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情感

古稀老人二十年坚守见证荒漠变林海

类别:情感 发布时间:2024-06-12 06:5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通辽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萍 通讯员 周国衡

时值初夏,万物丰茂。李海文正在指挥车辆装杨树苗,他的身后是纵横交错、生机勃勃的林带。

今年已77岁高龄的李海文是科左后旗查日苏镇公司塔班格日嘎查村民,虽然顶着一头银发,但精神矍铄,一点也瞧不出与沙魔抗争20多年的苍老与疲惫。“城里人想象不到当年的沙尘暴有多凶!我植树的头一年,仅一月到五月间就发生了18起沙尘暴,浮尘、扬沙遮天蔽日,‘一碗米,半碗沙,五步分不清爹和妈’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让家乡变绿在那时就成为了我的梦想。看!如今的满眼绿色,是我挑战无数个不可能换来的!”忙碌中,李海文挺直了脊梁,自豪地说。

“挑战不可能!”是李海文的口头语。“我家几代人生活在这片荒漠上,当年的沙漠化程度难以想象,农民劳作一天回到家,身上、脸上、鼻孔里、耳朵里、鞋子里全都灌满了沙子……可不管怎样不好,这始终是我的家啊,那时候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要改变它!”言谈中感受着李海文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上千亩寸草不生的沙丘,如今能变成满眼绿色真的是可喜可贺!“我心里一直有个绿色梦,大半辈子忙于工作,没时间细想,直到退居二线,那个梦也复苏了。我这几十年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凭着一股傻劲,跟沙魔斗,咬牙苦撑到今天。”李海文动情地说。

在李海文的带领下,沿着一条随坡起伏的土路进入苗圃。这里最早是一片流动沙丘,种啥啥不长、栽啥啥不活,李海文不死心,一锹锹挖坑,一遍遍放苗,不间断地浇水培土,精心栽下每一棵树苗。有时候,头一天辛苦栽下的树苗第二天就被大风刮飞了,那就重栽!无论多难,他都不曾想过放弃。“在沙漠种树,我挑战的第一个不可能就是打井!”李海文回顾往昔,泪眼朦胧,“花钱请来打井队,掘地10米竟然打不出一滴水来。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上来倔劲儿,10米没水就打20米,20米没水就打30米,直到打出水来为止。就这样,三年时间成功种下了11万棵树苗。”

眼前这片宜人的翠绿,是李海文用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浇灌出来的。最困难时,他咬牙卖掉了家里的34头奶牛。为了绿色信仰,他耗尽半生积蓄,甚至把自己和老伴儿的退休金也都搭在了里面。

荒漠上种树取得成功后,附近的村民也想加入,李海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偿提供3万棵树苗以及技术支持,他满怀激情要带领着大家干出一番绿色事业。

“沙漠造林真难啊,我从2003年开始订杂志、买书,不断在实践中摸索,也算是半个专家了。”李海文笑着说,“党的十八大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五年前我又有了新的想法——让绿色升级,打造沙漠果园。走,咱们到果园瞧瞧去。”

一路向东,穿过一片树林后,视野豁然开阔。李海文耐心讲解道:“这是沙果,那一片是苹果梨。沙魔被治服了,这几年种了很多经济树苗。看,这是春天才种下的榛子树苗,成活率达到95%。苗圃都是按照标准建造的,小苗入土后,7天要浇三遍透水,接下来改为每隔10天浇一次,一直到秋天。就像侍候自己的孩子,一点也马虎不得。” 出了树林,李海文指着南侧的一片树苗说:“这里有梨、海棠果、李子,还有榛子、核桃等,一共有20多个品种。”

绕过树林往回返,李海文带记者来到机井房,那是一口80米深的机井,比普通机井深了30米,足以保障林地苗圃的灌溉所需。向南穿越林地,记者看到了糖槭树,它跟元宝枫是一类,集观赏价值、经济价值于一身。苗圃过后是一段上坡路,李海文走在最前面,他仰望天空自豪地说:“这里有几万只喜鹊,麻雀更是多如牛毛,乌鸦、鹌鹑等也不少。下一步,我的梦想就是要精耕细作,打造完整的生态体系。”李海文还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小动物不算多,等到秋天,山鸡、松鼠、獾子、山兔、狐狸都会来做客。看着眼前草长莺飞、百鸟嬉戏的和谐景象,大家满怀欣喜。“我已经坚守了20多年,还要再干上10年,让绿地变成宝地,变成子孙后代的福地!”李海文激动地说。

沿途继续欣赏美景,几片单细的树苗已经开花。“这是天麻梨,南方改良的保健水果品种,对土壤要求比较高。”李海文弯腰走上前,跪在树下用手扒土。“为了让它们成活,我加大投入,回填了营养土。”李海文的笑容和满树绽放的花朵一样灿烂。走到龙凤果树苗前,李海文轻抚着说:“正常来说今年已经能挂果了,可是还不能着急,树跟人类一样,过早生儿育女会伤元气。现在磨盘山楂、伏苹果等五六个品种已经进入盛果期,以前要说在沙漠里种水果,那简直不敢想,现在我做到了,已经打造出了700亩果园,20个品种逐步进入盛果期,当初的目标基本完成了。”李海文微笑着说,他的笑容温和又慈祥,照料这些树苗就像是呵护自己的孙辈,可见这么多年他为此倾注了多少的精力和心血。同样,这一片绿油油、红彤彤、金灿灿的收获也承载着他的骄傲和荣光。

看着李海文满头的银丝,记者问道:“如今您有了丰硕的回报,实现了沙漠变绿洲的梦想,可以安享晚年了吧?”李海文笑着摇了摇头:“不行啊,我还得继续干下去,我的下一个目标是生态林,已经摸索了几年,信心满满,也许再过两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将会是一个塞外小江南!”李海文认真地描绘着他的蓝图,要打造适合北方的生态体系,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发展绿色经济。

李海文,20多年如一日,用纯朴执著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信仰,终使沙漠变绿洲,绿洲变“金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荒漠里的童年不发愁
...……60多年来,塞罕坝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不仅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
2024-05-31 01:18:00
荒漠变林海 林果助增收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新疆阿克苏地区荒漠变林海林果助增收刘红文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道忠实习生商维先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戈壁新村的核桃园,果农李勇义正忙着给自家的核桃浇
2023-07-04 05:04:00
中新网巴彦淖尔7月19日电(诸葛瑞鑫)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的乌梁素海,作为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因长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陷入困境。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的
2023-07-19 22:21:00
三代人一件事 塞罕坝书写绿色传奇
...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温亚楠指着大屏幕上苍翠的林海,声音里透着自豪与感慨。她向大家介绍,“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可由于开围放垦、连年山火,沦为“黄沙遮
2025-03-26 19:39:00
“土法”化解矛盾 古稀老人重归于好
...地握在了一起,重拾往日情谊,多年故交重归于好。两位古稀老人相互搀扶着离开了法院,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巨燕亭舒了一口气:“这老哥俩几十年的情,终究没有断。”
2024-03-18 06:31:00
影像记录下的内蒙古生态奇迹
...娃从16岁开始种树,用60余年的时间,将两千亩沙地变成林海。“我就是爱种树,要是能活到一百岁,就种到一百岁。”曹扎娃说。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的“90后”小伙阿什顿大学毕业后,一
2024-06-07 19:01:00
...附近,发生了一起让人胆战心惊又深感温暖的事件:一位古稀老人不幸被倒行的面包车卷入车底,危险之际,周边的热心居民立即展开紧急救援,一幕烟台版的“生死时速”在现场展开。读者孙先生
2024-04-08 10:39:00
...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酒驾醉驾典型问题进行公开曝光。1.林海镇敖宝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徐彦斌醉酒驾驶问题。2021年9月22日傍晚,徐彦斌与朋友聚餐饮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开往洮南
2023-06-16 19:15:00
...如今的贵南县木格滩和共和县沙珠玉乡披上了绿衣,万顷林海,生机勃勃。刘洋 青海海南州报道
2024-06-03 11:30:00
更多关于情感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