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恩施日报
全媒体记者 刘学成
作为国家、省水稻品种抗性鉴定标准制定者和执行人,州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所长吴双清首次在全国稻瘟病最严重的武陵山区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为武陵山区和湖北省4000多万亩水稻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吴双清鉴定评价水稻区试品种5000余个次,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推广的新品种40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3亿亩以上,其中抗病和耐冷品种增长5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3万吨以上,降低农药成本45亿元以上;病区减少水稻产量损失10%以上,减少损失金额20亿元以上。获得主管部门高度肯定,鉴定结论至今仍在被采用。
扎根山区立志从事植保工作
出生于湖北天门农村的吴双清,家里以种植水稻为主,吴双清从小便熟悉水稻种植。
在原湖北农学院读书时,老师带着他和同学们在稻田里学习病害田间诊断技术。这是吴双清第一次认识水稻病害。
经过系统学习,吴双清了解到水稻病害有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化学防治是当时的主要防治手段,但对气味敏感的吴双清对化学防治有先天的拒绝。
水稻纹枯病与肥料和栽插密度有关,玉米大小斑病与玉米品种抗性有关,这些知识让吴双清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决定毕业后从事植保科研工作,做绿色水稻的保护者。
1985年7月,吴双清毕业后,选择支援恩施山区,进入原红庙农科所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系主任是恩施人,我从他口中得知恩施缺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当即决定申请到恩施工作。”吴双清说。
实现水稻病害绿色防控目标
多年前,水稻抗病研究是冷门。如今,吴双清主持的抗病鉴定对所有将在湖北推广的水稻品种具有“一票否决权”,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加工作后,吴双清有了施展的平台。正当他准备为理想奋斗时,地区农科所植保和土壤化学研究机构均被撤销。
吴双清被调到其他科室,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自发探索之路。这期间,他参加过水稻课题组、食用菌课题组和植物组培技术课题组。无论在哪个课题组,吴双清一直没有放弃水稻病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吴双清做的第一个系统试验就是肥料和密度对水稻纹枯病的影响,经过几年试验,他筛选出了防止纹枯病的氮磷钾三次配方施肥比例,更加坚定了寻找非化学方法防治水稻病害的信心。
20世纪90年代,吴双清开展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鉴定和筛选工作。
这些年来,无课题经费支撑、无稳定的专业团队、无独立研发机构支持,长时间没有科研效益,吴双清压力巨大,却孤独前行。
每每遇到研发瓶颈,数月冥思苦想;为了保证试验效果,常常在雷暴天气独自去稻田抢盖薄膜保秧苗;数十年坚持研究,吴双清一直没放弃……
2010年,恩施州农科院植保土肥所重新成立,吴双清有了独立的研发机构、稳定的研发团队和研发经费。
经过30多年研究,吴双清终于实现了以抗病品种布局为主、配方施肥为辅的水稻病害绿色防控目标。
探索出水稻绿色种植新模式
恩施州是水稻稻瘟病、稻曲病和冷害常发区、重发区。吴双清充分利用恩施生态地理条件开展研究,在水稻品种抗病性和耐冷性鉴定技术研发上有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全程监控技术体系研发方面成效显著。
吴双清首次公开提出“稻瘟病菌致病性时空假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并完善了湖北省和武陵山区水稻稻瘟病全谱生态模式菌群。
首次创立“五圃网络鉴定法”,显著提高了抗性鉴定结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首次建立并完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全程监控技术标准,为保障武陵山区和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
多年来,吴双清获各级政府科技成果奖励10项,被授予“2012年度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7年度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首届恩施州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州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30多年来,吴双清利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为政府、市场和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吴双清常年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种业企业等60多家机构开展技术合作与服务。
在他的努力下,州农科院现已成为湖北省国家水稻新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和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建设依托单位,成为农业农村部恩施稻瘟病野外科学观察实验站建设依托基地以及提高我国抗病育种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推动水稻绿色种植探索出可推广应用的新模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6 21: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