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开栏的话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本报记者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报道。
即日起,本报推出“带着调研去采访”专栏,记者将把调查研究始终贯穿新闻工作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走进群众、反映呼声、破解难题。
10月18日下午,南昌县人民医院住院部。
“请稍等一下。现在正在查房,咱们待会办公室聊。”面对我的到来,南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万凤鸣有些诧异。
其实,当天的采访事出偶然——前几天,南昌日报编辑部接到了一封读者来信。在信中,一位名叫潘松龄的八旬老人写了两个故事,“表扬”南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对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照顾,并称赞“她们,是一群最高尚的人!”
这位老人经历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称赞帮助他的人?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以这份“表扬信”为开端展开采访。
“她们数十年如一日守护我的健康”
“我幸运生活在这个新时代,南昌县是全国文明县城,南昌县人民医院有着志愿服务传统,无私奉献的白衣战士在社区活动中认识我,他们此后数十年如一日,一班接一班守护我的健康……”接到信件后,我反复阅读了几遍。
这是一封手写信,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写信人对白衣天使的感激。
在信的结尾处,写信人潘松龄更是大加赞赏——“可贵不在一时,更可贵的是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不断地无偿地付出。他们的真情显现在微笑话语中。不愧为新时代的雷锋,不愧为新时代的南丁格尔。”
通过与潘松龄交流,我了解到,老人多年前因下肢溃烂而瘫痪在床,虽家距医院只有数十分钟的路程,但他无法顺利就医。2008年之前,潘松龄在南昌县人民医院开展的社区义诊中,与当时该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吴正香相识,并被纳入首批长期上门服务对象。自那之后,他每个月都会得到来自南昌县人民医院志愿服务队的免费上门诊疗服务。
“我身体不能动。这群女娃娃对我真的好,她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只要我有需求马上就能来。我本来想送锦旗,但身体不能动,只能给她们写表扬信。希望南昌日报能转达他们我的感恩和致敬。”潘松龄说,“你们可一定要好好采访万主任。她们真是一群好人。”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认为这里还有很多细节可以深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南昌县人民医院志愿服务队数十年如一日为潘松龄上门服务?除了潘松龄外,是否还有其他高龄老人也得到了相同的帮助?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是怎么长期接续下来的?
带着这些问题,我立刻与南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万凤鸣取得了联系。
“很多年轻医护人员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
10月18日下午,南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办公室里,我见到了万凤鸣。
“志愿服务?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吗?”得知我想对医院志愿服务进行采访,万凤鸣有点不好意思,“我们为潘松龄老人上门服务有十多年了。这是我们的常态化工作,记者还需要为这事专门来一趟?”
“事实上,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凸显,行动不便老人的健康维护一直是个问题。我为此而来,看看能不能找到可供社会推广的好办法。”我告诉万凤鸣,来采访不仅是对志愿服务做报道,还想以此让更多的老人了解志愿服务、理解志愿服务。
“哦,是这样啊。确实,现在很多老人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当他们身体不舒服时,就医是个大问题。咱们成立志愿服务队的初衷也就在这。”万凤鸣说。
明白我来访的原因后,万凤鸣把急诊科护士长陈力艳和儿科护士长王丽平叫到了办公室。
随着交谈的深入,大家也打开了话匣子。
“你别看我们团队现在发展得挺好。当年我们刚成立服务队时,可难了!那个时候别说上门服务,就连义诊都会让居民质疑。”回想起过去,万凤鸣有些感慨。
“难在哪?义诊和上门服务都不要钱,咱还是专业的医护人员,这不是挺好的吗?”我有些纳闷。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是来推销的。别人一听上门两个字就非常警惕。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居民有疑惑,社区也不敢让我们去做义诊。”陈力艳说。
说话的间隙,陈力艳从手机中翻出一张多年前她们在社区开展义诊的照片。
“别看现在居民们大都接受了志愿服务,但这在过去是非常艰难的。我印象中,曾经有人在我们做义诊活动时问我,你们是要推销什么药吗?我说没有,我们是县医院的,来给大家免费义诊。就这样,大家还是将信将疑的。”陈力艳说。
这几年,随着志愿服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我们医院现在还有很多年轻医护人员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万凤鸣很是欣慰。
“主要有哪些科室的医生加入志愿服务队?”我问。
“骨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康复科的医生比较多,这几个科室接诊的老年人比较多。有了他们,在上门服务或是下乡义诊时,可以在现场提供专业的治疗方案,甚至进行简单的诊疗。”王丽平说。
“还得让我们这些专业的人来”
“咱们聊聊潘松龄老人的故事吧。”拿出“表扬信”,我说。
“潘松龄老人是我们第一个长期服务的对象。在我来护理部之前,他就是医院的‘常客’。”万凤鸣说,第一次到潘松龄家中时,他还能自己下床活动,但如今“如果没有人帮助,他自己已经无法撑着坐起来了”。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和万凤鸣约定过几天一起去看望潘松龄。
10月21日晚,我和同事成奔如约来到南昌县人民医院。此时,万凤鸣和护士魏子英、樊婷已经拎着药箱在等我们。
潘松龄家离医院不远,万凤鸣在路上和我聊起了潘松龄的病情。
“潘松龄老人下肢溃烂,目前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治疗手段,我们今天过去给他换药。另外因为常年卧床,他的血压、血糖的指标也不是很稳定,我们还要给他测一下血压、血糖。”万凤鸣说。
说话间,潘松龄的家到了。
“哎呀。万主任你又来了。”看到万凤鸣的到来,潘松龄很是高兴。
潘松龄的家不大——一张书桌在窗边,旁边是一张窄窄的单人床,潘松龄就躺在床上和我们打招呼。
老人说:“这段时间还是老样子。”万凤鸣她们测血压、血糖,换药,再问问最近的情况,大半个小时过去了。
潘松龄的孩子都不在身边。“很多年前,我去县医院看病,当时的护理部主任吴正香就帮过我很多。后来万主任又开始‘接力’帮我。”眯着眼睛,潘松龄慢慢地说。
今年五月的一天,潘松龄在洗脚时,突然发现溃烂的下肢开始流血。“我赶紧打电话给万主任,她接了电话就带着医生过来给我看病。”潘松龄说。
“你腿这个地方之前就骨折了,你血糖还高,突然流血还得了?你自己又处理不了,我不得马上叫医生来。这种事,还得让我们这些专业的人来。”万凤鸣在边上插上了一句。
听着万凤鸣说话,潘松龄一直笑眯眯的。
“这十几年,多亏了县人民医院的这群娃娃,经常到家里给我服务。”潘松龄说,希望她们能在服务大众这条路上走得更好,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大家也都乐于去做志愿服务”
从潘松龄家出来,已近晚上8时。
“咱们医院在2007年成立志愿服务队。最早时全院只有60多名护士加入,现在有400多人了,每年还在不断有新人加入。”万凤鸣说,因为人数过多,她们还以科室为单位划分了小组——平时科室护士长带着本科室护士自行服务,在举办活动时,就由多个科室抽调人员。
在医院的志愿服务台账上,我看到了一组数据——2022年总共参加志愿者人次161人,服务时长664小时,对接老人14人,其中百岁老人2人,90岁以上7人。“用业余时间做志愿服务,那自己的休息时间呢?”我问。
“志愿服务也是大家轮着来,并不是每次都是一个人。”万凤鸣带我来到急诊科,护士高瞻正在忙碌,听了我的问题,她说,“而且大家也都乐于去做志愿服务。”
“为什么?”我问。
“现代护理不再是单纯地打针输液,大家也要与时俱进。和病人打交道,既是病人选择了我们,也是我们选择了病人。护士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内容,有的只是对病人的关怀。”高瞻说。
“现在我们去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志愿服务,他们都很欢迎我们。”高瞻说。
结束采访后,在回报社的路上,我一直回想着万凤鸣说的一句话“90多岁的章金媛奶奶还坚持上门义诊,我们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国事”。如今的南昌,在章金媛爱心奉献团的引领下,各大医院都成立了相应的志愿服务团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南昌县人民医院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了有益尝试。
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面对大量老年人,医院的志愿服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家庭、社会、政府、市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让时代发展的红利惠及老年群体,才能让每一个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有幸福的晚年。(全媒体记者高学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