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健康报
健康中国·行走上海
用智慧化助力居民健康管理位于上海市北部的彭浦新村兴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随着几十年来城市的蓬勃发展,如今,这个老上海人眼中的“郊区”渐渐融入了中心城区,离繁华的人民广场、南京路也不过几站地铁的距离,饱经岁月风霜的老街巷和居民楼也在近年来的改造中旧貌换新颜。
城市建设依靠的不仅仅是“面子”,“里子”同样重要,医疗健康服务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为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好病”,上海市近年来利用信息化手段织就的网络,联结市内各层级医疗机构,通过更智慧化的手段帮助百姓管好健康。
□本报记者 胡彬 杨秋兰 谭嘉
特约记者 潘明华
绘制“健康画像”
精准管理健康
家住上海市静安区彭浦新村的丁奶奶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多年。她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只是测血压血糖、开常用药,还愿意听听签约的家庭医生小孙又有啥新的健康建议,也乐意和同来的老街坊们聊聊家常。
“买个小菜,顺路就过来了,在家门口就有老朋友一样的医生护士在,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儿女也放心。”丁奶奶说。
社区最近“上新”了健康管理中心,这里不仅能做常规的基本检查,还能为签约居民提供慢性病随访、老年人体检、大肠癌筛查、年度健康评估等服务。丁奶奶在家庭医生小孙的指导下,经过一系列检查,拿到了一份自己的健康评估报告。从一年内血压、血糖等指标的变化曲线到已患疾病的随访指导,从在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参与慢病随访、接受健康服务的次数记录到生活行为、日常饮食的具体建议,报告悉数列出。
“这报告挺好,能吃的、不能吃的、用药的注意点都写得清清楚楚,我一整年的看病记录也都在这儿。这样,我自己心里有数,给儿女讲也讲得明白。”收到报告的丁奶奶啧啧称赞。
彭浦新村街道现有人口15.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超过45%。如何帮助辖区内的老年人管好健康?“将个体健康数据整合转化为综合性的健康状况描述,才能支撑家庭医生实现精准化的健康管理。”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德荣表示,信息化手段能让社区医生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辖区内百姓的健康状况。
作为社区卫生信息化的领跑者,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海市电子健康档案应用水平等级评审中获得6级A等的全市最高水平。以扎实的卫生健康信息化为基础,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彭德荣牵头的创新团队开发的签约居民健康评估工具可为居民个人和家庭绘制“健康画像”,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同时,依托健康大数据平台的评估结果,以常见慢性病、肿瘤等为重点,为居民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家庭医生不仅针对现患疾病提供诊疗服务,还注重针对潜在的风险,通过短信、语音、视频等方式,推送个性化的服务信息和科学知识,将疾病预防关口前移。
“一部手机走医院”
信息化铺平就医路
在静安区的闸北中心医院,周叔叔已能驾轻就熟地拿着手机轻松看病了,不用再找女儿帮忙了。
“身体不舒服,先用智能导诊问一问,‘小助手’就给指路去看哪个科。挂号、缴费也方便,手机一点就灵。”周叔叔口中的“小助手”是静安区卫生健康委开发的“静安健康”数字化就医平台中的分诊导诊机器人。在智能分诊的帮助下,百姓“知症不知病”“知病不知科”“找不对医生”的难题得到了解决。
“系统根据患者症状、主诉、既往史等信息,向患者推荐合适的就诊科室及专家,帮助患者快速找到合适的医疗资源就医。”闸北中心医院院长赵铮民介绍,除了“找谁看”,信息化还帮助患者知道“去哪儿看”。通过医院HIS系统挂号信息与导航功能数据交互,靠消息推送,就能精确引导患者找到诊室、检查室等。“目前,导航路线已经实现了院内外一体化,不仅节省了患者的时间,也降低了医院运行服务成本。”赵铮民说。
作为静安区中部医联体牵头单位,闸北中心医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医院与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通了双向转诊转检通道,实现全程信息化以及转诊患者就诊信息共享,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供保障。
“通过采取费用减免、优先就诊等措施,我们为转诊患者提供优质、便捷、实惠的医疗服务。”赵铮民表示,依托静安区区域医疗平台,医院建成心电、影像、超声三大远程诊断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实现基层检查、中心诊断、互联互通,让百姓在社区就能享有与上级医院同质化的检查诊断服务。随着“数智融合”日益成熟,从精准挂号、诊间预约到多渠道电子支付、开具电子票据,再到报告推送、人工智能随访,数字化手段串联起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创新云陪诊服务模式,让传统的就医流程充满了技术含量,也让百姓就医更便利。
数据为经技术作纬
为百姓织牢健康网
静安区处于上海市的核心地带。利用“数智化”新技术盘活区属公立医疗机构数字化资源,切实为百姓健康服务,离不开顶层设计。静安区卫生健康委主任陈磊介绍,“云”服务、“端”共享模式支撑区属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也推进了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从面向医疗机构的区级卫生信息平台、区双向转诊平台,到面向百姓的“健康静安”数字化便捷就医平台、区域互联网医院便民应用平台、移动家庭医生App、统一支付平台等,信息化为静安区医疗服务互联互通构建起坚实的“骨架”。
这些平台不仅串联起各级区属医疗机构,还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市属三级医院的资源。作为上海市唯一的社区互联网医院全覆盖的区,静安区通过“健康静安”这个统一入口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预约、在线问诊,同时依托区域统一支付平台实现统一对账及内部结算。互联网医院“云药房”与各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打通,通过统一药品目录、统一供应商、统一物流,实现互联网医院药品的统一配送。
“按照互联网医院的统一安全标准,15家试点社区互联网医院的网络信息安全三级等级保护的建设与评测已经完成。我们对全区互联网医院诊疗业务也制定了统一质控标准,有针对线上处方各环节的合理用药提醒、处方审方以及处方点评,也有区域统一的质控标准,确保互联网诊疗的用药安全。”陈磊说。
静安区的“一部手机走医院”已经成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场景之一。数字化就医不仅将看病过程从过去的数个小时缩减至二三十分钟,还以简便易用的“亲民性”赢得百姓口碑。截至今年11月底,“健康静安”微信公众号实名注册数已超152万人,关注用户超66万人;互联网医院视频问诊量达5.1万余人次,其中60岁及以上老人使用占比约为60%。在静安区区属机构预约就诊的433万人中,212万人是通过线上预约的。
近年来,“便捷就医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一直是上海市力推的惠民举措。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介绍,“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已经推出3.0版本,涵盖互联网医院多学科会诊、一键式病案服务、云陪诊服务、云胶片服务、医保电子处方中心、创建数字化传染病临床诊治体系、互联网医院专区服务等七大场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融合创新应用,赋能就诊陪诊、病史处方、收费支付、公共卫生等多个医疗服务领域。
目前,上海市已有近200家医疗机构可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这些定点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已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信息化、智慧化技术手段正助力上海市构筑“顶天、立地、强腰”卫生健康新格局,为百姓健康牢牢兜住底。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6 09:45:5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