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
5月27日,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人民健康共同发起的2024慢病防控优质科普传播推广行动在北京启动。在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表示,慢病防控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期待社会各方力量创作并传播更多符合民众需求的科普内容,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目标的早日实现。
2024慢病防控优质科普传播推广行动圆桌论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肾内科主任蔡建芳说,提高医务人员科普积极性,既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比如优化国家政策、医院绩效考核制度等),培育适宜的社会科普环境,也需要医师自身转变观念,科普也是医学工作的一部分、是临床工作的延伸,要加快从“只看病”到兼顾“科普防病”转变。“医务工作者进行科普创作时,要直面差异化的需求,立足专业优势做精品;秉持“内容为王”的准则,采取让受众听得懂或看得明白的形式,充分应用AI等新技术,借助媒体等平台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的作用、满足人民的需求。”蔡建芳提醒,科普主体亟需资质认证、科普作品也需要规范,保证科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权威、正确的健康知识分享给公众。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张新军认为,老年人群对于健康科普知识的需求很大,需要获得生活方式、疾病诊疗等正确的科学知识,但目前老年健康科普领域存在诸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老年人可能对医生提供的疾病诊疗方案存在认识误区。比如,慢性疾病患者对长期用药副作用存在顾虑;二是老年人群可能存在生活方式问题,比如饮食结构单一、过度清淡饮食等,既影响健康也可能对疾病诊疗和预后带来影响;三是缺乏获得正确规范的科普资讯的途径和方式。“针对老年特殊群体,建议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构建起链接医生、学术团体、医疗机构与社区、家庭、患者的科普知识链条,改进科普技术手段,帮助他们甄别科普知识的真伪,使其能够高效、便捷地获取正确的科普知识。”张新军说。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在赋能健康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底科主任汪朝阳认为,眼科科普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创新科普的手段和形式,将科普知识覆盖全年龄人群。例如,借助AI技术手段,通过一张眼底照片,便能对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相关眼底病变、白内障眼底病变等进行筛查,预判疾病发展趋势,并给出专业诊疗建议,甚至可以对很多全身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作出类似判断。“做好眼科科普,除了需要借力信息化技术手段,更需要学校、社区、家长、医院、媒体等各方社会力量的参与,通过科普让群众了解检查眼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降低眼底病变、致盲的发生率。”汪朝阳说。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主任冯欣表示,公众对于服药存在很多困惑,比如儿童用药剂量是否为成人的一半?吃了消炎药能否与其他食物共食?担心药物副作用是否可以拒绝服药?面对上述问题,过去很多人只会向医生请教,而不是药学工作人员。“可喜的是,近年来,我们的药师群体正在被更多人群所熟知。在慢病治疗中需要长期服药,药物知识的科学普及直接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疗效,而药师通过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了用药的不良反应。”冯欣说,“做好健康科普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广大药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在临床工作中,我经常鼓励药师工作人员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患者接受度,从而更大程度地传达正确的药物科普声音。”
很多慢病患者会出现多种疾病共存的现象,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患者做好共病的自我管理非常重要。围绕共病管理领域的科普创作,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玉秀表示,很多共病老年人群常年服用多种类型药物,所以患者会疑惑用药时间、顺序、次数等问题,例如降糖药是餐前还是餐后吃?其实,这可以作为临床科普作品的选题切入点,通过科普作品帮助患者解决简单的用药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李玉秀建议:“希望相关部门将糖尿病教育付费纳入医保,将科普教育作为治疗手段之一,更大程度地普及健康知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30 1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