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张丽华:因美貌而成为亡国象征的女子
在古代女子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但是却出现过一些绝色的女子,因为自己的美貌,导致一个君王的昏庸,甚至导致国家灭亡,然后被世人称之为“红颜祸水”,但是一个国家的成败真的是地位低下的女子可以决定的吗?曾经就有过一个女子在十岁时被皇上看中,15岁就生孩子,皇帝上朝的时候都要抱着这名女子……更多
一丈红:清朝后宫的严厉刑罚,嫔妃闻之色变
在清朝的影视剧中,我们最常看到的刑罚就是杖刑,也就是打板子。而《甄嬛传》中,华妃的赏你一丈红其实就是打板子的刑罚。一丈红是清朝后宫专打犯错嫔妃的一种严厉刑罚,不达到筋骨尽断血肉模糊不会停止,被打的嫔妃很可能就终生残疾,一辈子就这么完了。一丈红:专打后宫嫔妃屁股的刑罚民间对于那些没权没势的人用刑都是看心情的……更多
李世民与张婕妤、尹德妃的冲突及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唐高祖李渊晚年有两个最受宠爱的妃嫔,一个叫张婕妤,一个是尹德妃。史书记载二人与李建成、李元吉勾结,多次陷害秦王李世民。那么,李世民登基后,是如何处置她们的?张婕妤,李渊的内宠,和李世民的矛盾爆发点是因为一块良田。当时她看上了一块田,并仗着自己受宠,请求高祖把这地送给她父亲……更多
从吴夫人看三国:女性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女性的地位相对比较低下。然而有许多女性,却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或因女人误国,或因女人而兴国。可以说有些女人,在历史的进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国是我国古代涌现人才最多的时代之一,我们常常为这些英雄感叹不已。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男性才是主宰三国的绝对力量……更多
秦国东进之路:赵国的抵抗与胡服骑射的崛起
战国时期的剧情,从大的方向来说,就是秦国如何一步步把其余六国逼死的。戏剧的前几集,主要看到秦国是如何打击魏、韩两国的。因为,这两国离得近,而且各自占据了全部的豫西通道,所以成为了秦国东出的首要打击目标。随着各国君主的一代不如一代,都无法直接与秦国抗衡。不过,三晋还是有个争气的后人的……更多
古人的饮食习惯:从一日两餐到一日三餐的演变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而在饮食文化当中,每日几点吃,每餐吃什么,饮食有何讲究,这些都是重要的内容。现代人一日三餐,早中晚都讲究营养搭配均衡,可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古时候的人们最早是一日两餐,而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过程中,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经历了一定的过渡……更多
刘娥的崛起:从银匠之妻到宋朝皇后的传奇之路
中国自从出了个武则天之后,算是给那些高高在上的男权主义者们,留下了深刻的童年阴影,此后数百年避免后宫干政,再出一个武则天,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必修课。正如老子所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形。只有通过事物的反面才能够映衬出这个事物的强大与否。刘娥这个女人的一生就是用来印证宋朝祖宗家法的成绩……更多
钟无盐:丑女兴国的传奇人物
自古后宫佳丽三千,回眸一笑百媚生,个个都是美人儿,人人都是佳人儿。但是也有例外,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史上两大丑女,她们无一例外都是丑女中之极品,但是凭什么竟能贵为帝王后?为何一人兴国,一人废国?一、史称十丑之一:齐宣王之后——钟无盐人们常用“貌似无盐”来形容丑女……更多
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杨永明李素、王铨、林作舟、章禄幼时被称为永昌四大才子。李素,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科举人,王铨、林作舟、章禄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癸酉科举人。李素,字少白,永昌府城人。同治六年丁卯科中举人,其父李焕春,道光甲午举人,甲辰进士……更多
岳飞虽死,后裔却是一代比一代牛
前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忠义、热血豪情的民族。当家国危难来临之时,总会涌现出一批仗义执言、英勇抗敌的民族英雄。他们大义凛然,誓死捍卫国家民族的尊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史诗。岳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和他的后裔以自己的行动,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令人激荡的篇章……更多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溯江而上,探索八闽大地文明。在一砖一瓦中,探寻穿越时空的砌筑;在市井人间处,窥见福地民生百态;在九市一区里,感受城市豁达的胸襟……有福之人,来有福之地。福建,欢迎你! ……更多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文帝的偏听与袁充抖机灵侍建国近读魏征修撰《隋书》,史家对前朝开国皇帝杨坚毁誉参半,“无术学”和“惑邪臣之说”为其过失二因,《隋书》(卷2)“史臣曰”将文帝功过概述如下: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更多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本报讯(杨成武 赵鹤茂) 11月8日,金坛区举行纪振纲研究会第一次会议,为传承红色基因、提升绿色产业献计献策。此前,纪振纲研究会在2023茶未来发展大会上揭牌成立,同时举行纪振纲遗产捐赠仪式。纪振纲,号农诚,1885年10月生,湖北英山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更多
本文转自:郴州日报□ 段飞鹏据有关史志和《中华丘氏大宗谱·湖南桂阳分谱》记载:郴县华塘社里邱家和鲁塘陂副村邓家,明清时期曾是郴县西南一带名门望族,而邓邱两家联姻,则传出不少佳话。邓华的姐姐邓明清,嫁给社里邱家湾邱业坤为妻。若干年后,在外求学的邓华奉父母之命,娶了姐夫的堂妹邱青娥为妻……更多
乾隆为何如此青睐和珅?原因大揭秘
乾隆三十四年,十九岁的和珅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后以文生员的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作为不起眼的三等侍卫,在乾隆三十八年,以一句“典守着不能免其责尔”对答乾隆带着怒气的发问,打破僵局的同时成功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学,开始受到乾隆的亲睐。此后,和珅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更多
奇皇后:从高丽小宫女到元朝皇后的逆袭之路
在中国古代社会,皇帝是一国之主,皇后是一国之母。普通后妃要想成为皇后,除了要有母仪天下的形象外,还需要有显赫的身世。所以成为皇后,不亚于唐僧师徒的西天取经。而在我国历史上,竟有一位别国进贡的小宫女当上了皇后。这位外籍皇后便是元朝的奇皇后。奇皇后出生在高丽的幸州……更多
施琅:从郑成功到康熙的转折点
清军入关后,明朝余部一路南逃。其中,郑成功占据台湾,将其作为抗清大本营,成为当时抗清实力最为强劲的一方势力。清军紧跟逃窜的明朝余部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不可抵挡。随主降清所向披靡的清军却对郑成功犯了难,因为清军起源于草原游牧民族,论陆地战可以说鲜有敌手,面对海战就成了束手束脚的旱鸭子……更多
秦军惨败阴晋:吴起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现在提到秦朝我们大脑中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联想到焚书坑儒、秦始皇兵马俑以及战斗力极强的秦兵。那么秦兵的战斗力,到底强悍到什么地步呢?有人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秦军是秦朝那个时期,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队。秦军横扫六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佳话,也一直被后人所流传……更多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儒者与民族气节
顾炎武,明末清初大儒,江苏昆山人。他家世代有人做官,家里藏书很多,祖父和母亲对他的教育非常关心。母亲时常以刘基、方孝儒、于谦等人的事迹教育他,要他做一个忠于国家和民族的人。年轻时,参加过东南地区知识分子组建的一个团体复社,吟诗作文,议论时事,了解社会现实。27岁考乡试失败后……更多
宗教在古代农民起义中的作用
纵观中国古代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无一例外的利用了宗教的形式。中国古代爆发的第一次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制造“篝火狐鸣”。东汉末年张角修太平道,利用其中的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组织群众,后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更多
清承明制的背后原因
清朝对于明朝的制度可以说是全盘接受,因此被称之为清承明制。即便到了清末,仍有人认为:“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虽然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本朝参考前朝制度来制定各种制度是一种常见情况,但清朝的“清承明制”可以说是很彻底。诸如顺治三年,清朝翻译了明朝的《洪武宝训》……更多
童贯的军事成就与政治败笔
童贯年少时便委身在同为宦官的李宪门下,至于为何净身,史书上没有记载。或许是因为李宪的支点,性格巧媚的童贯迅速掌握了揣摩上意的技巧。也因为这位多次出入西夏的前辈,童贯得以熟悉西北当地的风土、兵将。为以后出征西北,打下了有力的基础。童贯起初是供奉官,在扬州为皇帝收集名贵字画珍奇……更多
长平之战:赵惠文王为何选择赵括?
因为上党郡之争,秦赵开战,赵将廉颇采取防御战力图消耗秦国,使其不战而退,结果一打就是三年。这个时候,秦国使出了一招反间计,派间谍在邯郸散布谣言,称秦军最害怕的就是赵奢(曾大败秦军)之子赵括。于是赵惠文王撤掉了廉颇,改用赵括为主将。结果赵军大败,史无前例地被秦军一次性坑杀二十多万降卒……更多
朱元璋为何要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朱元璋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更多
崇祯皇帝的执政之路:争议与肯定并存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作为明朝最后一任皇帝,许多人对他的评价充满了争议。有的表示惋惜,他们认可其治国能力,只是生不逢时。有的则是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其刚愎自用、昏聩无能。那么,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执政水平究竟如何呢?个人认为应该在明朝所有皇帝中中等偏上的水准。首先,崇祯皇帝是一个勤于政事……更多
霍光:西汉权臣与政治家的矛盾形象
霍光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与商朝的伊尹一样,以权臣摄政废立皇帝而知名。霍光个高须美,皮肤白皙,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通常说起霍光,人们很少会知道他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哥哥——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战神霍去病。霍光,作为西汉著名的权臣,不同于曹魏时期的司马懿,虽然司马懿在发动政变掌权后没有废魏自立……更多
窦宪抗击匈奴再续汉朝辉煌,为何名声不及卫青、霍去病?
西汉时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历史被广为传颂,而在东汉,也有两位抗击匈奴的著名大将——窦固和窦宪。其中,窦固再次打通了西域,西域重回汉朝版图,而窦宪则燕然山勒石记功,再续汉朝辉煌。公元89年,也就是大将窦固死后的第二年,窦宪率军对北匈奴作战,此后,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更多
科举制的兴衰:从隋朝到明朝的演变
隋朝科举制的创立,相比以往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打破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使得门第低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到了明朝时,朱元璋为了维护明朝的长久统治,加强了对群众的文化专制,主要表现为科举上的八股取士。八股文命题限制在四书内……更多
郑和七下西洋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动因
明太祖统治时期发布了禁海令,对南阳的态度采取消极的保境安民政策,而到了明成祖时期,为何突然转为积极经营海外的政策?直接原因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洪武年间,征战连年,北征蒙古,东南防倭,西南藩蛮亦有叛乱。以及建国后宫室城王府的修建,国币空虚,民生凋敝。建文帝登基后不久又发生靖难之役……更多
孔子的影响力,两千多年后仍照亮世界
大概上大学的那会,就听说过孔子学院,知道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受到极大的欢迎。新闻里也时常接触到孔子学院的相关信息,中国儒家思想被世人推崇与认可。其中联合国某发言人表示,要解决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秩序与暴力问题,有赖于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借鉴与吸收。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许牛儿机智送军粮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人民群众给军队送粮食。(资料图片) 八路军游击队员王四锁奉命下山催粮,惨遭日本鬼子杀害,鬼子还将他的人头割下来挂在王郭村真武庙门口示众了3天(见《宁死不屈的游击战士王四锁》一文)
2025-07-17 07:10:00
惊艳法国!折纸《五马渡》,“奔腾”凡尔赛
黄晓娴。折纸作品《五马渡》。 折纸作品《拿破仑》。以鼓楼绿雕孔雀为原型的一对吉祥孔雀。 折纸作品《龙踏沧浪》。□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鲁舒婷日前
2025-07-16 08:22:00
抗战中的太原:宁死不屈的游击战士王四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文中提到的收条。(资料图片) 侵华日寇真残狂,“三光”政策祸民殃。游击战士王四锁,拋头洒血庙门旁
2025-07-16 08:26: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魏拯民:为救人民于水火而斗争
在松花江畔、在白山黑水间,魏拯民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魏拯民是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原名关有维
2025-07-16 13:57:00
义务守陵二十二载,临沂九旬老人践诺言
22年,7000多个日夜,足以让青丝染尽霜雪,从壮年步入耄耋。在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陡沟庄村,90岁的村民李振江,却将这漫长的岁月
2025-07-16 16:27:00
山河铭记丨抗日英烈储蓄谋:隐蔽战线上的“红色长城”
大皖新闻讯 巍巍大别山,滔滔江淮水。80年前,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曾走出一位令日寇胆寒、让百姓传颂的抗日英雄——储蓄谋
2025-07-16 17:38:00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留书:王阳明对贵州旧友和弟子的深情告别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中国四大儒家”
2025-07-16 17:58:00
“鏖兵齐鲁 功昭山河——许世友战山东”讲座将在烟台图书馆开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7月16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为深入挖掘展示烟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6 18:09:00
合肥83岁退休教师历时8年研究解读《增广贤文》 希望为传统智慧注入时代新解
大皖新闻讯 “一生爱学习,永远有追求,这是我的初心。”因从小爱读书,热爱传统文化,合肥83岁退休教师张宗贵潜心研究蕴含前人智慧的《增广贤文》一书
2025-07-16 18:13:00
血色丰碑丨杨靖宇智取大荒沟
提起杨靖宇将军大家都不陌生至今他的故事仍旧广为流传1936年秋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军部直属部队在桓仁、宽甸一带活动期间曾与刚刚改编为抗联第一军直属第十一独立师的左子元部联合行动于
2025-07-15 21:35: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
在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有这样一片山脉——春天杜鹃花红如霞,秋天枫叶红似火;最为奇特的是,在阳光照射下,山顶石砬子呈现出红色
2025-07-15 11:33:00
山河铭记|一封家书寻找安葬地后续:被收编一二九师,随军前往晋冀鲁豫
大皖新闻讯 “为救国工作誓死,为救国奋斗到底,希大人不必盼望。”7月9日,大皖新闻报道了六安籍烈士杜立成的一封家书,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2025-07-15 15:01:00
钱江观潮丨汪帆:匠心修古籍
今年五月,浙江图书馆启动浙图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修复工作,让传承数百年的珍贵典籍重焕生机。今天的《钱江观潮》,一同走近古籍修复师汪帆
2025-07-15 15:47: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光故事永留磐石大地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2025-07-15 12:36:00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来不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
2025-07-15 07: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