量小,我也不敢接太多活。”
王月圆用心对待每一件作品。
蜡染倾注了王月圆的心血。
如今,年近七旬的王月圆虽获奖无数,面对鲜红的证书却有些忧心忡忡,“我们这批艺人都老了,不能让技艺失传,要抓紧时间培养年轻人了。”
她耐心接待每一位对蜡染感兴趣的人,讲述其文化与传统。每年,她都抽出时间,自带材料,为农村学校、安顺职院、安顺聋哑学校的学生免费授课。
她的培训足迹其实挺广的,2015年在北京为残疾人授课;2017年参与安顺市蜡染协会“锦绣计划”培训苗族妇女;2020年在社区助力居家就业;2023年为贵州民族大学非遗蜡染研修班授课并讲解“石榴花”纹样……
至今,王月圆免费培训农村苗族妇女逾3000人次,向中小学生传授蜡染文化与技艺超1万人次。
王月圆在授课。
蜡染作品展示。
“国家每年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万元补助,安顺市开发区免费提供了数百平米的传承基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技艺推广传承下去。”谈及此,王月圆高兴地翻出2022年贵州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合影,指着照片说,“这两个凯里徒弟获一二等奖,那个安顺聋哑学校的学生也得了第二名……”
这或许就是她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最欣慰的时光,也是蜡染艺术得以薪火相传的美好见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范朝权 尹长东 刘斌
文字/徐梅
图片、视频/范力 何晓璇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08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