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干字当头亮点纷呈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3-05 06:10:00 来源: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理论热词 实践热点 两会热议

干字当头亮点纷呈 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干字当头、奋发有为,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实践中亮点纷呈。我们邀请代表委员回顾新时代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分享感受、交流思考。

——编 者

新质生产力

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权衡代表

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创新和认识突破,也明确了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对产业形态、产业结构、产业组织方式带来深刻影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重点技术、关键技术、战略技术的研发,能够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通过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能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增添亮色。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施策,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比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基础研究为牵引推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0.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居第十一位。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品质科技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加上数字消费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拓展,带动消费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又如,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为全球供应了70%的风电装备、80%以上的光伏组件。同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创新要求,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发管理、技术、知识、劳动、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总的来看,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对高质量发展起着强劲推动和支撑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

区域重大战略

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韩民春委员

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是一盘着眼全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棋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谋划、部署、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有机结合,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推动我国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不断增强。

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的内在要求。近年来,相关地区在加强区域协作机制建设方面积极探索,推动跨行政区利益共享,实行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模式,建立人才互认互通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等。到2024年底,长三角累计已有170余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实现跨省“一网通办”,京津冀累计推出200多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这些机制在打破区域壁垒、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加快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优化产业地区分工与要素配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2023年,这三个地区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提升这些区域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动科技集群、创新集群联动生长,我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将显著增强。同时,随着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形成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经济韧性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城市群建设步伐加快,多层次消费市场正在形成,进一步增强了我国经济韧性。比如,粤港澳大湾区依托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中心、珠三角制造业基地的协同,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同时,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有序推进,也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灵活性,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

总的来看,随着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正在形成,我国发展内生动力更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进一步细化跨区域利益协调机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区域一体化发展,将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绿色低碳发展

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水污染控制实验室主任 魏源送委员

自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十四五”规划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重要部署,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指引。

按照“十四五”规划的部署要求,我国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等,不断完善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形成覆盖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的“1+N”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初步建立起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分类补偿与综合补偿统筹兼顾、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协调推进、强化激励与硬化约束协同发力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等。

随着这些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从2020年的33微克/立方米降到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水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20年的83.4%提高到2024年的90.4%,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从2020年的77.4%提升到2024年的83.7%;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降低、结构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56.8%降低到2024年的53.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从2020年的24.3%增长到2024年的28.6%;国家节水行动持续实施,全国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从2020年的57.2立方米、32.9立方米降低到2024年的46立方米、25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我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显著提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以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工作为引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进一步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制度型开放

以高水平开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张斌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我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是我们党深思熟虑、迎难而上作出的重大选择。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更充分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效率与公平统一。与传统对外开放举措相比,制度型开放更多强调高标准经贸规则建设,不仅覆盖对外经贸和投资往来等领域,更深入到产权保护、环境标准、电子商务等方面。扩大制度型开放既是对传统对外开放的深化和扩展,也是对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更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扩大制度型开放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比如,持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持续推进电信、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出跨境服务贸易领域首张负面清单,加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等。建设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中具有“头雁”效应,我国通过总结推广自贸试验区发展经验,加快推进贸易和投资综合服务效率提升,积极探索金融、贸易、投资领域的试点改革。扩大制度型开放,既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我国坚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总的来看,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更稳定的规则和预期,不仅使广大贸易和投资伙伴从中受益,也提高了我国生产能力、科技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

展望未来,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对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运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既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又力求在重点问题上有所突破,同时加快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试点,推动我国制度型开放走深走实。

高品质生活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功成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是新时代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体现,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向。“十四五”规划提出“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对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作出重要部署,体现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彰显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十四五”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一方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例如,民政部门围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出台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加强流动儿童关爱保护等政策,让关心关爱惠及更多群体;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出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暂行办法,民政部门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健全覆盖城乡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对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等,均是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医保部门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和信息系统,解决了跨省异地就医参保人报销面临的“跑腿”“垫资”等难题,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这些政策举措,确保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让1.4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个人所得税改革惠及2.5亿人,乡村全面振兴使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统筹义务教育使教育资源布局更加合理,扎实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使优质医疗服务惠及偏远地区……这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举措,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会持续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会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实现全面优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以制度创公平,以共治建平安,以公益护环境,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

发挥好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 高文代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人工智能具备典型通用技术特征,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创造新的生产空间。此外,人工智能在工业设计、生产管理、物流运输等领域中的应用,实现了工业生产和运维保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呈现加速突破、应用驱动的新趋势。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在政策措施方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资源向人工智能领域集聚;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如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广东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等,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在硬件支撑方面,启动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形成8个枢纽节点、10个数据中心集群的布局。在产业应用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行业。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整体发展已进入全球第一梯队。同时,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DeepSeek系列大模型优化了大模型训练架构,实现降本增效;在商业模式上采用开源策略、走生态共建模式,也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不断深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逐步形成,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前景广阔。大模型的开源策略对于降低创新门槛、加速技术应用落地具有关键性作用,将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随着核心技术不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将与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逐步形成高效协同的新型工业互联网体系,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生产从单点智能向全局智能转变,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应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本版稿件由人民日报社理论部采访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5 08: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家口日报张家口农信社紧握宣传“金话筒” 唱响农信“主旋律”本报讯(记者 乔宏玉)2023年上半年,张家口农信社积极探索信息宣传工作新路径,着力在创新形式载体和提升信息质量上深
2023-08-09 07:54:00
亮点纷呈 “宜荆荆恩”教科研联盟引领教育创新潮流
...院院长蒋葵林致辞表示,年会聚焦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旋律,以湖北省区域教联体建设为主线,以区域教育共谋、共建、共享、共赢为路径,以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样本,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教
2024-07-22 17:25:00
...动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的邢台实践,凝心聚力唱响主旋律、守正创新传播正能量,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营造良好网上舆论环境。活动第一站来到南和区,来自我市20余位网络名人
2023-03-04 09:50:00
...要对标省内外教育先进地区,把“拼状态、比实绩”作为主旋律,奋勇争先,拼出淄博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贡献更大的教育智慧和力量
2023-10-16 03:53:00
这场电视剧“开年第一会”,亮点十足!
...生活中的一道“主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唱响主旋律,与时代同频共振。/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2025-01-07 23:04:00
...步全面过硬。要突出守正创新、正本清源,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要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心城区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效益、治理效
2023-01-16 11:10:00
南京市发布2022年度对台工作十大亮点
...动紧紧围绕红色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等主旋律,全面展示新疆团结稳定富饶安康的美好建设局面,有力回击境外媒体对新疆人权和现状的刻意歪曲和抹黑。8、探索台湾居民居住证
2023-01-06 09:56:00
...现代化建设中的目标定位,体现了江苏各项事业和工作的主旋律。江苏发展大会在展示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强调情商的重要性,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苏商的成功之道。江苏发展大会就是要通过强调
2023-05-19 15:12:00
【图表】外企看两会:对中国发展的未来充满期待
...要一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亮点纷呈,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而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中国持续扩大开放的积极态度,更给广大外资企业传递了信心与力量。“我们愿紧跟
2025-03-09 14:02: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连宁燕今年以来,服务业在经济发展发挥“压舱石”作用,科技服务业作为其中关键一环,备受关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指运用现代科技知识
2025-10-15 10:44:00
“场外预制好管线,现场拼一拼就成,既安全又省事!”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王岗采油管理区通10注采站员工,在王140区块三相分离器连流程施工现场
2025-10-15 10:44:00
上海建工四建集团因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被罚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信用中国(上海)获悉,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因工程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被上海市松江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罚款3万元
2025-10-15 10:45:00
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北理工协同创新特色赛道成功举办
10 月14日,第八届中国(济南)新动能创新创业大赛北理工协同创新特色赛道颁奖仪式成功举办。济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波
2025-10-15 10:47:00
高校博士“挂职”中小学 遵义师范学院为校地协同科技育人注入新动能
多彩贵州网讯 10月13日,“遵义师范学院·新蒲新区党工委校地交流科技副校长进校(滨湖中学站)启动仪式暨基础教育科学教育实践研讨会”在遵义四中实验初中(滨湖中学)成功举办
2025-10-15 10:48:00
南昌至抚州开通2条“站点巴士”线路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谢梦丽)10月13日,记者从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获悉,由于昌福线唐村线路所施工至2026年1月26日
2025-10-15 07:04:00
问政快报(2025.10.15)
江西日报社大江大数据显示,2025年10月13日,大江新闻《问政江西》栏目共计收到帖文247条,其中,南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10-15 07:04:00
南昌跻身增长最快10城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左阳天)10月13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2025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运行状态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2025-10-15 07:04:00
“滴——”清脆的提示音响起,出租车司机王师傅通过5G车载终端,实时接收着智能调度系统推送的订单。地下几百米的煤矿矿井,缘于AI视频分析系统
2025-10-15 07:50:00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设备采购项目300万预算1000元中标,多方回应
大皖新闻讯 近日,江西一则中标结果公示引发关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流水线设备采购项目预算300万元
2025-10-14 19:15: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摄像 赵少浦制作 董文博
2025-10-14 23:39: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王昕摄像 赵少浦制作 董文博
2025-10-14 23:39:00
潍坊青州:“科技护航+精准服务”助力秋收“加速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钟玉 通讯员 郑秀宝“这阵子一直下雨,道路泥泞,山坡上的蜜桃摘下来却运不出来,多亏了镇上的无人机
2025-10-15 01:05:00
打通“堵点”筑牢“防线”,潍坊消防多措并举守护群众“粮袋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胡晓雪当前正值“三秋”生产关键阶段,连续秋雨给秋收秋种工作带来挑战,为保障秋粮保收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2025-10-15 01:05:00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丨唐山市举办第四届理论宣讲大赛
2025年度唐山市党委讲师团系统理论宣讲大赛决赛现场。河北日报见习记者安洋 摄河北新闻网10月14日讯(见习记者安洋记者师源)今天下午
2025-10-14 23: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