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东西问|李宏卫: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研究?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2-07 13:44:00 来源:国际时事讲解

中新社广州2月7日电 题: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研究?

——专访中国林学会自然与文化遗产分会委员李宏卫

中新社记者 王坚

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与独特魅力的地貌类型,丹霞地貌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学研究版图中都有着特殊意义。中国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在丹霞地貌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开创性成果并处于国际前列。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典型的模式地,地质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其研究历经百年积淀且成果丰硕。

日前,以中国林学会自然与文化遗产分会委员、丹霞山拟建国家公园地质地貌科考专项(2021-2024年)负责人李宏卫为代表的丹霞山科学顾问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深入解读丹霞地貌命名的由来、中国在丹霞地貌研究中的卓越贡献与重要突破等,并以丹霞山地质保护与研究实践为例,展现丹霞地貌研究的生动成果,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推动丹霞地貌研究走向深入。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什么是丹霞地貌,它具有哪些特征?丹霞地貌命名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李宏卫:丹霞地貌是中生代至新近纪陆相近水平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发育的赤壁丹崖、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峡谷、嶂谷、石巷、岩穴等地形的统称。尽管丹霞地貌的定义还存在一些争议,但人们普遍接受丹霞地貌是一类红石陡崖状地貌。丹霞地貌景观形色俱美。丹霞地貌山体形态“顶平、身陡、麓缓”和岩石色泽“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区别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雅丹地貌等其它地貌最典型的宏观标志。

丹霞地貌研究近百年。冯景兰、朱翙声于1928年在开展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调查时最早发现“丹霞地貌”,并命名丹霞山红色岩系及其沉积盆地为“丹霞层”和“丹霞盆地”。

1938—1939年,陈国达考察广东丹霞山,先后提出“丹霞山地形”和“丹霞地形”等学术语,因此可以说是陈国达在1939年详细研究命名了“丹霞地貌”。1954年“地形学”统一改为“地貌学”,“丹霞地形”也改为了“丹霞地貌”。但直到1978年,曾昭璇与黄少敏在《中国东南部红层地貌》一文中才正式使用“丹霞地貌”一词。自此,丹霞地貌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丹霞地貌研究领域起步较早,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开启丹霞地貌研究进程的?有哪些标志性的研究成果?

李宏卫:中国丹霞地貌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冯景兰、朱翙声正式发表的《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之调查》。

早期开展丹霞地貌研究的中国地质学家是冯景兰、陈国达。陈国达于1934-1940年发表了《广东之红色岩系》《中国东南部红色岩系之划分》《江西贡水流域地质》《江西崇仁-宜黄间地质矿产》等多篇重量级学术论文,为丹霞地貌研究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之后,地理学家吴尚时、曾昭璇、黄进、彭华等相继开展丹霞地貌研究,推动丹霞地貌学科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40年代,吴尚时与曾昭璇对以丹霞山为代表的粤北红色岩系地质和地形进行了系统研究。1982年,黄进发表了《丹霞地貌坡面发育的一种基本方式》,推动了“丹霞地貌”这一术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2004年、2010年,彭华先后主持并成功申报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为丹霞地貌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中新社记者:丹霞地貌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独特角色,它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塑造、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有着怎样的意义?

李宏卫:丹霞地貌被誉为中国的地学国粹,是由中国学者首先发现并研究命名。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而广东丹霞山最具代表性。丹霞地貌区高度破碎化的地表形态,以及独具特色的红土类型,孕育着特别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包括了丹霞地貌区所特有的山顶、沟谷、洞穴和崖壁生态系统,以及随之伴生的生物景观多样性和特殊的生态过程价值。

丹霞地貌的独特生境孕育了大量的丹霞地貌特有物种,如丹霞梧桐、丹霞堇菜、丹霞山天葵、丹霞山过路黄等48个特有物种。陡峭的丹霞崖壁上发育有丰富的崖壁植物,如丹霞梧桐、丹霞小石积、金丝桃、萱草、黄花石蒜、卷柏等,这些植物能适应土壤浅薄贫瘠的生境,具有很强的耐旱能力,是受损红层地貌、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优良植物。

中新社记者:如何更好地提升“中国丹霞”在地质研究与生态保护领域的全球影响力?

李宏卫:丹霞地貌研究成果积极转化应用于自然遗产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等诸多方面,借鉴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中国丹霞自然遗产科研成果和保护建设案例,建议以更大力度推动更多的丹霞地貌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名录保护地品牌。2010年,中国东南部6省6地丹霞地貌区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5年来,6处遗产地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2004年以来,已有丹霞山、龙虎山、泰宁、龙岩、张掖、临夏、坎布拉等多地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湿润区、干旱区和高寒区等不同区域的丹霞地貌特色景观,共同践行“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长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新社记者:丹霞山作为丹霞地貌研究的重要基地,要打造全球丹霞地貌研究与保护的“核心示范地”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李宏卫:一是积极申报建成丹霞山国家公园。丹霞山是中国国家公园候选地,要对照对标国家公园建设要求、目标,积极部署实施丹霞山地质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计划,建成“全球价值、国家象征、国民认同”的美丽中国的典范。

二是谋划设立丹霞地貌研究中心。以丹霞山近百年的研究积淀为基础,申请国家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成立专门的丹霞地貌研究机构,组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联合国内外丹霞地貌区开展全球范围丹霞地貌对比研究。

三是争取科技部或自然资源部支持建设丹霞山地球关键地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丹霞山资源环境数据系统采集,定量研究地貌形成的构造制约和气候贡献,以及环境胁迫的生态系统变化,解密丹霞山特有物种族群繁衍生息之谜。

中新社记者:当前中国丹霞地貌研究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推动“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品牌走向世界?

李宏卫:当前丹霞地貌研究缺乏行之有效的定年技术手段。崖、墙、柱以及象形石等丹霞景观的形成年代尚不清晰,大多年代来自模糊推测或猜测。其次是理论体系不完整、不系统。目前关于丹霞地貌造貌作用过程的定量研究及其调控机制研究严重不足,水平多级高程面与垂向多级崖壁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晰,缺少构建丹霞地貌理论体系的奠基石。因此,丹霞地貌研究亟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和多元数据的系统收集获取。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要像“喀斯特地貌”一样得到广泛认可,需要地质学、地理学、地貌学、灾害地质学、生态学、地理信息学等多学科紧密联系和交叉协作。研究丹霞地貌演化与植物景观更替/扩繁协同作用,丹霞地貌与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文化发展关系,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自然遗产管理保护、构建人地和谐关系奠定研究基础。(完)【编辑:李润泽】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07 1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彩的交互碰撞,勾勒出“中国丹霞”的梦幻景观。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青年早期丹霞地貌的代表——贵州赤水丹霞地貌旅游区。赤水丹霞是大自然赐给贵州的宝贵遗产,也是当地发展旅游的主坐标
2023-08-15 03:28:00
...省建设厅及相关专家的支持。2007年11月6日,中国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在四川峨眉山举行。曾应邀考察赤水丹霞的澳大利亚专家罗伯特·瑞在发言时,表示希望介绍一下原本没有进入报
2023-12-07 06:07:00
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本报采访组世界自然遗产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
2024-06-11 07:31:00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领略遵义“双遗”之美
...20多项,为活动添彩。遵义市是全省唯一的一座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它们分别是中国丹霞赤水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土司遗址。接下来,一起来领略遵义
2023-06-10 19:41:00
文化中国行|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交相辉映
...让黔中大地集齐了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人类非遗代表作、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等诸多世界级遗产。 作为全国世界自然遗产地最多的省份,贵州有荔波茂兰喀斯特、赤
2025-06-13 11:57:00
龙虎山丹霞仙境秀其外  道教文化美其中
她们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中国第40项世界遗产,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以"中国丹霞"为名。今天的主角是世界自然遗产,
2023-03-17 17:10:00
天然的丹霞地貌博物馆,其被地质专家们赞誉为\
她们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中国第40项世界遗产,由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六处系列提名地组成,以"中国丹霞"为名。今天的主角是世界自然遗产、
2023-03-15 20:10:00
“双遗产”点亮贵州文旅游新目标
贵州省遵义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各一处,是贵州唯一的“双遗”之城。近年来,遵义市不断推进统筹守护和适度开发等工作,使优秀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获得经济、社会和生
2024-06-16 21:28: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蓝婴 杨柳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长江流域最大的瀑布,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竹类国家森林公园……这是赤水大地鲜活的自然肌理,也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全国首个
2023-11-09 06:15: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11月8日,“西矿街千峰北路口”“千峰北路迎泽大街口”两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投入使用。此次新增的两个“公车点”位于万柏林区重要的居住与商业集中地
2025-11-09 07:01:00
由省消防救援总队在钟楼街精心打造的“消防科普小镇”于11月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这一全国首创的消防科普宣传综合体,集消防科普讲堂
2025-11-09 07:01:00
11月8日,市卫健委发布消息,我市开展救护车清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救护车的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救护车运行管理水平,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益
2025-11-09 07:02:00
霜降一过,并州大地寒意渐浓,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却热度飙升:车间里机器轰鸣,塔吊下焊花四溅,路基上巨臂挥舞……四季度“收官战”打响
2025-11-09 07:02:00
11月8日,由太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太原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金秋搭桥架·就业有‘工’略”专场招聘会,在太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顺利举行
2025-11-09 07:02:00
宽城满族自治县孤山子村“两山学堂”话振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些年来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2025-11-09 07:32:00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体育赛事带动消费超411亿元赛事流量如何变消费“留量”河北省赛事经济有多火?河北省体育局提供的数据显示
2025-11-09 07:32:00
连日来,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市工商联分别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各自实际安排部署贯彻落实工作。民革太原市委会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2025-11-09 07:33: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活力运河②|清河古码头 文旅焕新生
清河古码头 文旅焕新生10月15日,清河县益庆和盐店博物馆里的沙盘复原昔日清河油坊码头舟船往来的热闹场景。 河北日报见习记者 崔玉洁摄卫运河左岸
2025-11-09 07:33:00
鲁网11月8日讯(记者 赵鹏飞 徐之的 通讯员 李甜)11月8日,立冬时节,荣成市中医院第八届膏方节盛大启幕,在场市民共同见证着这场融合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健康需求的养生盛会
2025-11-08 15:55:00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权威访谈·吉林篇|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将吉林打造成为新时代省域副中心
共识在凝聚,力量在激荡。 连日来,吉林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全会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在学思践悟中使其入脑入心,凝聚起奋楫争先的强劲动能
2025-11-08 16:03:00
谁敢相信已经立冬了!今天(11月8日)福州气温达30℃!
2025-11-08 16:10:00
这波“种草”河南,来自台湾青年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河南之行让我们深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厚重脉络,也亲眼见证了大陆发展的澎湃动能!每一步探访都像打开一扇窗
2025-11-08 16:14:00
徐家楼街道新华社区开展“暖‘心’立冬·暖‘新’一家”聚餐活动
鲁网11月8日讯11月6日,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新华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暖心驿站”为服务阵地,围绕“暖‘心’立冬,暖‘新’一家”主题
2025-11-08 16:27:00
党建领航暖立冬 志愿同心聚邻里—玉地山路社区“立冬・暖兮”沙龙活动传递双向温情
鲁网11月8日讯 (记者 薛同春)具备专业组织能力的青岛爱心角志愿服务中心与深耕“社区生态”服务领域的青岛市慈明慈善基金会携手发力
2025-11-08 16: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