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科学报
《黄河故道梨花开》演出剧照。 中国农科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李晨
“挺真实的!讲的确实是科学家的故事。”“几个小故事很感人!”2月21日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河南省宁陵县联合推出的大型现代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在京展演,现场观众时而热烈鼓掌,时而潸然泪下。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在现场观演时说,60多年来,中国农科院的果树专家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听党召唤、接续奋斗,为宁陵县的酥梨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锻造出了“不忘初心、扎根沙地、攻坚克难、造福百姓”的精神。富裕起来的宁陵百姓在梨园中自发为专家们建起功德碑,创作编排了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生动讲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响应党的号召,扎根黄河故道、治理风沙盐碱、发展酥梨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建设和美乡村的动人故事。
几天前,带队进京展演的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委副书记张亚光又一次来到这部剧里讲的梨花桥村调研。今年80多岁的梨农桑家志得知这部剧要进京展演,第一句话就是,“老崔啊,当年在我们梨花桥村吃了大苦了!”
老崔,就是剧中主角科技专家高治学的原型——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崔致学。
桑家志的梨园里至今保留着一棵古老的梨树,这是崔致学当年点名让他留下的,因为这棵梨树结出的果子比别的梨树更甜,适合做扦插枝条。
“我很惊讶,崔老师简直对梨花桥村的每一棵梨树都了如指掌。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张亚光说,60余年来,在四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下,宁陵县梨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明星支柱产业,昔日一穷二白的黄河故道变成美丽富饶的花果之乡。梨农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仍旧感念着“崔老师们”。
正是这种感恩之情,使得村民们想把崔致学、黎彦、杨健等几代果树专家的故事用河南地方戏豫剧的形式演出来。
2020年底,宁陵县委动议排演一部反映当地梨产业发展的大型豫剧。
“这是我第一次写关于科学家精神的豫剧本子。”编剧任金义告诉《中国科学报》。2021年初,他到宁陵县调研采风,了解梨产业发展的故事。“采风前并没有具体的故事设定。但是采访完黎彦等专家和村民之后,我决定写科学家的故事,因为这种精神流传了60多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那段时间,主创团队反复修改剧本。任金义介绍,用豫剧表现科学家的故事,并不容易。因为梨农对科学家的帮扶工作是理解和欢迎的,情节上“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只能从描写人物的角度入手。
“我们觉得这部剧在如何升华科学家精神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宁陵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敏告诉《中国科学报》,创作过程中,他们了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细节,但受到表现手法和时长的限制,大多被舍弃了。她希望将来还能对这部剧进行精雕细琢。
2021年5月,90多岁的黎彦离世,未能亲眼看到这部剧上演。这也成为接过宁陵梨产业帮扶“接力棒”的杨健心中的遗憾。“我们只有继续努力,依托新建成的宁陵梨试验站,为宁陵县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健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7: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