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黄胜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当月,多地人民法院依法发出当地首份《家庭教育令》。《家庭教育令》成为破解家庭教育纠偏之困的一种有力手段。
1月10日,是江门新会区人民法院发出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的一周年。一年来,新会区人民法院发出了多少份《家庭教育令》?家长及监护人接令之后有哪些改变,取得了什么社会效果?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
行动
已发出八份《家庭教育令》
2022年1月10日,新会区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涉寻衅滋事刑事案件中,针对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不到位的情形,向存在不良行为的小兰、小希的监护人发出了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双方监护人当场承认自己监护失职并出具《家庭教育承诺书》,承诺将认真严格履行监督管教的责任,帮助未成年人回归正轨。
▲2022年1月10日,新会法院发出广东省首份《家庭教育令》,纠偏父母监护失职行为。
此令一出,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家长们如梦初醒:原来孩子教育不当也会犯法。
“据统计,去年以来,新会区人民法院累计已发出11份《家庭教育心语》、8份《家庭教育责任倡导书》和8份《家庭教育令》。”新会区人民法院副院长赵汝佳介绍道。
记者梳理新会法院已发出的《家庭教育令》《家庭教育心语》《家庭教育责任倡导书》发现,涉及未成年人的有斗殴、交友不当、无故夜不归宿、进出与其年龄身份不相符的场所、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家长和监护人被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主要缘于三种情形:一是家长因疏于管教或教养失当,导致未成年人罪错或不当行为;二是因婚姻破裂等情况影响未成年子女健康成长;三是缺乏对未成年子女网络活动的监管。
从内容来看,大部分《家庭教育令》责令监护人依法积极正确履行监护职责,做好对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教育,积极行使探望权,主动增进沟通联系和情感交流,关心、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
“法院纠正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旨在提醒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行为受到法律约束,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将依法受到惩戒。”新会区人民法院少审团队法官赵淑云表示。
据了解,《家庭教育令》是由人民法院发出的带有强制力的司法令状。如果义务人的行为没有改变,甚至变本加厉,法院视情节轻重可予以训诫、罚款、拘留等措施,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院发出《家庭教育令》之后,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教育令同时也强调加强指导培训和行为理念纠偏。在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时,我们就向监护人点明了监护失职的情况,并通过真实案例,详细释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求监护人树立家庭教育责任主体意识。同时,就如何树立正确家庭教育理念、科学提高家庭教育技能等方面,由新会区妇联人员对监护人进行指导。”赵淑云说。
完善
打通“发令”后“最后一公里”
《家庭教育令》发出之后,最怕的就是一发了之。
去年以来,新会区在实践中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一体化、立体式、全方位的司法保护。
▲2022年6月27日,新会法院“少审爱立方”未成年人审判与司法保护项目正式启动。
一方面,新会区人民法院、妇联、教育局联合实施“五个一”举措,即,发出一份“教育令”,纠偏家庭教育缺失;召开一场“家长会”,联动补学教育法;寄出一份“感化信”,挽救和感化不良未成年人;接受一份“承诺书”,唤醒父母责任心;至少做一次“回访”,跟踪督促整改落实。相关单位通过电话联系、现场走访、与监护人或同住家属会谈、向相关村(居)委会了解等多种形式开展回访活动,了解家庭教育改善情况,适时提供法律指导意见,目前已开展回访32次。
去年8月,当新会区人民法院对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的当事人小兰及其监护人进行回访时,了解到小兰有就业意向。于是,该院联合新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就业指导课”,帮助小兰提升就业能力,理性择业,重塑融入社会的信心。
▲新会法院工作人员联合人社部门,对接受《家庭教育令》的适龄当事人上特殊的“就业指导课”。
“不久前,小兰母亲主动来电,告诉我小兰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一改以前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坏习惯,在待人接物上变得有分寸,且慢慢懂得体谅父母工作的不容易,与父母的关系明显改善。”赵淑云说。
据了解,新会区人民法院根据所审理案件的实际情况,科学评估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责任缺失情况,根据缺失程度,分别采取提醒、告知和责令改正等措施予以干预。
“我的曾外孙小农5岁了,还没有入户,他爸妈不管他,我也没能力抚养他,该如何是好?”近日,年迈的黄伯来到“司法护苗驿站”,向驻点的新会区人民法院法官林金玲反映,其外孙女阿香未婚生下小农后,便带回给老人照顾,对孩子的事情极少理会。林金玲立即组织黄伯及其外孙女阿香开了一场温馨的“家庭会议”,郑重提醒孩子的父母肩负抚养、教育、保护义务,并在孩子入户的相关程序上给予指导。
“根据我们的经验,涉及未成年人的问题并不是一次咨询指导就能解决的。因此,我们以驿站为据点,法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跟踪辖区曾接受咨询指导的未成年人的情况,及时提供法律建议。”林金玲表示。她在最近一次对小农进行回访时发现,阿香正积极承担起照顾孩子的责任,小农入户口的程序也在推进中。
新会区妇联权益部部长钟劲梅介绍,去年以来,新会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每周举办亲子公益课堂,传播家庭教育新观念,更新育儿新方法,已举办系列公益课堂和亲子活动68场,参与人数超2720人次。去年,新会区妇联获评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
思考
家庭教育要从源头抓起
《家庭教育令》“医治”的往往是病态“带娃”的“重症”,大部分已经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问题。这个时候要管,显然已经比较迟了。许多受访者认为,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还要从源头抓起。
1月9日,记者在“新会微事”微信公众号上发起网络调查,在“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中”一问中,43%选择了书报、网络,34%选择了孩子学校或家长学校,15%选择了其他渠道,还有4%的人认为不用学。
“现在是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教育内卷,家长‘鸡娃’;另一方面是一些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于孩子疏于管教,尤其是夫妻离异或者外出打工的。但更为普遍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因此,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服务跟上来,很关键。”一位新会在读中学生的家长李先生表示。
“我们是普通职工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很重视。在工作之余,我会自己上网搜索育儿相关知识,家长会时,也主动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学生家长梁世萍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
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教师谭社胜认为,家庭教育的难点在于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足,不少家长只关注成绩和身体健康,认为将孩子交给老师,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即可,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但事实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受挫能力弱,心理问题不及时排解疏导,容易出现厌学、走极端的情况,甚至会引发自闭症”。
新会区妇联副主席黄艳芬表示,对于新会来说,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宣讲团成员主要是教师、医生、律师、民警、社工等各行业的专家,均为本地人才,而吸纳更高层次的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育人才有难度。二是受师资力量限制,家庭教育公益课程的质量和系统性有待提高,缺少可持续性的系列课程。三是家长学习的主动性不强。需要通过各种舆论和手段,加强对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成长,重视孩子的教育。
新会区人大代表、新会区家庭教育协会会长卢荣斌认为,所谓家庭教育,教育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孩子。信息化时代,网络和手机的普及让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信息比以往更加庞大、复杂,更加需要正确的引导,这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且综合性强的课题,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单凭学校或者家长力量不足以支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8 22:45:2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