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作为社稷之臣的高级官员们,不仅没有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采取措施,而是开始搞起了党争,朝堂之上分为了两大阵营,一种一派是世族出身的官僚,而另外一派则是庶族出身的官僚,他们相互看不顺眼,庶族出身的官僚认为自己是靠科举制度入仕,凭本事获得的地位,而世族官僚们不过是看着祖辈的积累,本身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而世族官僚则认为庶族官僚们就是一帮舞文弄墨的书生,格局太低根本和自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他们之间开始了明争暗斗,哪里还管得了国家如何呢?
唐朝中央的两个政客集团,一派称为“李党”,一派称为“牛党”。其中“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李吉甫曾经是大唐宰相,因此李德裕的仕途才能顺风顺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世出身。李吉甫做宰相时,政府曾经举报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内容是让大家给政府提意见,但提意见这种事得讲究方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言进谏并不能被人接受,没有几个人有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的胸襟,换了其他人的话,魏征有多少个头都不够砍的。在这次考试中,担任县级政府中等官职的牛僧儒和李宗闵,他们在考试时针砭时弊,对于政府有深刻的批判,本来考试的目的就是让人来挑毛病的,但是这两位老兄火力全开,让身为宰相的李吉甫如坐针毡。在李吉甫看来,这两个人是在攻击自己,因为宰相执掌朝纲,你们攻击朝廷治国理政不行,不就是说我李吉甫有问题吗?
两个人都是庶族出身,在李吉甫看来,这两个人都是不识抬举,皇帝想要人歌颂太平盛世,你们两个却来唱反调。李吉甫大怒,结果这次考试除了主考官外,所有官员都被贬职,而“罪魁祸首”牛僧孺和李宗闵在李吉甫在位时,尽管政绩不错,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提升。本来这件事,随着李吉甫的去世可以到此为止,但是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父亲堂堂大唐宰相,竟然会被两个庶族小吏指指点点,他接受不了,决定替父亲继续出口恶气,但他要等待机会,因为他不是宰相,需要联合其他力量。机会不久就来了,一次考试舞弊案件中,李宗闵和李绅都对主考官有请托,想让他关照下自己人,但这位主考官关照了李宗闵的人,却没有把李绅的话放在心上,这下让李德裕抓住了机会,他和李绅联合起来上奏,结果李宗闵被贬谪。
李德裕这种处心积虑为父报仇的做法,让政府高级官员分作了两派,他们之间互不相容,是一派的就姑息纵容,如果是另外一派就排挤打击。一时之间朝堂之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后来李德裕和李宗闵都成了宰相,两党开始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时李宗闵背后有宦官的支持,因此在这次争斗中占据了上风。不久就把李德裕和他的党羽都流放到地方去做官,远离了权力中心。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吐蕃王国的维州主将投降,这样大唐就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这个失落已久的要塞,李德裕很高兴,他立刻上报朝廷,并草拟了一份收复失地的计划。但是这个奏折被李宗闵和牛僧孺给拦截了,他们宣称我们大唐和吐蕃是友邦,不能因为一座城池破坏我们的邦交。结果导致维州失落,哪位吐蕃的降将及随从约千余人也被吐蕃处死,这件事引起了公愤,因为这叫什么?这叫因私废公,你把降将还给吐蕃,以后还有谁会来投靠呢?因此,在举国上下的牛僧孺被迫辞职。
李德裕入朝后,本来有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两派人和解,但是在有人对李宗闵提出让李德裕担任科举主考官的时候,李宗闵拒绝了。不过他勉强答应推荐李德裕做御史大夫,这个职务和宰相同一等级,本来李德裕知道消息后,内心很感动,打算和李宗闵和解,但是李宗闵反复无常,他没有容人的心胸,因此朝令夕改,第二天就变了卦,这让李德裕火冒三丈,他认为“牛党”的人就是在戏弄自己,就和当年他们言词犀利的对付父亲李吉甫一样。这样一来,李党和牛党和解的大好机会,就彻底一去不复返了。
不久后,李德裕成了宰相,他和御史大夫联合起来,把李宗闵赶出了长安。但是李德裕这个人清高孤傲,和宦官相处的不是很融洽,而这些宦官才是主事之人。李宗闵因为得到宦官的帮忙,不久后又回到了长安官复原职,李德裕则被赶出京城。李德裕意识到宦官作用很大,于是放下身段主动结交宦官,在宦官们的帮衬下,李德裕再次被招回长安,又重新当上宰相。节度使刘从谏去世,他的儿子想按照“河朔四镇”的惯例,由自己继承节度使,李德裕坚决反对,并出兵讨伐获得了胜利,李德裕向皇帝汇报说牛僧孺和李宗闵与叛军有勾结,李宗闵还曾经给叛军写过信,但这封信是找不到的,因为阅后即焚了。但被俘的叛军将领中有一个人说自己知道这件事,还有人出来告发说牛僧孺在叛军失败的那天叹了一口气。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牛党”的两个首脑人物:牛僧孺和李宗闵,李德裕的目的很明确,我不想继续玩游戏了,这次要把“牛党”连根拔起,彻底铲除掉。
在李德裕看来,他的计谋万无一失,谋反的罪名必定会把两人立即斩首。可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时候,宦官并没有按照他的意图办事,而是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两个人仅仅被流放到外地做官,并没有被砍头。李德裕不久也因为新君即位被流放,因为这位皇帝做亲王时就看李德裕不顺眼,不久李德裕和李宗闵死了,党争才宣告结束。尽管李德裕的能力和牛僧孺的品德都为后人称道,但是他们挑起的党争却是因为个人恩怨,一旦牵涉到党争他们就红了眼,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李德裕甚至联系皇帝停止考试选拔制度,他说:“平民没有礼数,不能理解皇帝的心思,世家子弟从小就耳提面命,用不着特殊训练,就知道朝廷的礼仪,而平民出身的人,尽管有能力,但对于宫廷礼仪这些却丝毫不懂。”
李党和牛党之争,就是门第世家和庶族之争,本质是旧利益者和新兴势力之争,这次党争持续了整整二十六年,这是门第世家最后一次反扑,当唐王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后,进入了残酷而持久的混战,军功成了衡量的标准,因为土地荒芜导致门第世家彻底崩溃,门第世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