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糖尿病患者因并发症前来医院就诊的情况并不少见。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全科医生需掌握糖尿病足的早期识别要点,尤其要指导患者关注5个关键部位的检查。
一、足底:神经病变的“第一感知区”
足底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最早受累的区域。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足底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蚁走感。患者常形容“像踩在棉花上”或“有蚂蚁爬”。这种感觉会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形成“袜套样”分布。
检查要点:
触觉测试:用10克尼龙丝垂直轻压足底,若患者无法感知,提示保护性感觉缺失。
温度觉检测:用冷热金属棒交替接触足底,患者若无法分辨温差超过2℃,需警惕神经损伤。
自主神经功能:观察足底皮肤是否干燥脱屑,若合并汗腺分泌减少,易引发皲裂感染。
二、足趾:微循环障碍的“预警灯”
足趾因处于身体最远端,常最早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可能发现足趾颜色发紫、皮温降低,或单侧足趾异常发热(可能提示感染)。严重者会出现静息痛,即不活动时也持续疼痛,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患者更易诱发,出现症状需尽早排查血管或感染问题。
检查要点:
动脉搏动:触摸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若减弱或消失,提示下肢动脉硬化。
皮肤温度:用红外线温度仪测量双侧足部温差,超过2℃需进一步检查。
趾甲变化:观察趾甲是否增厚、发黄或易碎,合并真菌感染时可能形成甲沟炎。
数据支持:统计显示,60%的糖尿病足患者首次就诊时已存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三、足背:血管病变的“放大镜”
足背皮肤薄,血管表浅,是观察下肢血供的“窗口”。血管病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苍白或发绀,运动后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数百米后小腿酸痛,休息后缓解)。
检查要点:
毛细血管再充盈:按压足背皮肤,松开后若颜色恢复超过3秒,提示微循环障碍。
踝肱指数(ABI):用血压计测量踝部与上臂血压比值,ABI<0.9提示下肢缺血。
超声筛查:对高危患者进行血管超声,可发现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狭窄。
干预建议:每日泡脚水温≤37℃,时间≤10分钟,避免热水烫伤导致溃疡。
四、足跟:皮肤屏障的“薄弱点”
足跟因长期受压,皮肤增厚易形成胼胝(老茧),患者因感觉减退,常忽视胼胝下的微小创伤。自主神经病变导致的皮肤干燥,更易使足跟皲裂,成为细菌入侵的通道。
检查要点:
皮肤完整性:观察足跟有无裂口、水疱或红肿,尤其注意趾缝间是否潮湿(易发真菌感染)。
胼胝处理:发现胼胝后,切勿自行用锐器修剪,应去医院由专业人员处理。
保湿护理:每日用无刺激润肤剂涂抹足跟,避免趾缝间涂抹以防潮湿。
五、足踝:关节变形的“隐形推手”
长期神经病变可导致足踝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形成“弓形足”“鸡爪趾”等畸形。这些畸形会增加局部压力,导致皮肤破损风险升高。
(一)检查要点:
步态分析:观察患者行走时是否拖步、外翻,鞋底磨损是否不均匀。
关节活动度:检查足踝背屈、跖屈是否受限,提示肌肉萎缩。
X线筛查:对疑似畸形患者拍摄足部X线片,排除骨折或夏科关节病。
预防措施:选择宽松、透气、有支撑的鞋袜,避免穿露趾鞋或高跟鞋。
(二)全科医生的“三步管理法”
早期筛查:对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神经血管评估,涵盖10克尼龙丝试验、ABI检测。
健康教育:开展足部护理知识宣传,详细讲解“每日五看”的内容,即每日查看足部皮肤颜色是否有异常变化、温度是否过低或过高、有无肿胀情况、是否存在伤口以及脚趾甲的状态是否正常。
分级转诊:对ABI<0.6、存在溃疡或感染的患者,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血管外科或足病专科。
通过指导患者关注足底、足趾、足背、足跟、足踝这5个关键部位,使其能够识别早期风险,再结合全科医生的规范筛查与系统管理,可显著降低截肢风险。
?梁元波 柳城县太平中心卫生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1-1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