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828年(唐文宗大和二年)的一天,时任礼部侍郎的清河人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
行前,文武百官于城门外摆好酒席为其饯行,现场热闹非凡。酒宴中途,时任太学博士的吴武陵,也骑着一头毛驴过来凑热闹。他此行不是为了讨杯酒喝,而是为了向崔郾保举一人。
众所周知,自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以来,到了唐朝时,这一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允许了“公荐”的存在。公荐,即当朝某些名公世卿及文坛名家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向主考官推荐那些他们认为有才学有名望的人。吴武陵此举正是为了“公荐”而来。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阿房宫赋》
一篇《阿房宫赋》,让崔侍郎眼前一亮,他直呼,此人可用。
文章作者便是与李商隐一并被称为“小李杜”的杜牧。不过,在他短暂的50年光景里,就有30年是在青楼度过。被后人调侃“守不住肉体却守住了灵魂”。“小李杜”虽然身处晚唐,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传奇的一生。
杜牧初入仕途
杜牧是官宦N代。
杜牧又叫“杜十三”,因为他在家排行第十三。从这么多的兄弟姐妹不难看出,这个家庭子嗣兴旺,家大业大。
确实,杜牧的家族属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佑是唐朝著名的宰相,其父杜从郁也时常是天子的座上客,不夸张地说,杜家绝对是京城之中的望族。这让很多人望其项背。
但古话常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艳,随着祖父和父亲的相继离世,杜家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父亲去世之后,杜氏一族犹如树倒猢狲散。家道中落,让15岁的杜牧提前知道了什么叫人情世故,什么叫人心险恶。
估计没有像杜牧这样的遭遇,就很难与之感同身受。史料记载,他家有一个忠实的老奴,后来因不愿离开杜家而被活活饿死。
杜牧很难过,不过生活总得继续,后来,他不得不跟着母亲寄宿在一家破庙里靠着野菜充饥。
整整10年,好在杜牧挺了过来。上天也许是公平的,它收走了杜家的显赫,不过仍然保留着杜牧才华。在杜牧25岁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余生因此而改变。
杜牧人生当中的这个贵人不是别人,正是开篇我们提到的吴武陵。
朝堂内外都把吴武陵叫狂人,因为此人有才情,他恃才傲物,甚至觉得很多人都不如自己。不过,狂傲的吴武陵看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后,才顿感惭愧,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是真的。他被这篇文章所折服。
多方打听之后,他找到了文章的作者杜牧,他当着正值青春年少的杜牧的面,拍着胸脯说:我一定让你金榜题名。
吴武陵这么有把握,主要是因为他在朝廷中有自己的人,而且当时朝廷有“公荐”这项制度,所以他就打算将杜牧这篇文章拿给当年的主考官、他的挚友崔郾。
酒过三巡之后,吴武陵直言不讳地说,依此人的才情,让他做状元如何?
崔郾面露难色,推辞说,状元已经有人选了。吴武陵不奇怪,他知道官场里面的猫腻。于是接着说:“如果当不了状元,退一步为第二名如何?”崔郾还是摇头。吴武陵说,再不行就第三、四名也可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名次也早就内定了。一直问到第五名时,崔郾仍有些犹豫,吴武陵气愤地说,若第五名再不行的话,就把这篇赋还给我!
崔郾虽然有些为难,但还是答应了吴武陵。就这样,杜牧以当年进士第五名的成绩走上了仕途。
醉梦扬州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却将春色入关来。”——杜牧
杜牧对此非常满意,并自赋了一首诗。
初入官场,杜牧被安排到弘文馆担任校书郎一职,也就是对那些古籍文献进行勘误校对,工作虽然轻松,但略显枯燥。不过杜牧还是认真对待,毕竟拿着朝廷的俸禄。
校书郎的工作是临时的,因为凭借杜牧的才情,日后肯定还能大红大紫。不过,后来杜牧收到一封信,遇见一个人,彻底打乱了他的生活。
公元827年,杜牧的好友沈传师被调任到江西担任观察使,临行前沈传师给杜牧写了一封书信,希望他可以跟自己一起前往江西赴任。杜牧对目前的京都生活非常厌倦,所以,他果断向上级递交了辞呈。
在江西,杜牧遇到了足以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女子,她就是张好好。后来一首四百多字的《张好好诗》,打动了她,也惊艳了后人。
《张好好诗》节选: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张好好是沈府的歌姬,在一次家宴中,当杜牧见到她时,觉得她的清纯犹如一朵莲花,便对其一见倾心。虽然有心将其纳妾,不过还没等他开口时,张好好已经成了沈传师的宠妾。“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张好好的一颦一笑都时刻牵动着杜牧,可她已经成了杜牧爱而不得的“白月光”。
这一次的情场失意似乎攻破了杜牧内心的情感防线,他开始流连于烟花柳巷之中。
公元833年,因为赏识杜牧的才华,时任宰相牛僧孺向皇帝保举了杜牧,杜牧又摇身一变成了扬州的节度使。
“借问春风何处好,绿杨深巷马头斜。”唐朝是开放的国度,当时的扬州更是繁华之地,来到此地,杜牧变得更加放浪形骸。据史书记载,杜牧除了处理必要的公务外,其他时间都在青楼度过。
3年后,杜牧又被调到洛阳担任监察御史,这是个五品的官职,虽说官阶不高,但手握实权。小到百姓生活,大到军国之事,杜牧都有权监管。
一段时间后,在拜别宴会上,宰相托人带了两本厚厚的册子给杜牧。原来里面记录的不仅有他当年在扬州的办公情况,自己到青楼的历史也有记录。杜牧吓出一身冷汗,他知道,这是宰相在提醒自己。
事后,杜牧向自己的伯乐保证,今后一定改正,专心为国家效力。
放飞肉体坚守灵魂
不难理解,杜牧出入烟花柳巷,虽然是表面风光,只不过是掩盖内心的孤寂和忧愁罢了,这一切都源自她内心深处的“白月光”。
调任洛阳时,杜牧确实收敛了不少,就在他决心洗心革面勤勉做事的时候,一次意外邂逅,又让这位大才子迷失了方向。
一次公干的间歇,他来到一家酒肆,一个不经意的回眸,却发现了自己的“初恋”,那可不就是张好好吗?杜牧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从喜欢到割舍,然后自己沉浸在日日笙歌当中,眼前的佳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当再见到心上人时,杜牧觉得这就是缘分,这也是造化弄人。
然而,让杜牧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张好好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的脸庞早已刻上岁月的风霜,从观察史的宠妾到沦落为民间一普通妇女,张好好一定经历了什么,也吃了不少苦头。
杜牧没有直击张好好的痛处,而是将酒肆买了下来送给她。此后,杜牧几乎每日都到酒馆来见张好好。
自古文人多风流,杜牧虽然贪恋青楼,不过他在政务处理上没有出现差错,这也是朝廷用他的原因。但他的这种行为,也容易让有心人抓小辫子。
公元842年,李德裕便以行为放荡为由将杜牧下放到了黄州做起了刺史,黄州之后杜牧又曾先后在池州和湖州担任过刺史。
杜牧的风流在当时已经被传开,即便是在洛阳时,他还是经常到青楼寻欢作乐。所以,他的很多同僚都避而远之。
一次,当地的兵部尚书举办家宴,请了不少朝廷官员。本来想请杜牧的,但考虑到他在外的名声,最终还是放弃了。可是,杜牧得到消息后却不请自来。
现场的人很意外,更让人意外的是,杜牧见到兵部尚书第一句便说:“听闻尚书府中有一位名为紫云的姑娘,不知道可否让在下见上一面?”
大家都听说了杜牧的风流故事,有些人还持半信半疑态度,但这一次事实摆在眼前,大家都投去了惊讶的眼神,或许他们心里在想,为什么当初那个能够写出《阿房宫赋》并且精通兵法的少年天才会变成这样一个酒肉之徒?
公元852年,50岁的杜牧在家中因病去世。他的一生虽然才情十足,却也足够荒唐,人生一共50年,但是他却有将近30年的时间是在青楼之中度过。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这是杜牧的“人间清醒”。有人说杜牧所做之事乃不得已而为之。晚唐时藩镇林立朝局混乱,著名的40年牛李党政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由于牛僧孺曾是自己的伯乐,因此杜牧被很多人定性为属于牛僧孺阵营,不过,杜牧在某些政见方面却又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不谋而合。
其实杜牧没有选择任何一边,正因为这样,他夹在中间非常不讨好。才华得不到展现,情场又非常颓废,所以杜牧大把的时间都在“日日青楼醉梦中”。
相比较而言,杜牧的肉体虽然被尘世所玷染,但至少在精神层面比当时那些只顾自己仕途不顾百姓死活的政客们要强上百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27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