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刘志诚,1919年生,1939年12月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团巡视员、新四军军直政治部组织股长、组织科长,2000年在南京逝世。
1945年,日寇残酷的“扫荡”“蚕食”和“清乡”一次次被粉碎,新四军军部驻地——淮南路东根据地更加扩大,军部机关和直属部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开展了整风、生产和大练兵运动,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部队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为执行大反攻的光荣任务,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检阅各条战线取得的成绩,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早日到来,军首长决定于1945年建军18周年之际,在军部驻地附近的张公铺(地处苏皖两省分界处,现属安徽省天长市)召开新四军军部机关暨直属部队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我当时任新四军军直政治部组织科长,负责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具体筹备工作。
8月1日,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按期举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单位民主评选出来的英模共200多人,其中有学习模范、劳动英雄、神枪手、投弹能手、各行各业的先进工作者和先进单位代表。
8月10日,军部特务团(警卫团)接到军首长命令,立即向天长县城进军,实行反攻。我受军直政治部派遣,随部队出发帮助工作。部队开到天长城下,日寇龟缩城内,依靠多年经营的防御工事,拒绝向我军投降。部队正在准备强攻时,收到军部电令:立即转移兵力到六合,与路东军分区所属的来六支队(当时来安、六合是个县)配合一起,攻占六合县城,同时命令我代理特务团政治处主任。
8月18日下午,部队开到六合城北四五里一带村落集结。19日夜晚攻城战斗开始了,当时还没有推行炸药爆破,而手榴弹投掷却是我们的过硬本领,不少战士都可以投60米以上,我们就用成排的手榴弹代替迫击炮。几个主攻连的投弹能手大显神威,他们隔着护城河集中手榴弹向城门楼上敌人防御工事里投掷,炸得敌人血肉横飞,伤亡惨重。突击队在步枪和轻重机枪猛烈火力的掩护下越过护城河,架起长长的云梯,登上城墙,在一阵阵爆炸声、喊杀声中,歼灭了据守北门和西门城楼上的敌人。城门打开了,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冲进城内。20日,我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了六合县城,全歼守敌,取得了大反攻的第一个战斗的胜利。
9月6日,新四军三师部队攻克了淮阴城,整个苏北地区连成了一片。9月9日,我们部队进入淮阴城,接替了三师的防务。从“八一”群英盛会,到“九九”进驻淮阴,历时整整四十天,这是不寻常的四十天啊!这段经历是永远难忘的。
(参考资料:《南京党史》第143期)
志愿者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志愿者李洋哲——
在历史的回响中读懂担当
每次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墙上镌刻的遇难者姓名、展柜里泛黄的战时物件,心中总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沉重。而当我读到刘志诚老战士“难忘的四十天”口述史,这种沉重里又多了一份对“抗争”的深刻理解——在南京城经历浩劫时,正是无数如刘志诚般的战士,在烽火中坚守、在战场上冲锋,用热血为民族撑起希望。
作为纪念馆志愿者,我常为参观者讲解战时百姓的苦难:那些被摧毁的家园、被迫分离的家庭,与刘志诚老战士笔下“日寇‘扫荡’‘清乡’的残酷”相互印证,让我更懂他和战友们战斗的决心。
讲解中,我也常被参观者的反应触动。有一次讲到“军民互助”,说起百姓为部队送粮、缝衣的故事,一位家长对孩子说:“你看,当年就是大家一起努力,才打败了敌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纪念馆的志愿服务和口述史的传播,本质上是同一件事——都是让年轻人知道,和平不是凭空而来,是战士的牺牲、百姓的支持共同换来的。
纪念馆的展墙无声,却记录着民族的伤痛与抗争;刘志诚老战士的口述史质朴,却饱含着战士的信念与担当。作为青年志愿者,我愿继续在纪念馆里守护这份记忆,也愿把口述史里的抗争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我们铭记苦难,是为了珍惜当下;我们缅怀英雄,是为了传承那份“为家国奋斗”的勇气,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本组整理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祝东秀通讯员周静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1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