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他的画,少了些鲜艳亮丽,更多的是厚重雄浑。
他的画,带你倾听艰苦年代里奋斗不止的嘶鸣,带你触摸金戈铁马中激情燃烧的岁月。
他说:“画,应该是有灵魂的,带着力量,鼓舞世人。”
他叫马明,国家二级美术师,贵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十余年来,他以画笔重现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记忆那段无畏艰险的岁月,创作了上百幅三线建设题材的画作。
5月13日,马明再次回到自己儿时的家——位于贵阳市原华文电工厂(已经搬迁)的老宅,拍照收集资料,进行写生创作。
“我小时候就住在这个只有10多个平方的小房子里,我在这里读了小学、初中……”马明沿着老宅走动,偶尔会伸手抚摸一下周边老旧墙壁上留下的一些缝隙,“这个钉子眼,和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生于斯,长于斯,对马明这样的三线后代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家园,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们的记忆深处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痕。
1975年,马明出生在贵阳市三线工厂之一的原华文电工厂的卫生院里。“我从小在厂矿长大,自幼喜欢画画,后来考上贵州省艺术专科学校美术专业,直到现在仍在从事绘画制作工作。”马明说,2009年,他和朋友相约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我没想到原工厂搬迁才几年,这里就突然显得这么破败……”
“我能不能用手中的画笔,讲述那段岁月的人和事,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讴歌三线精神?”
从那天起,马明走过贵州很多曾有三线建设的工厂,通过现场写生、家人朋友收集的照片,加上多场景混合的联想等,开启了自己以“三线建设题材为主线”的创作生涯。
《车间大门》《宿舍楼》《梦回》《托儿所》《暖阳》《旧迹》《黄土坡》《大食堂》《晨曦》 ……十余年里,马明依托深厚的美术功底和刻苦的工作,持续完成了100多幅三线画作,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三线记忆,工业遗产,军工文化……在这里,你将遇见那些记忆里,抹不去的时光。”马明告诉记者,“三线”题材,在众多题材里是小众题材,但是他却要把这个“点”继续深入下去,期待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认识三线,把三线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他的梦想是举办一场以“三线题材”为主题的大型画展,让“三线精神”永不褪色。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佳杰黄镇华 周麟宇
编辑 吴东志
二审 芦晓娟
三审 陈海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6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