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娱乐

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

类别:娱乐 发布时间:2023-11-24 05:2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第七十八届文化讲坛

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

艺术赋能全球人文之城

11月19日,由解放日报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办公室主办的解放日报第78届文化讲坛在上海大剧院举行 我眼中的上海文化气质 奚美娟

让“中国声音”在世界回响 余 隆

让艺术寻找自己的土壤 张 军

舞出中华气韵上海精彩 季萍萍

天下故事 唯真不破 陈廖宇

互动篇

何婕(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播音指导):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解放日报文化讲坛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全场鼓掌)

欢迎来到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活动——第78届解放日报文化讲坛的活动现场。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大型原创舞剧《永和九年》的片段,演员们用他们的表演为大家演绎了天下第一行书的魅力。

而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期间,像这样的精品力作在不断地上演,凸显了上海这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魅力。

在今天的讲坛上,我们邀请到了艺术领域的各位名家,一起来探讨艺术将如何赋能全球人文城市。

他们是:影视剧表演艺术家奚美娟,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张军,上海歌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季萍萍,《中国奇谭》总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陈廖宇。(全场鼓掌)

(主旨演讲结束后,在圆桌互动环节中,奚美娟、余隆、张军、季萍萍、陈廖宇、吴孝明等嘉宾在何婕的主持下,畅谈各自的艺术观点及艺术创作。)

最好的艺术也许就在身边

何婕:吴孝明先生,您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遴选委员会副主任,看过很多优秀的剧目和演出。什么样的作品在您看来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自强?

吴孝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遴选委员会副主任):节目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向外的,一种是向内的。向外主要是当今世界上新的舞台表现形式,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学习和利用。向内则是让当代中国戏曲和戏剧在艺术节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展示和展现。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上海整座城市无处不散发着艺术气息。艺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生活就在艺术的氛围之中。讲述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能使上海这座城市不但有温度、有高度,更有实实在在的内在的力度。

何婕:我们知道,昆剧艺术在上海有许多的年轻观众。我想请问张军校长,您在工作中是如何把培养昆剧艺术新人和进行昆剧艺术普及结合起来的?

张军:谢谢主持人。

我大概3年前回到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当校长,刚开始还有点不适应。我回去的第一天,他们问我上班第一件事干什么,我脱口而出:我要去看早功课。戏曲学校明年建校70周年,早功课是戏曲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必修课,代表着戏曲人的精神风采和风骨。

戏曲学校规定,学员每天必须6点起来练早功。那天早上,我就一个个教室去看,在其中一个教室里,我看到很多孩子在练功。我心里感到很温暖,我觉得戏曲学校的精神还在。

我走进教室和大家寒暄,没想到有几个孩子正被捆在凳子上练扳腿,时间久了,一个孩子“哇”一下大声哭了出来。我赶紧过去蹲下来给那个孩子松绑并安慰他。

我后来和我的同事们说,在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灵魂出窍”了——我就是40年前来到学校的那个孩子,我还没有长大,我还躺在那张凳子上。

作为一名戏曲学校的学生,我当年不仅需要老师教给我吃饭的手艺,还要给我走向未来的勇气。我想,今天的孩子也是一样,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管教,更需要的是力量。

其实戏曲学校没什么花里胡哨的理念,只有最重要的三个字,叫“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首先就要把基本功练扎实。

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有机会看到世界上那么多新鲜的、前沿的艺术,但我们需要擦亮眼睛,最好的艺术也许就在我们身边,最有力量、最能在全世界展现我们的风采的,也许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非常深刻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只有靠我们自己,才能在未来走得更远。

把作品做好,自然会有人感兴趣

何婕:刚才季萍萍院长向我们简单介绍了原创舞剧《永和九年》,您能不能给我们再详细说说传统艺术内容是如何与现代芭蕾这种舞台表演形式结合的?

季萍萍:首先我觉得,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是很幸福的,因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原创舞剧《永和九年》集结了国内一流的创作团队。值得欣慰的是,这些主创人员在接到这个创作任务时,没有一个人跟我谈钱,他们都非常景仰这个作品。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所以每一位主创人员都是带着一种对传统文化非常尊重的态度来创作这个作品的。

其次,我觉得在艺术表达上,我们也要特别关注当下观众的审美追求,关注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我观察到,今天的很多年轻观众非常热爱传统文化,这次《永和九年》演出的时候,有很多年轻观众是穿着汉服来看的。这让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演出之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对舞剧的文化背景进行普及,比如增加观众对魏晋时期文化内涵的了解。我希望下一次这些观众走进剧场的时候不仅仅穿着汉服,还可以带一点魏晋时期的元素。这是舞剧之外我们的另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的功课,希望未来我们能够做得更加完美。

何婕:第二季的《中国奇谭》已经进入创作阶段,请问陈廖宇导演能否给我们透露一下第二季《中国奇谭》的内容?《中国奇谭》会更远地走向世界吗?

陈廖宇: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第二季的《中国奇谭》前期筹备工作都已经完成,现在正按计划推进。第二季的《中国奇谭》会有新的导演加入,也会有第一季的部分导演继续留用。

此外,第一季中比较受欢迎的《小妖怪的夏天》大电影版也已经在创作中。我们并不是把原来的小故事放大,而是在设定的架构下编一个完全崭新的电影故事。

在做第二季的时候,我作为总导演,最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件事情是,不要过度总结第一季的所谓成功经验。如果说第一季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正是因为我们当时没有去追逐所谓的成功,而是回到创作规律本身,没有功利心地去创作。

《中国奇谭》的创作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我们要去探索一些新的创作。既然是探索,就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我们做好了成功的准备,也做好了迎接失败的准备。

关于《中国奇谭》走向世界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作为中国的创作者,我们很幸运拥有这么多的中国观众,所以首先我们一定是立足于本土观众进行创作。而走向世界这件事,我觉得不用去想太多,只要把作品做好,自然会有人对你的作品感兴趣。

过去我们在创作中经常会这样想:我这里有很多中国文化特有的东西,外国人会不会看不懂?要不要把它们去掉?我现在不这么想了。因为当你把作品做得足够好的时候,外国人即使看不懂,但他觉得这是个好东西,他就会进一步去了解。恰恰是因为你给他提供了看不懂的东西,才使他有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所以,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回归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想那么多。

艺术创作的生命力要从生活中来

何婕:我要问一下余隆总监,上海交响乐团一直委约一些作曲家创作作品。在这些创作的作品中,您最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作品?

余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对音乐创作来说,不是每一个创作都能成功的。我们今天有一个误区,似乎每一次创作都必须成功。其实,像《梁祝》这样的作品,它的成功是在几百首、上千首作品的基础上诞生的。你能说这几百首、上千首作品就是没有意义的吗?我觉得并不是。

我特别同意刚才陈廖宇导演所讲的话,做好自己的事是最重要的。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规律,要尊重艺术规律,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当然,我们的目标是追求艺术的极致。

在我的眼里,中国作曲家和外国作曲家都是一样的。不是说外国作曲家就一定比中国作曲家好,或者那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外国作曲家就一定不能参与。我觉得今天这个世界文化都是相通的,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要尊重艺术规律就行。

最后我想说,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办得非常成功,希望今后能够保持下去,使上海的艺术市场继续繁荣下去。

何婕:最后一个问题请问奚美娟老师,假如您作为一名观众,您最希望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的平台上看到什么样的演出?

奚美娟:当然是想看到更多元、更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演出。另外,作为上海的一名艺术工作者,上海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我作为观众,其实也很想看到讲述当代上海人故事的剧目。

我记得曾经有一次,听人介绍洋山深水港建设过程中一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因为洋山深水港的整个建设过程历时好几年,有些建设者不得不长期和家人分居两地。有的工人不是上海本地的,他们的妻子就主动要求到工地上去做饭,这样她们就可以和丈夫团聚在一起。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故事非常打动我。洋山深水港这么大的一个建设项目,也是上海的品牌。如果写一部这样的作品,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来反映这个大时代,可能也是一个挺棒的角度。

像这样反映城市建设大工程的作品,我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有一部日本电影叫《海峡》,是高仓健先生和吉永小百合女士主演的,当时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海峡》讲的是日本最长的海底隧道青函隧道开凿成功的故事,高仓健在其中饰演一位工程师,在建设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以及来自家庭的一些问题,但他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我想到,如果在上海精彩纷呈的演出舞台上能够看到一部描写当代上海精神面貌或者呈现上海这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感人小故事的作品,也是蛮有国际化元素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建设者,看到中国当代人身上的精神面貌和喜怒哀乐。所以说,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原动力,最终还是要从生活中来。

何婕:精彩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不仅来源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同样它也来自于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精彩故事。

最后,非常感谢各位嘉宾。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马上就要圆满闭幕,正如余隆总监所说的,它是一场艺术盛宴,而我们所有的艺术工作者、所有的相关方以及观众共同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这场艺术盛宴持续下去,并且不断创新求变。

再次感谢各位,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统筹 曹 静

整理 徐 蓓 陈俊珺 沈轶伦

摄影 孟雨涵 董天晔

视觉 金 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4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进博故事丨魏蔚:加深文化社群多边交流,探索更多合作可能性
...到推动作用。记者:进博会正发挥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等四大平台作用。作为进博会的新朋友,您对此抱有怎样的期待?魏蔚:进博会不仅是贸易合作的平台,也是促进人文交
2023-11-09 11:19:00
西岸漩心Orbit首亮相徐汇滨江 艺术水岸国际论坛举办
...推力与纽带意义。论坛响应“上海2035”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发展目标,将进一步促进艺术产业交流,以艺术活跃城市节律、赋能经济文化发展、启迪理想的滨水生活方式。香
2023-11-10 21:19:00
艺术外滩,一个正在崛起的“全球艺场”
...博物馆之一上海博物院旧址的大楼,重新向世人展现了其人文历史底蕴及建筑之美。而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因《蔡国强:农民达芬奇》等一系列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当代艺术展,迅速吸引了全球的
2023-09-22 15:37:00
第八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举行 助力文化产业合作创新
...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11月7日电(记者 潘旭临)以“人文引领新财富·数字赋能新消费”为主题的第八届亚洲艺术品金融论坛6日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聚焦艺术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发
2023-11-07 16:29:00
同比增12.8%,苏河湾首季税收“开门红”
...一江一河”交汇处的别致样貌涵养产业增值、创新增值、人文增值同比增12.8%,苏河湾首季税收“开门红” ■本报记者 王宛艺苏河湾的“流速”,以日为单位。开春以来平
2024-04-13 05:40:00
...arch Center of Art-Synesthesia, RCAS)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基于艺术人文立场的通感研究机构
2024-04-14 07:17:00
“致敬世界地球日“范景翔公益首登”G60”上海佘山半程马拉松献爱发行《漫游者》致力“Lotus全球慈莲行动”国际关注
...anuel Kipsang等亦是2024\"G60\"上海佘山半程马拉松在中国体育人文培育、建设的社会贡献,更是在世界地球日期间,代表中国马拉松文化致力世界体育慈善的健康行动
2024-05-07 15:22:00
“2023深圳新潮艺述周”全球首发 掀起一场艺术与科技的新浪潮
...美食结合的实验单元;通过本土化艺术设计打造深圳在地人文景观的公共艺术单元;通过与深圳本地传统艺术的对话链接科技场景的深圳特别单元。据悉,活动持续三个月。“2023深圳新潮艺述
2023-09-05 15:02:00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以艺通心,打造人文城市新高地诸葛漪本报讯(记者 诸葛漪)昨天下午,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国际城市文化论坛在世界会客厅举行。论坛以“以艺通心、链接世界”为主
2023-10-21 05:49:00
更多关于娱乐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