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宦官专权,唐代最甚,唐代大军中的宦官权力到底可以有多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21:09: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唐代史料中有关宦官监军、典军的记录层出不穷,宦官在唐代的政治舞台上有着浓重的一笔。宦官监军、典军是唐代中后期军事制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唐代的国家政治活动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宦官作为贵族政治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层,它的行为本身被主流社会所排斥。而在唐代后期,宦官阶层与大军却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结合(神策军的兴废)。宦官势力的消长,也恰好的反映了唐代大军的兴衰,成为唐代国家逐渐衰落的真实写照。

宦官专权,唐代最甚,唐代大军中的宦官权力到底可以有多大

一、宦官成为唐代中央在藩镇大军中军纪的执行者

宦官边令诚曾担任高仙芝、封常清的监军,把二者遇敌不战、丢失城池的行为报告给了皇帝,二人因此被斩杀。抛开边令诚与高仙芝、封常清个人恩怨的原因,仅以东京战败失利原因,皇帝也确实可斩杀高、封二人,且高仙芝也认为自己战败丢失城池理应问罪。

所以边令诚虽以个人憎恶为出发点污蔑高、封二人并将二人斩杀,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监军使的作用。即“监视刑赏,奏察违谬”,这也是唐初监察御史所担当监军使的应有职能。宦官作为监军使代表着唐代中央的政治和军事权威,严格履行监督和控制大军的职责。

对于军中主将违反军纪的行为,在唐代前期,大多由御史台等三法司机构提请弹劾,而最终由皇帝个人意志所决定。而在宦官出任监军使一职后,由于宦官在开元后期的权力无限扩大,已经改变了唐代初期的局面。因而,监军制度也在宦官出使后也形成了常态,是国家处置大军问题的保障。而宦官作为监军使,也不断的在履行其具体职责。

另外,唐代后期各藩镇常发生军乱。为此,避免或阻止军乱,稳定大军也成为监军使的例行公职。否则,将会以失职罪论处。宣宗曾下诏:“自今戎臣失律,并坐监军。”因而,各藩镇监军中官多以其权消除军乱,对于稳定军心,推行军纪有着良好的积极作用。《新唐书》记载“陈许节度使上官说藉,其壻田偁欲胁其子使袭军政;牙将王沛,亦说之婿也,知其谋,以告监军范日用,讨擒之”。

可见,在唐代藩镇动乱中,监军使凭借自己独特的身份和权力,有效的维护了大军的团结。有利于保持大军纪律的良好风气,力图使军乱的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可以说,监军使作为唐代中央政府在大军中的代理人,它的行为和职能体现了大军中惩处违法乱纪的作用。在大军内部,监军使“监视刑赏,奏察违谬”的行为也使得部队上下能够保持有效的等级秩序与分配体系,避免大军内部的剧烈动荡和变乱有着决定作用。

二、宦官监军对军纪的破坏

唐代后期各支大军出现监军使一职,对于藩镇节帅有着巨大的监视作用。使之在发动对抗中央或者大肆诛杀士兵行为不得不有所收敛,而监军使和藩镇主帅所形成的互相牵制的作用,对于唐代后期的大军有着巨大影响。主将与监军使令行不一,大军战斗力因而长期低下,平叛作战长期出于不利地位。

但监军使和统兵大将在大军领导权上的矛盾与斗争,也成为中晚唐时期大军虚弱混乱不堪的焦点。鱼朝恩干涉李光弼的作战指令,从而导致了邙山之战中官军大溃败的局面。唐宪宗元和年间讨伐淮西吴元济的斗争。历时多年,军费无度仍无法消灭叛乱。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统兵大将碍于监军使之威没有专擅之权。而且大军中战斗力强的士兵皆被监军使抽调,一直使战事长期不利。

唐武宗会昌年间泽滿镇的平叛长期停滞,也是因为监军使对大军纪律的过多干涉而导致令出多门,朝令夕改,从而影响大军的命令和士气。唐代后期大军长期处于不利局面的原因和监军使有着莫大的关系。其问题的核心就是监军使对唐代军纪的维持施加了重要影响,监军使剥夺了大军主将对大军的驾奴权力,因而监军使的个人活动,成为大军纪律优劣的关键。

在取消监军使过多干涉军中号令的前提下,军事斗争往往快速取得了成功。取消监军使对大军的过多干涉,保持军政的简洁高效,才能使部队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大军纪律风气也会因之而改变。由此,在实际战役斗争中,监军使对于唐代大军的军纪维持是弊大于利。

三、宦官典军与军纪的关系

唐代宦官与大军结合的特殊性,还体现在宦官直接掌握大军这种特殊形式。这也是唐代宦官阶层专权与汉、明两朝的不同。汉代与明朝的宦官虽然权势很大,但与唐代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唐代宦官专事章典禁军,特别是神策军的建立和发展,宦官的参与和影响息息相关。

安史之乱后,唐代统治者对于武将极力防备。以往唐初那种由武将来担任禁军将领的传统没有因之而延续,而以宦官担当,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先后专事章典禁军。唐代统治者也认为相对不断叛乱的方镇武将,作为“刑余之人”的家奴宦官更为可靠。唐宪宗曾经针对任用宦官有着自己的看法:“此辈是朕家人,智识凡近,此缓经任使,所以假贷恩私。若事迹无良,违犯有验,朕处置如一毫耳。”

宪宗认为宦官作为家奴易制,但是却忽略了唐代宦官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阶层,它与大军的紧密结合造成了神策军的特殊性,一损俱损,因而造成宪宗也被宦官合谋害死的结局。自德宗贞元十二年窦文昌、霍仙鸣分别典当神策左右军并出任护军中尉后,宦官开始垄断神策军军权,神策军落入宦官控制之中。

由中官担任统帅,至崔脱引朱温诛灭宦官。神策军一直作为直属皇帝的野战部队,兵力也一度多达十五万人,经突破了禁军原先仅有的维护京城治安的警戒功能,成为讨伐叛逆,维护唐代中央政权稳固的强大组织。在神策军中,宦官不但拥有类似出任地方大军中监军的权力,而且直接掌握大军的领导权,成为事实上的领兵主帅。

在唐宪宗时期平定王朝宗叛乱便由当时的大宦官吐突承璀担任主帅,虽劳而无功,但是确实对于当时的唐代官僚和大军阶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对于唐代大军纪律来说,由宦官典军,危害巨大,影响深远。宦官监军,仅仅是对于大军的调动或者行军作战指令的干涉,在实际上的军事指挥体系中,有大军主将与其形成制约,宦官无法逾越。

裴度、李德裕认识到宦官监军之危害性,以恩赐等作为条件,因而达成中人不干涉大军的共识。这样大军才能做到令行禁止、指挥一统,大军纪律也得以保持严整。不但提高大军士气,也增强了部队战斗力。而由宦官典军,宦官成为军事统帅,刑赏杀伐皆专擅于宦官,大军纪律也无法得以维持。宦官典军何以对唐代军纪造成巨大的危害?据笔者推测,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宦官作为一个特殊的全体,历来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即便因皇帝欣赏而飞黄腾达也被封建士大夫所斥。唐宪宗任用吐突承璀为帅而遭到朝臣反对,便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白居易认为宦官是地位下贱之人,由宦官出任主帅,使敌人轻视中央大军,会造成中央无才可用的赋她局面。而且宦官出任主将,没有先例可循,会造成大军内部上下离心,令行不一,长久之间会造成出征失利,无功而返。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吐突承璀讨伐王承宗也是无疾而终。战斗失利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然而由于宦官身份的特殊性而形成的大军内部新型将官体系,确实危害了军纪的建设和维持。

其二,宦官大多为宫廷杂役、洒扫之徒,缺乏文化修养,特别是对于大军指挥可谓是一窍不通。这也造成宦官典军的低劣和无能,因而妨害了大军的纪律风气。唐代的内侍省和内诸司使系统的发达,确实需要一批有文化和修养的宦官群体。并且有的宦官获得了在皇宫内廷学习文化的机会,地方每年向唐代献纳宦儿也多为聪颖之辈。这使得一批宦官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也颇有建树。

然而多数宦官文化较为低下,其职责多为“闇门守御,黄衣廪食而已”。至于担任大军将领,维护大军纪律,既无所学,亦非其长。宦官缺乏维护大军纪律不容侵犯的胆魄和绝对权威,所以宦官典军是对大军纪律的一种破坏。而且典军宦官本身就是违反军纪、以身试法的好手,更不用说维护大军纪律风气,做到言行如一、赏罚分明。

其三,宦官出任统军主帅,多利用权力谋私利,贪污纳贿之风遍布军中,军中将领的任命、节度使的出任皆以贿赂成行。

四、总结

在唐代,由宦官监军、典军对于唐代大军影响很大,也与大军纪律好坏大有关联。宦官不但成为大军纪律维护与执行者,而且成为大军权力的决策者。唐代后期大军的纪律风气,因宦官监典而与初期大有不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宦官作为唐代社会的“异类”群体,是唐代大军变化的特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宦官权力膨胀:王振专权与土木堡之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规矩,不许宦官干政、不许宦官识字。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但是到明成祖的
2024-04-19 06:53:00
明代第一误国的太监竟把朱元璋的铁牌丢到了爪哇国!
...,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英宗皇帝。当时宫中也有很多宦官,论奸佞、论狡黠他也未必是超群的,如宣宗宠爱的太监金英等人就比王振吃香儿,王振并没能夺去金英在宣宗心目中的地位。但他侍候
2024-02-22 22:20:00
唐穆宗以后,神策军为何会渐渐腐化,战斗力下降?
...正式废除,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神策军的领导权握在宦官手中,这样就使得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发生了极其密切的联系。自唐穆宗以后,天子多受制于宦官。穆宗以后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
2023-06-10 16:17:00
简介明朝著名宦官王振
...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王振(?-1449年),蔚州(今河北蔚县)人。明朝著名宦官。王振
2024-06-24 22:01:00
朱祁钰:从危机中崛起的明君
...抵抗,节节败退。局势一度极为严峻。明英宗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之计,亲率大军北上迎战。不料中了蒙古军的埋伏,陷入重围。英宗本人被俘,军队溃败。王振等人则在混战中丧生。此役明军死伤
2024-01-30 21:08:00
从宦官到英雄:张承业的传奇人生
...正中晚唐以降,大唐帝国就陷入了朋党政治、藩镇割据、宦官乱政三大痼疾之中,其中尤以宦官之祸为甚。纵观中国古代宦官乱政的三个时期(东汉、唐朝、明朝),以大唐的宦官最为嚣张,他们屠
2024-04-08 06:29:00
王振:明权宦第一人,自比周公辅政,六坑朱祁镇,致英宗被俘
...有十分浓厚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所以逼不得已不会入宫做宦官;永乐末年,朝廷下了一道旨意,大概的意思是:凡是各省各市在教育局的官员,如果长时间表现不好的,可以调入京城做官。王振是河
2024-12-08 09:35:00
唐朝宦官为何能弑君
...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有一个伴随皇权而生怪像——宦官乱政。自秦以来的历代王朝都不乏宦官乱政或是干政的身影,如汉朝的“十常侍”、蜀汉的黄皓、唐朝的鱼朝恩、宋朝的童贯、明朝的魏
2023-07-28 06:34:00
为什么说唐代宗李豫是一个生不逢时的皇帝?
...,再造李唐一统河山。同样是他却是唐朝历史上第一位由宦官拥立的帝王。他在位十八年,革除时弊,乱后求治,为什么最终还是无法让大唐帝国重现昔日的辉煌?唐朝究竟经历了怎样一个错综复杂
2023-05-06 14:1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清明追思先哲 赓续关学文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千百年来,张载先生的“横渠四句”以及他的关学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与文化
2025-04-02 13:44:00
遇见《韵之队诗集》:一场跨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碎片化的内容充斥着,心灵似乎也变得愈发浮躁。然而,总有一些美好的事物能够穿越喧嚣
2025-04-02 15:28:00
豫人为善丨大别山下56年的守望
大河网讯 带着准备好的鲜花,扛着扫帚,沿着97级台阶走到墓园……“老朋友们,今天我又来看你们了。”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花山寨烈士陵园内
2025-04-02 15:30:00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吴祚麓芜湖,是一座古老的商埠城市,地处长江下游,南依皖南山系、北临江淮平原,居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枢纽位置
2025-04-02 15:36:00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