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我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王巍
作者:
《光明日报》( 2024年06月17日 07版)
王巍
今年是光明日报创刊75周年。这份报纸不仅是中国学术发展和文化繁荣的见证者,更是我个人学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我与光明日报的初次邂逅是在1978年,当时我还是吉林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生。当时,《光明日报》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不仅引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在我心中播下了学术探索的种子。
1997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第一篇文章《世纪之交考古学精品战略的实施》,由此与光明日报结缘。光明日报学术性、理论性强,审稿周期短,能及时反映学界最新动态,引领学术发展,被学者们格外看重。此外,光明日报读者面广,在强调专业性之外,语言也更加通俗,广大学者可以通过光明日报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
2000年,我和此前一起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不约而同主张开展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由我撰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构想》在《光明日报》发表,为探源工程的立项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我被任命为负责人之一。20年来,探源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成果的阶段性展示,都首先在《光明日报》上与公众见面,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
去年,我还有幸成为中宣部宣教局与光明日报合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的主讲人之一,讲述了西辽河流域的文明化进程。报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宣讲视频、文章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进行推介,被很多受众关注。
自1997年刊发第一篇文章起,27年来,我也正好在《光明日报》发表了27篇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我的学术成长历程,也反映了光明日报在学术传播上的影响力。
我对光明日报深怀感恩之心,衷心祝愿光明日报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发扬自身优良传统,不断引领学术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尚文超、刘梦、方莉、方曲韵、赵斌艺整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7 08: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