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胡善祥被推孩子没了,若微撒娇瞒真相,朱瞻基是如何处理的
登基后的朱瞻基的心性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变得多疑,笑容也少了很多。毕竟是大明朝的君王,整日烦忧的东西本身就很多,再加上自己两个叔叔的不断捣乱,让他不得不狠厉起来。不过让人欣慰的是,他对孙若微的感情还是在的。甚至可以容忍她对他的欺瞒。而孙若微之所以敢欺骗自己的丈夫……更多
为何说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是盖章狂魔
遇上这个人,盖章达人乾隆也要屈居老二了。你是超能盖,我是巨能盖!提问:中国书画盖章达人是_______?A.秦始皇B.宋徽宗C.乾隆D.项元汴没错,就是D——项元汴!01项元汴何许人也?近些年网上颇多调侃乾隆的网文和段子,有调侃乾隆书法不好的,有调侃乾隆作诗水平一般的……更多
揭秘历史:元姑娘——中国真正第一位女皇帝的传奇人生
说到女皇帝,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武周的开国皇帝,同时也是我国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可是鲜为人知的是,武则天并不是唯一的女皇帝,也不是最早的女皇帝,在武则天之前已经出过了两个女皇帝了一个是唐高宗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陈硕真,号“文佳皇帝”;另一个是北魏时期的女皇帝元姑娘……更多
权谋之王朱高燧:从夺嫡之争到安享晚年,揭秘其人生轨迹
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其中老三朱高燧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他不像大哥朱高炽一样温文尔雅、学识渊博,也不像二哥朱高煦一样能一马当先、征战沙场;但朱高燧在争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毒辣比两个哥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变着法收拾自己的哥哥,还在他父亲朱棣药里下毒,企图矫诏篡位……更多
北齐武成皇后胡氏:从名门闺秀到青楼老鸨的荒诞人生
北齐武成皇后胡氏,被称为历史上的“第一淫后”,不仅和僧人太监一起乱搞,带着自己的儿媳妇一起开青楼,自己当了老鸨。甚至公开说过“为后不如为娼”的惊人言语但要知道的是胡氏出身望族,从小就是个知书达理的姑娘,为什么她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武成皇后武成皇后胡氏,父亲是北魏的名臣胡延之……更多
预言成真?揭秘刘秀称帝背后的神秘预言
古时候中国出过很多据说能够预测未来的人,写下了所谓的预言书,其中大家比较熟知的有袁天罡、李淳风的《推背图》、刘伯温的《烧饼歌》以及诸葛亮的《马前课》。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预言”李淳风其中很多都是人为编造,为的是假借天意证明自己或者自己支持的人能够成为人中龙凤……更多
南宋第一次北伐,为何要让岳飞领衔
南宋第一次北伐,作为对抗金国的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背后的决策过程和人选安排非常重要。在众多将领中,朝廷为何最终选择了岳飞来领衔这一重要任务呢?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军事需求有关。南宋建立之初,国力尚未稳固,北有强敌金国的压迫,内部又有不断的叛乱和民变。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
为什么说柴荣不死无法改变后世的进程
柴荣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他本姓柴,但因为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后来改姓了郭,但后世习惯称之为柴荣。柴荣是一个很有志向的皇帝,他曾经说过,假如上天能让我在位三十年,我将十年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柴荣驾崩时年仅三十九岁,在位六年,后世觉得非常可惜。因为柴荣在驾崩的前夕……更多
唐高祖李渊:被低估的开国皇帝,英勇与智慧并存
说到开国皇帝大家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很多人,比如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蜀汉先主刘备等等,其中唐高祖李渊虽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说到唐朝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他而是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真如很多影视剧里刻画的一样……更多
《万历十五年》有何魅力,让高育良奉为瑰宝
前几年热播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贪婪,誓要胜天半子的怒吼,以及官场老狐狸的逢源、攀爬之路。只是,在我们唏嘘各个人物不同命运的同时,一定不会忽略掉省委政法委书记的高育良视为“宝物”的书籍:《万历十五年》,可想而知,《万历十五年》能够成为官场老狐狸高育良爱不释手的宝书……更多
成吉思汗对金国中都进行了三个月的反复屠城,唯有哪人不杀
蒙古人攻破金国中都以后,因为中都曾经抵抗了蒙古人长达3月之久,因此,成吉思汗下令屠城!这是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前后进行了一个多月。蒙古人冲进每一条街道,每一家府邸,每一间房间,每一个角落,见人就杀,见财宝就抢。他们就像用篦子篦虱子一样,一家一家清理,一条街道一条街道往前推进……更多
聊聊暴君完颜亮的拳拳爱子心
海陵王完颜亮在历史上是一个名声很臭的暴君、昏君,比如他屠杀宗室了、杀夫夺妻了、祸害姐妹了、弑杀嫡母了、兴兵南伐了等等,但这样一个糟糕的皇帝,却是个还很不错的慈父。今天是父亲节,来说说这个声名狼藉的皇帝做为父亲的闪光点。1,完颜亮的子女们完颜亮以好色著称,但是他的孩子却并不多……更多
聊聊朱元璋第23个孩子朱栋的事
朱元璋的残暴人尽皆知,跟着他打天下的兄弟,几乎都不得善终,即使是后宫的妃子每天都是噤若寒蝉。但是此人对自己孩子格外的宠溺,给封地,赏千金。朱元璋一生有26个孩子,今天咱们主要讲一下他第23个孩子,朱栋的事。朱栋的出生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谓是老来得子,自然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更多
看看后金攻打宁远手段,就知努尔哈赤有多高明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刚过完年,努尔哈赤便率领诸子侄统领八旗大军,向明朝发起自广宁战役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其目标直指明军孤城宁远(今辽宁兴城)。当然,对于征战数十年,所向披靡努尔哈赤而言,这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当然,此时此刻,他还并没有把宁远城和袁崇焕放在眼里……更多
朱元璋如果生在三国时期,他是否能够一统天下
继“朱元璋千古一帝”论和“朱棣世界性大帝”论之后,又出现了“朱元璋穿越一同魏蜀吴”论,不得不说,朝代粉为了拔高自己喜欢的朝代和帝王,真是煞费苦心。有句话说得好:“一粉顶十黑”,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不会为朱元璋在网络上博得好的声誉和现象,反而会因此给自己的“偶像”朱元璋招黑……更多
为什么连朱棣都不敢跟朱标争太子
在我国封建时代,讲究多子多福,重家庭兴旺。又因国家普遍承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家中稍有资产的男子,都免不了身边常伴几位红粉佳人。更不用说当时无论是地位还是身家都排名第一的"天子"了。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除了忙于前朝政事,后宫生儿育女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下……更多
聊聊元朝对中原“杀人诛心”的5种方式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纵观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绝不是先进的文明代替落后的文明,恰好是落后的文明更容易征服先进的文明。因为落后的文明刚刚崛起时,凭借勇武善战的战斗力,利用快马弯刀,迅速完成对先进文明的征服计划。先进文明由于长时间处于文恬武嬉的状态……更多
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老国王为何选择在华下葬
朱棣登基后,朝中及民间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然而朱棣废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能搜寻到关于朱允炆的任何下落。也有人讲建文帝已经逃亡海外,带着焦急与不安的心理,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很有钱,要说郑和出海单单寻找朱允炆那肯定站不住脚,关于他出洋的目的咱们暂且不论……更多
崇祯为何不选择南迁,以图东山再起
崇祯帝殉国不久,多尔衮统率12万清军入关,不到一年时间就招降了各地明军40多万人,这表明明朝灭亡时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还有着不小的家底。清军中满洲八旗兵只有七万人,其他都是汉军和蒙古八旗,李自成的闯军虽号称30万,除去老弱病残,真正的壮年士兵也就十多万人……更多
从成吉思汗时起,元朝贵族从不碰什么东西
狗肉作为一种食材早在秦汉的时候就非常风靡,比如刘邦的将领樊哙在起兵之前的职业就是杀狗的,而到了宋朝的时候就出现了专门负责产肉的肉狗,和看门护院的狗区别开来。而到了现代狗肉也非常盛行,虽然有不少人反对将狗肉作为食材,认为狗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其实杀狗吃狗和杀猪吃猪没什么区别……更多
太监和宫女之间“对食”,朱元璋为何要严厉禁止
看到标题估计有很多人不太明白,什么是“对食”?,在这里我先解释一下,“对食”就是像夫妻一样过日子,太监没有妻子,而宫女没有丈夫,他们两个结为伴侣,就叫做“对食”。“对食”的情况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毕竟这是人的私欲,隋唐五代时期的《宫词》有云:“莫怪宫人夸对食……更多
聊聊最绚烂又最丑陋的明朝历史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无论其大小,故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故浩瀚无涯。——《另一半中国史》历史的赞歌应该献给那些主动拥抱文明,甘愿奉献血统,不求留下姓名的人们,无论他们是华夏还是蛮夷。历史的天空会同情迫不得已的人……更多
既然没有狸猫换太子,历史上的宋仁宗认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提到“狸猫换太子”这一戏曲桥段,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于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之后被人们改编成了各种各样的剧种,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各式各样的剧种形式,广为流传。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了,宋真宗时期,后宫嫔妃,刘妃联合太监郭槐将皇子偷换成狸猫陷害李妃的故事……更多
张居正操劳病逝,死后为何被抄家险遭鞭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古代官员把陪伴皇帝比喻成陪伴老虎,固然可以狐假虎威,却也是危险的,这一点在明朝首辅张居正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一生令人惋惜。张居正是湖北荆州人,23岁便考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在嘉靖皇帝在位时,张居正由于资历太浅,始终没有被重用,不过他冷眼旁观留心时局变化……更多
朱元璋问了死囚1个问题,死囚回答后为何被放了
咱们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皇帝也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暴虐的如夏桀商纣;有文青如李煜赵佶陈叔宝;有风流多情的李隆基、乾隆帝;有事业第一的秦始皇汉武帝;有武力值满点的铁木真忽必烈……然而从一个目不识丁、无权无势的小乞丐成长为一个朝代开国皇帝的,恐怕只有朱元璋一人尔。这角色跨度大啊……更多
刘伯温为何提醒朱元璋当心朱文正
公元1364年,刘伯温对朱元璋说道:“当心南昌。”朱元璋一怔,说:“不操心,朱文正在南昌。”刘伯温紧跟着又说:“那就当心朱文正。”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孩子,大哥辞世后,嫂子带朱文正颠沛流离。朱元璋参军小有成就后,朱文正就和母亲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对侄子很看重……更多
元朝1400万国土面积,为何到明朝就只剩下400万
用纸张记录下来的编年史是没有生命力的材料的编排和堆集,而真历史应该是活生生的历史,既然是活生生的历史就是可以用到我们生活之中的历史,那么一切充满真相的历史都是现代史。这是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历史大家克罗齐在《实践哲学》和《逻辑学》之中的原话。元朝时期是中国最大版图21世纪的中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更多
武悼天王冉闵的一生,从乞活军到冉魏皇帝
这是一个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滥杀无辜、残暴不仁、甚至把他蔑称为“奴仆之子”,也有人说他是替天行道、为民除害的民族英雄、甚至为他冠上了大帝的头衔;而他就是扑灭了后赵政权、颁布了杀胡令的冉魏皇帝—冉闵冉魏平皇帝、武悼天王—冉闵冉闵祖籍魏郡内黄县(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更多
浅谈明朝初期和中后期经济结构的变化
明朝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郑和七次下西洋和西班牙发现美洲新大陆几乎是同步进行的。中国和欧洲各国在对世界探索、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态度上表现截然不同,这导致两个文明不同的社会发展结局。研究明代经济结构性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世界格局变化和生产力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多
皇位背后的孝与礼:宋英宗濮议之争揭秘
我们之前讲过大礼议事件,说的是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后,为了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和大臣们争论的事件。这次事件导致16个大臣被杖责而死,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朱高炽被踢出太庙。而这种皇帝想追尊生父从而引发朝廷争论的现象,嘉靖帝并不是孤例大礼议事件宋仁宗赵祯在位42年……更多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血色丰碑丨杨靖宇智取大荒沟
提起杨靖宇将军大家都不陌生至今他的故事仍旧广为流传1936年秋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军部直属部队在桓仁、宽甸一带活动期间曾与刚刚改编为抗联第一军直属第十一独立师的左子元部联合行动于
2025-07-15 21:35: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
在吉林省吉林市磐石市,有这样一片山脉——春天杜鹃花红如霞,秋天枫叶红似火;最为奇特的是,在阳光照射下,山顶石砬子呈现出红色
2025-07-15 11:33:00
山河铭记|一封家书寻找安葬地后续:被收编一二九师,随军前往晋冀鲁豫
大皖新闻讯 “为救国工作誓死,为救国奋斗到底,希大人不必盼望。”7月9日,大皖新闻报道了六安籍烈士杜立成的一封家书,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2025-07-15 15:01:00
钱江观潮丨汪帆:匠心修古籍
今年五月,浙江图书馆启动浙图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修复工作,让传承数百年的珍贵典籍重焕生机。今天的《钱江观潮》,一同走近古籍修复师汪帆
2025-07-15 15:47: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红光故事永留磐石大地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由杨靖宇作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2025-07-15 12:36:00
沈正志:一句承诺,四十余年坚守,三代人接力
文化传承的脉动,从来不只在博物馆里静态展示,更在民间生生不息。在第二十届杭州市道德模范(平民英雄)发布活动上,一支“文保小分队”格外醒目——69岁的基层老文保员沈正志身着白衬衫
2025-07-15 07:06:00
大常村活捉日本兵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身着缴获日本鬼子军服的八路军武工队队长王立岗。(资料图片)1942年春,日伪军在晋中平川地区多次开展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
2025-07-15 07:31:00
范明公新著《范蠡·商道千秋》系列书籍问世,千年智慧重释商道
7月14日,著名传统文化学者范明公先生新著《范蠡·商道千秋》正式问世,该书以《史记·货殖列传》为核心,融合《计然策》《文子》精要
2025-07-14 14:45:00
王清州书法集|恣肆劲健的笔墨书风
《王清州书法集》是王清州先生十多年来书法艺术生涯的集中展现,由文物出版社于2025年1月正式出版。该书收录了王清州先生的书法代表作品105件
2025-07-14 14:45:00
刘铁飞《山神》获国际大赛“银肖像奖”
近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一届国际肖像艺术大赛评选结果揭晓:刘铁飞最新作品《山神》获得该大赛“银肖像奖”。刘铁飞获奖证书 本次大赛部分获奖作品国际肖像艺术大赛目的是创立一个国际顶级的肖像艺术展览
2025-07-14 14:46:00
世界非遗的当代传承:尼泊尔唐卡在京开启文明互鉴
7月13日下午,“梵境绘世·千年唐卡”尼泊尔唐卡高端艺术鉴赏会在北京正大中心举办,来自文化界、教育界、艺术界、收藏界等各领域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
2025-07-14 15:15:00
12岁离厦19岁时血战马尼拉 书写华侨抗战的英雄篇章
一个班10名华支战士的合影,半蹲在迫击炮旁的是刚升任班长的陈振佳。陈衍德教授 身着戎装的陈振佳在马尼拉前线。厦门网讯(厦门晚报记者 龚小莞)在1945年马尼拉解放战役的关键时刻
2025-07-14 16:10:00
抗战烽火中的客籍名人 | 田汉:戏剧演出成为“流动的抗战火炬”
1944年,日军侵袭广西,在桂林的大部分文化界人士,撤往贵阳。著名剧作家、《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就是其中之一,他带领“四维儿童剧团”出桂林
2025-07-14 21:43:00
7月14日,飞虎队中尉穆蔼仁的后人穆言灵和学生陈世明来到位于三山人文纪念园的抗日志士墙,祭奠曾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穆蔼仁。
2025-07-14 19: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