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05:12:00 来源:戏说三国

一杯酒的力量有多大?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仅靠一杯酒,就暗示手握兵权的将领们主动辞职,顺利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兵不血刃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杯酒释兵权”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

今天的故事也和一杯酒有关,但与“杯酒释兵权”后皇帝、将领皆大欢喜的“双赢”结局不同的是,这杯酒让西汉三个鼎鼎有名的将相之臣丢了性命,成为汉武帝时期影响很大的历史事件。直到今天,后人还在为这一事件的背后真相争议不休。

为了便于叙述和探究西汉这一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暂且将其称之为汉武帝“杯酒亡三臣”。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1、人物关系

灌夫,汉朝开国功臣窦婴家臣张孟之子,赐姓灌,历任中郎将、诸侯国丞相、太守等职。其人性格刚直,任性冲动,多次犯错被免官,后失势,在家闲赋,与窦婴是好友,曾因田蚡失约窦婴酒局、田蚡索要窦婴田地之事,为窦婴打抱不平而得罪当朝丞相田蚡。

窦婴,汉武帝祖母窦太后之侄,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其侯。其人性格和灌夫相似,其时也失势在家,和田蚡明争暗斗,更因田蚡恃权索要其田地,加深二人矛盾。

田蚡,汉武帝母亲王太后之弟,历任太尉、丞相,封武安侯。其人能言善辩,富有心机,骄纵跋扈,时为当朝国舅,权势正盛。

2、事件过程

公元前131年夏天,丞相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王太后下令列侯和皇族都去赴宴祝贺。灌夫因和田蚡有矛盾,不想去,在窦婴再三劝说下勉强参加。席间,田蚡敬酒时,朝臣们都恭恭敬敬,起身离座跪地表示感谢。轮到窦婴敬酒时,只有几个好友起身离座,其他人只是坐着欠欠身答谢。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灌夫看不惯,就起来挨个敬酒,先敬田蚡一大杯,田蚡没起身,说喝不了,灌夫就拿风凉话激他,田蚡还是不喝。敬到临汝侯灌贤时,灌贤正和程不识附耳私下说话,也没起身离座。满腹怒气的灌夫就当众大骂说:“你平时总说程不识的坏话,今天长辈(灌贤为灌婴之孙)敬酒,你却像个女人一样叽叽咕咕!”

田蚡看到这种情况,赶紧劝说灌夫,窦婴也示意灌夫快走,灌夫不听。众人见状,都借口溜了。

一场喜宴搅成乱局,田蚡终于发怒,以酒宴为王太后安排、扰局就是不敬之罪为由,下令将灌夫拘押,并追查灌夫的其他罪行,连同其家族全部定为死罪。

窦婴为了营救灌夫,给田蚡送钱赔礼,田蚡不为所动。窦婴只好偷偷上书汉武帝为灌夫说好话求情,汉武帝召集朝臣公开讨论,但大家模棱两可,谁也不肯得罪。王太后又极力维护弟弟田蚡,最终武帝派人彻查,发现灌夫确有不少过错,罪当处斩。而窦婴为灌夫隐瞒、说好话,犯了欺君之罪,也被收押。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当年十月,灌夫被全家处斩。年底,窦婴被斩。几个月后,田蚡得了怪病,整天看到窦婴和灌夫的鬼魂向他索命,吓得直喊“我有罪!我有罪!”很快不治身亡。

3、死因争议

一场酒宴一杯酒,三大名臣相继丢命,这无疑是西汉王朝的一场政坛大地震。表面上看,三人之死只是一场因敬酒纠纷引发的惨祸,但千百年来,关于三人的死因,后世一直存在争议。

有的说背后的元凶是田蚡因和窦婴、灌夫有矛盾,打击报复害死了二人,自己也因心虚害怕惊吓致死;有的说是王太后为保护弟弟田蚡,而给武帝施加压力,处斩窦婴、灌夫;也有的说,三人之死的真正原因是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借力打力,巧妙利用王太后及三人之间的矛盾,借机清除外戚专权。

结合当时的政治现状,不难看出,“杯酒亡三臣”事件,应该不是一场简单的酒局惨祸,其背后有着深刻复杂的政治原因和权谋博弈。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一)窦婴、田蚡的矛盾背后,折射的是新旧外戚权势之争

窦婴和田蚡都是外戚,汉景帝时,窦太后掌权,窦婴做大将军,田蚡只是个小郎官,经常去窦婴家中巴结讨好窦婴。汉武帝继位后,田蚡的姐姐王太后有了说话权,田蚡被封武安侯,野心开始膨胀,暗地里着手培植自己的势力,想和窦婴抗衡。

丞相卫绾去职后,因为窦、田二人职位相当,又都崇尚儒家学说,很受“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器重,因此两人都想当丞相。后来,田蚡听从门客籍福建议,推荐窦婴当丞相,以退为进,积蓄势力,借机以让贤提升自己的威望。

窦婴做丞相后,田蚡做了太尉,职位基本相当。期间,两人共理朝政,有过一段短暂的合作。但因大力推行儒学古制,得罪了爱好黄老学说的窦太后,二人皆被免职。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几年后,窦太后去世,窦婴失去了后台,田蚡后来居上,朝臣权贵纷纷依附田蚡。不久,武帝封田蚡为丞相,田蚡从此恃宠骄纵,购地娶妾,收礼纳贿,风头无比。而窦婴今非昔比,心中自然不平。此时,同样性格刚直、因屡次犯错被免职的灌夫,和窦婴惺惺相惜,两人成了好友。

田蚡仗着自己权势大,又派门客去索要窦婴的一块地,本就失势恼火的窦婴大怒,灌夫听说后也大骂田蚡,田蚡索地不成,也很生气,双方的矛盾日益加深。

为了彻底扳倒窦婴,田蚡决定先扳倒灌夫。上奏朝廷,说灌夫在家乡颖川横行乡里,民愤极大,请求朝廷处理。但灌夫也抓住了田蚡受贿敛财的把柄,事情不了了之。

但新、旧外戚之间的争斗已经公开化、白热化,双方明争暗斗,一旦时机成熟,都想置对方于死地。而田蚡喜宴敬酒纠纷正好给他提供了借力王太后,整垮窦、灌的绝佳机会。可见,窦、灌之死,其背后是新、旧外戚权势之争的结果。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二)窦婴、灌夫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二人的悲剧命运

窦婴、灌夫之死,除了田蚡借王太后之力清除异己势力,也与自身的性格弱点有关。窦婴刚直倔强,行事任性,不顾策略、后果,自恃功高,骄傲自大。倔脾气上来,天王老子也不怕。

窦太后是他姑姑,窦太后非常疼爱小儿子、景帝弟弟梁王刘武。一次宴饮时,景帝随口说:“我死后把皇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后非常高兴。窦婴却当场阻止,让景帝收回这句话,惹得太后很恼火,很快就找借口消除了他的名籍,以后不准他进宫朝见。

景帝废黜栗太子时,担任太子太傅的窦婴明知事情无可挽回,也多次阻止景帝,最后还赌气离朝隐居。朋友劝说利害,才回朝上班。后来窦太后又推荐他当丞相,景帝拒绝说:“我不是不想用他,是因为他容易骄傲,做事轻率不稳重,不适合做丞相。”“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史记》)一句话点出了窦婴的性格弱点。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而灌夫的性格比窦婴有过之无不及。史载“(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不喜文学,好任侠,已然诺。”(《汉书》)——刚直,好耍酒疯,说话不会拐弯,没文化,爱打抱不平,有求必应,说白了,就是个“二愣子”,这种性格,既能交往人,也能得罪人,还容易惹事生非,所以虽然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但多次惹事犯错被免职。

窦、灌二人这样的性格,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充满权谋博弈的封建官场上混,怎么斗得过能说会道、心机圆滑的田蚡呢?

(三)“三臣”之死,体现了汉武帝加强集权的高超政治手段

从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现状看,高祖刘邦死后,皇室权力经吕后、窦氏、王氏,大部分时间被外戚、权贵势力所把持、分割。特别是外戚,吕后差点倾覆了汉室江山;之后窦氏外戚又存在20余年,枝大根深。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想有一番作为,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而此时,经过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暂时稳定,给汉武帝清除外戚、权贵势力提供了时机。田、窦、灌三人,分别代表了新、旧外戚和权贵势力。对汉武帝来说——

灌夫必须死。灌夫虽然只是开国功臣灌婴的家臣,实际上成了权贵势力的代表。武帝时期,开国功臣家族(权贵势力)已经到了第二、三代,灌夫算是“官二代”,武帝对灌夫也一向看重并偏爱。

武帝刚即位时,曾调灌夫担任很重要的淮阳太守,后来又调自己身边任太仆。期间,因为灌夫酒后打了窦太后的弟弟窦甫,武帝担心窦太后报复他,还特意将其派到燕国任国相。

但偏偏灌夫是个不安分的主,屡次犯错被免后,回到老家颖川,仗着家富势大,天天招揽门客,吃喝扰民,横行乡里,名声很差。“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波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颍川”(《汉书》)。

虽然灌夫对皇权的影响和威胁并不很大,但对武帝来说,除掉灌夫,既是为民除害,又能打击权贵势力,还能替母亲王太后和舅舅田蚡出气,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窦婴可以死。窦太后去世后,窦婴虽然已经失势,对皇权威胁也不太大。但他毕竟是盘据朝廷20多年的外戚,而且经常和朝臣列侯交往,总想东山再起。灌夫当初投靠他,就是看中窦婴的这些上层关系。

灌夫家居虽富,然失势,卿相侍中宾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史记》)——两人都失势,窦婴想利用灌夫去报复那些原来依附、后来又离开自己的势利小人,灌夫想依靠窦婴去结交列侯,二人互帮互助,各取所需。

虽然窦婴和自己“主义”相同,都尚儒学,但结交列侯权贵、梦想东山再起,就成了窦婴可以死的理由。特别是,处死窦婴,还能为武帝带来其他好处:一是借机敲打以田蚡为主的新外戚势力;二是能应付王太后施加的压力。武帝好儒学,讲究仁孝礼仪。王太后曾因为武帝迟迟不处理窦婴,而发怒不吃饭。一边是自己的母亲,一边是盘据朝廷多年的旧外戚、且当初还曾极力反对自己当太子、现在还想咸鱼翻身的旧势力,权衡之下,舍弃窦婴就不难理解了。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为了给处死窦婴充足的理由,武帝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先是公开召集朝臣讨论此事,众议未果;又派人去翻查灌夫的旧帐,结果给窦婴定了个帮灌夫隐瞒劣迹的欺君之罪。后来又以窦婴自称有先帝诏书,而宫中无存档记录为由,加了个伪造诏书罪,终于合理合法地处斩了窦婴。

田蚡应该死。表面看田蚡是应该笑到最后的,但对武帝来说,田蚡任相以来,自恃国舅身份,骄横霸道,贪心专权,根本不把武帝放在眼里,早就难以容忍了。

史载“当是时,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库!”是后乃退。(《汉书》)——田蚡入内奏事,武帝说什么都得听他的,提拔高官,权利超过皇帝,气得武帝说:“你都封完了,我都没得封了!”甚至想占官署盖私宅,武帝大怒:“你直接把武器库占去吧!”

“杯酒亡三臣”是酒局惨祸,还是汉武帝借力打力?

武帝早就想拔掉这颗钉子,但碍于娘亲关系,只能暂时强忍。窦婴死后仅几个月,田蚡突然精神错乱,是机缘巧合,还是田蚡心虚害怕,实在蹊跷得很。更为蹊跷的是,丞相得病,武帝不是派医生、而是派了巫师去看他,本就心亏多疑、精神恍惚的田蚡不被吓死才怪!

其后不久,淮南王刘安谋反事泄,武帝查实田蚡曾受过刘安贿赂,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如果武安侯还活着的话,该灭族了——言外之意,当初除掉田蚡,还让他沾了个大便宜。这是不是暗示了田蚡的真正死因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6 09: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建文帝削藩失败原因:无基础、无策略、无威望
...,但是朱允炆显然是朱元璋培养的不合格产品。他既没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基础,又没有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微信如何效仿?况且年轻冲动的性格让他的世界观很简单,以为王师所至莫敢
2023-09-27 07:07:00
有人说唐太宗比不上汉武帝,汉武帝才是民族基石?
唐太宗远远比不上汉武帝:汉武帝开疆拓土一倍有余,河西,辽东朝鲜,福建,两广,贵州云南都是汉武帝力排众议,不惜代价拿下的。为汉民族奠定了两千年的基本生存空间,为华夏民族成为真正霸权
2023-06-21 13:40:00
太子刘据被害死后,汉武帝后来是怎样报仇雪恨的?
...,自己遭到清算。江充是怎么得罪太子的呢?当初江充被汉武帝宠信,任命他为直指绣衣使者,专门负责缉捕京城盗贼、监察王公贵族以及官员们的违规行为。江充到任之后,作为酷吏,他自然是严
2023-02-22 16:17:00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的军事成就
...秦国后而分封诸王便可知,可见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难度。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70岁。主要军事成就:开疆扩土,巩固边境,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
2023-10-13 21:51:00
优秀与好皇帝:赵匡胤的历史贡献与评价
...显然优秀的皇帝并不一定是好皇帝,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汉武帝,他出击匈奴就非常优秀,并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影响都很大。然而,对于汉朝的百姓来说,连年征战苦不堪言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
2023-12-27 15:42:00
汉武帝的家事:权谋、爱情与亲情的纠葛
...公主。一个儿子,胶东王刘彻,后来的皇太子,再后来的汉武帝。二,修成君,姓金,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母亲是孝景皇后王氏,父亲是金王孙。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后
2024-03-04 01:45:00
汉武帝时设立的内外朝制度,对西汉后期的影响有哪些
...度,汉朝时,承袭了秦朝时的制度,一直没有改变,直到汉武帝时期,西汉进入到了全盛时期,封建制度也进行了调整,“内外朝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汉武帝在继位后,针对地方势力实施
2024-06-22 14:44:00
这个皇帝没有大作为,却能和秦皇汉武太宗齐名
...一个建立帝王制王朝的人,还被称作为千古一帝;再说说汉武帝,不仅打败了匈奴,还让世界知道了身为“汉人”的尊严,并且还是真正的统一了中原;然后再讲讲唐太宗,以文治理天下,并且还开
2023-07-27 15:04:00
汉武帝宠信东方朔是什么原因?他真的是识人不明吗?
东方朔作为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另类奇才,人们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各种民间传说里。在汉朝时,他那玩世不恭、滑稽另类的形象便已被大肆渲染,而真实的自我却早就淹没在了历史深处。一另类的天才
2023-01-14 11:0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