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二十余载报亭情 心底深埋读书梦
讲述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邮政报刊亭经营者 李安平
作者:
《光明日报》( 2023年11月13日 07版)
【一线讲述】
我从小在军营里长大,身边人都特别喜欢看书,我也十分喜欢阅读。后来,我和丈夫都下岗了,正好有朋友问我们要不要开一家报刊亭,我爽快地答应了。这一开,就是23年。报刊亭是我们全家的一个“功臣”,让我有了经济收入,也拥有了一份生活的尊严。
我的报刊亭里书籍很丰富。《收获》《十月》《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有,《悲惨世界》《红与黑》《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著也有。年轻时,我每天晚上都要阅读两个小时。现在眼睛有点老花,只能偶尔翻一翻、看一看。但每当我双手捧书,闻着油墨的香味,就感觉是一种享受。来报刊亭买书的人既是我的顾客,更是我的书友。他们来了,不需要开口,我就记得他们各自喜欢什么,这让他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报刊亭搬迁了几次,但一直都在学校附近,好多孩子一放假就来坐一会儿,和我聊聊天。来这里的常客中还有一些80多岁的老军人、早年间的大学生,跟他们交谈简直是一种享受。说老实话,前几年收益不好,我真的想过放弃。但是,当89岁的郭老师拄着拐杖来买报纸,顺便跟我聊聊天,给我很大的安慰和感动。这样的人和事,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我从30多岁时开始卖书报,可以说已经从“孃孃级”卖到“奶奶级”了。刚开始,并没想过会做这么多年,而现在,我是真的舍不得这些老人和孩子了。以后,我还是要把书报杂志卖好,它们就像与我朝夕相处23年的家人,已经不可分开。
如今,我到了任何一个城市,都会先去看看报刊亭。小小亭子蕴藏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展示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陆健、吴春燕、唐一歌、王斯敏)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