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渐水长流 | 周亮(杭州沙地人,作家)
海的狂浪,到此为止吧
第一次做新阿舅是去堂姐夫家,看到房子东边是一片平整的土地,再过去有一道土坡,足有五六米高,绵延南北,拦住了去路,望不到头。坡的那边是什么?生活在此的人们不会觉得不方便吗?堂姐夫说,那是塘,他有记忆的时候就有这么一条塘,什么时候有的,他也不知道。
塘是什么,池塘吗?
有一次开车要往北走,寻得一条生路开了过去。没多久,路基渐渐抬升,比路边房屋的二楼还高。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凑巧望见了堂姐夫家,顿时醒悟过来,原来我开车上了那道土坡,那条塘。
塘上很宽阔,双车道,两边还有非机动车道。土塘下面,修竹茂林,人家参差,鸡犬相闻,是安谧祥和的乡村景象。
开着开着,便察觉到土坡的方向与极远处的钱塘江并行,于是明白,这道土坡,确实是塘,废弃的钱塘江海塘。
后来又开车路过类似高耸的公路,便想着这条路是否也是原来的海塘?有的坡上坡下落差十多米,如临危崖;有的在田野上微微凸起,若不是还遗存着石块木桩,根本发现不了。时间长了,把这些断续的土坡虚联起来,就出现了一条绵延整个沙地的废弃海塘。
这条海塘,就是一百多年前的南沙大堤。民国《萧山县志稿》载,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工代赈,于萧绍沿江创筑大堤,长四千八百余丈,底厚三丈,面厚八尺,高一丈……属萧山境内者三千六百七十丈”,“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风急浪猛,全堤塌陷”,“次年春,循以工代赈法,重修完竣”,时称“新堤”、“官堤”。
有一年我遇见一个住在南沙大堤堤脚的老人,老人说小时候潮水冲破大堤涌了进来,家里的盆盆罐罐不知道漂哪里去了。那时还小,天黑跑不快,父母就让他爬上草舍的屋顶,抓着椽子坐了一夜。天亮后看见潮水退了下去,家里的木床板都跑到了草舍外。
他还记得:那天,生产队的秧沟,密密麻麻全是斤把重的鲻鱼。这些鲻鱼,随着钱塘江潮水游进田地,潮水退去,鲻鱼都挤在生产队小屋旁边的秧沟里。望去,密密麻麻全是黑湫湫的鲻鱼头,瞪着眼睛,大嘴翕张着。鲻鱼多得让人害怕,人多了才敢下去捕,那是他七十多年的人生中仅见的一次壮观场景。
仔细想来,南沙大堤虽然只是一条土堤,但曾经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在南沙大堤更靠近内陆的地方,还有一条海塘——北海塘。唐武后垂拱二年(686),钱塘江南岸萧山、山阴(今绍兴)一带修筑海塘50里,称界塘。唐玄宗时增修。至唐中后期,西起萧山,东到上虞的海塘已连成一线,长达百里。因其横亘于古代山会平原的北部,故称北海塘。也就是说,北海塘有1300多岁了。
北海塘好些地方现在变成窄小的公路,两车交会都很困难。出行不便,公路下面残毁废弃的老房子很多,空气中弥漫着衰败的气息。路旁偶尔有一两棵老槐树,粗得抱都抱不住,枝叶遮天蔽日,撑起了一个昂扬的时空。
北海塘历史上曾称“捍海塘”(多么骄傲的文字呵)。吴越国定都杭州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镠征集大批军民,在钱塘江边修筑竹笼石塘,以竹笼集装石块,签钉木桩固定并连为一体,塘基终于难以撼动,故称“捍海塘”。钱塘江北岸,唐五代的捍海塘,宋代的石砌海塘,明清的鱼鳞海塘,构成了杭州城海塘体系的基本骨架(杭州到海宁的杭海路,路的下面就是原来的钱塘江海塘)。
杭州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海塘是汉代华信修筑的。《水经注》载、《钱唐记》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
更早的,传说春秋时期范蠡围田的时候也筑过堤,只不过这条塘已经无法可考。而且我怀疑,靠近钱塘江的那几座山,山岙外边的山路在远古也是塘。
如果从高空俯瞰,更大范围的江浙海塘从北向南,从江苏常熟开始,经过太仓、宝山、奉贤、平湖、海宁、杭州、萧山、绍兴、上虞、余姚,一直到宁波镇海为止,长达1300多里。
从更高的高空俯瞰,各个大洲与海洋的交界之处大多有海塘。有些地方直接以山脉作为海塘,以海沙作为沧海的界限。波浪虽然翻腾,却不能逾越,海浪虽然砰訇,却不能过去。
那是造物者的手段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