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 通讯员毛青卿)近日,在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阳日镇阳日村,一场特殊的“爱心托管班”正在进行。“同学们知道吗?曾侯乙编钟能演奏出现代钢琴的所有半音阶……”大学生志愿者王雪正带着孩子们用剪纸复刻编钟纹样。在她身旁,青衿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正指导孩子们进行情景对话练习。这场持续31天的社会实践,累计开设特色课程80课时,服务乡村儿童100余人。
这是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衿志愿服务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生动实践。自7月初起,这支由12名师生组成的团队在团委干事张琰带领下,深入阳日村开展为期31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教育帮扶、文化传承、心理辅导等多维度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在阳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两弹一星”精神课堂气氛热烈。志愿者徐学渊通过钱学森回国故事沙画视频,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科学家精神娓娓道来。这种“红色教育+艺术呈现”的创新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在深山课堂焕发新活力。
在村委活动中心,阶梯式普通话培训课程有序开展。从声韵母趣味绕口令到《少年中国说》集体朗诵,志愿者们设计的“基础发音—情景对话—综合展示”三阶教学体系成效显著。当地小学生王梓涵从不敢开口到主动担任朗诵领队,其家长表示:“孩子的变化让人惊喜。”
实践团还创新开展了“非遗文化体验周”活动。通过编钟音乐赏析、传统剪纸创作、民俗故事会等多元形式,让沉睡的非遗文化“活”起来。村委会办公室赵强介绍,团队特别研发的“听得见、摸得着、做得来”非遗课程包,已被当地小学纳入课后服务课程模范。
“我们探索的是‘扶志+扶智’的双扶模式。”指导老师张琰表示,本次活动紧扣神农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需求,构建起“红色铸魂—文化传承—心理护航”的立体服务体系,实现了高校资源与乡村教育的精准对接。
据悉,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持续选派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将与阳日镇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推动“爱心托管班”向常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责任编辑:黄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14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